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次并没有这么危险,由于洪涛对身体比较敏感,捎带着小舅舅一起提前发现了病情,他们两个到第六医院里住院的时候,刚刚开始上吐下泄,还没正式进入黄疸期,属于有主动自首情节,可以从宽处理。
不管怎么从宽,他们俩都得在病房里老实待着了,由于肝炎是传染病,即使你病情稳定了,也不能四处乱走动,必须等传染期过去才成,至少3个月!
这样一来,学肯定就不能上了,不光他不能上,金月也跟着一起不上,学校老师怕金月也染上肝炎,把其他同学都传染上。而且金月本人也不想去,她和洪涛在一起待惯了,养成了好多洪涛身上的成年人习惯,比如说洗澡、注意穿着、比较讲卫生、花钱大手大脚、不喜欢和同年龄的小朋友玩等等,金叔叔本来也担心自己女儿上学太早会受欺负,现在连洪涛都不去了,他正好让自己女儿也晚一年。
除了不能上学之外,在洪涛母亲的带动下,金月家、洪涛家和姥姥家都进行了严格消毒,所有洪涛和他小舅用过的、盖过的、穿过的,最少都要放开水里煮煮,像那些已经旧了或者小了的衣服,干脆就给烧了,连被褥都给扔了。而且洪涛的母亲还给全家下达了最后通牒,不许私自去医院看洪涛,想去必须向她申请。
全家上下就这么一个医生,不听也得听,于是洪涛和外界算是彻底失去了联系,他那些收藏和自行车零件不知道会不会被扔到热水里煮,他又不敢问,因为父母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他的。大姨夫自从他刚住院的时候来过一次,带来一兜子苹果,以后就再也没露面,估计是被母亲给挡驾了。
本来急性肝炎是不用住那么长时间院的,病情稳定了之后,就可以回家去养着,只要别和病人亲密接触、注意分餐就可以,但是洪涛不是有个当医生的母亲嘛,这回可算轮到老妈显示一下能力,她转了好几个圈,同事拖同事的找到了六院的医生,最终结果是洪涛和小舅舅还得在医院里住着,一直到病情完全好了为止。
住过院的朋友可能会有这种感受,那是真无聊啊!又没有电脑和手机可以玩,光是那几本小人书和杂志,都快给翻烂了。而且医院里的饭菜注重营养搭配,根本不考虑口味,还不舍得放盐,把洪涛给吃的,比得肝炎的时候还恶心反胃。
洪涛本来想拉着小舅舅偷偷跑出去玩的,这种小技巧对于洪涛来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不过出去玩如果兜里没钱的话,也没什么快乐,洪涛的兜里肯定是没钱的,于是他百般耍赖,终于算是让母亲同意了,可以让姥爷来医院里看他。
姥爷这一来就不是一次,第二天的探视时间里,老头自己又偷偷出现在病房里,不光给洪涛和小舅带来了酱肉,还偷偷塞给洪涛一沓子钱。顺便还带来了大姨夫的消息,大姨夫很关心洪涛的身体,三天两头往姥姥家跑,嘴上都快急出水泡了。
洪涛当然知道大姨夫急的是什么,自己身体是一方面,那些还没攒好的自行车才是主要。可是现在自己还在住院,肯定不能穿着病号服跑回去给他攒车,让街坊邻居看到了,很快就会传到父母耳朵中。其实不光大姨夫急,洪涛自己也急,钱这个玩意,挣起来哪儿有够啊,尤其是这个攒自行车的生意还不是能一直挣下去,过两年国家政策一改变,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什么的肯定货源就会多起来,到时候就不好卖了,就算卖出去也赚不了太多利润,所以必须加紧干,能卖多少算多少。
可是人在医院里,着急也是白着急,自己年纪又太小,和医生说出院的事**家根本不理他,顶多让他乖乖听话,别给父母添乱。鉴于这种情况,洪涛不得不祭出他的大杀器:烦人**!
首先倒霉的就是护士,她们经常会发现,11房3床和4床的病人不见了,然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把半大小子和一个小子就晃晃悠悠的从楼道外面穿着病号服走回来了,要不就是举着半根糖葫芦,要不就是拿着半块烤白薯。你说他们吧,他们虚心接受,但是下次该跑还是跑,搞得这些护士们整天神经兮兮的,万一赶上护士长查房,发现病人没了,她们就得挨批评。
光折磨了护士洪涛还不满意,他从商场里买了两副扑克牌和一副象棋回来,外面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病房里聚众赌博,教同房的病友玩斗地主,很快就发展到了整个病区,和他一个病房而且不爱热闹、不爱玩牌的病人全都闹着要换房。
要是护士看得紧,洪涛就不玩扑克牌了,该成摆残局,拿着一个象棋盒四处乱窜,只要你搭茬,他立马和你码一局,什么都赌,大到糕点、水果,小到卫生纸,就是不赌钱。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保镖,负责维持秩序记录下注情况,最火的时候整个病区里都紧缺卫生纸,但是洪涛和小舅舅的床底下都快堆满了。
更让病人和护士难办的是,洪涛这个怂孩子每天跑到男厕所里用凉水冲澡,至少一次!费不费水先不说,他把厕所弄得到处都是水,然后光着屁股从男厕所就回病房了。虽然他才6岁,但是该长的地方也都长了,护士和女病人看吧,不好意思,不看吧,有躲不开。你还没法骂,他个头不小,但是岁数小,6岁,不上不下,正好卡在这个能正经也能不正经的坎上。
这就么努力了1个月多一点,母亲托的关系终于扛不住了,医院借着过元旦的理由,把洪涛和他那个小舅舅给劝退了,回家的时候,母亲又和父亲吵了一架,怪他把孩子教育歪了,现在她的同事和同事的同事,都知道她家里有一个很不是东西的坏小子。
父亲和洪涛一个性格,表面上你说啥都是好好好、是是是,但是过后坚决不改。对于自己对洪涛的教育,父亲一点不觉得跑偏了,反而非常自豪。这可不是他自我感觉好,到他家来的同事、朋友、同学、包括他那些学生,无一没有见识过洪涛过人的聪慧。
ps:由于大家的厚爱,新书已经冲上了三个榜单的前十名,这是我写书以来最好的成绩了,光说便宜话感谢,大家肯定不满意,那就来点实在的吧,加更!!!大家多来点点击和推荐吧!!!
第五十一章迎接新时代
当着客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或者作品,已经成了洪涛家里的保留节目。只要父亲来了新客人,必须来一次,母亲来了客人,也得来一次,为此洪涛平时没事儿的时候,特意背了点唐诗、宋词,再写了点硬笔书法、画点水粉画什么的,以便应付这种迎来送往的应酬。
“大姨夫,你能不能和姥爷说一声,就说你们单位有一批旧砖、就木料,问问他是不是再给小舅舅盖上一间房啊?”洪涛出院之后,只在家里躺了2天,就迫不及待的投入了攒自行车的工作中,大姨夫在他住院这3个月的时间里一点没闲着,各种自行车零件攒了一大堆,如果洪涛再不出院,他的资金链就断了。
“盖房?干嘛又盖房!小明才多大啊,就准备房子了?”大姨夫让洪涛说糊涂了。
“不是专门给他盖,你那个旧砖、旧木料啥的就不能稍微多出一点来,结果浪费也是浪费,把房子盖大一点儿,我不就有地方放这些玩意了嘛,老堆在姥爷屋子里,这个味道不太好,也影响姥爷休息,您说呢?”洪涛把自己真正的意图说了出来。
“也对,成,晚上我再来,把这个事儿定下来,顺便把小厨房也拆了,重新盖,连带着就多盖一间房,院子里的邻居们也说不出什么来,反正咱不占院子里面的地方,直接盖院墙外面去,你说怎么样?”大姨夫明白了洪涛的意思,这是要打着给他小舅盖房的幌子,给他自己找一个库房加操作间。
“对,这个主意好,工钱和料钱您报得便宜点儿,一说就让我姥爷动心那种,不盖下次就找不到这种好事的那种,不够的从自行车钱里扣。”洪涛觉得大姨夫在这方面想得比自己还周到,连院子里邻居的反应都算计进来了。
这时候的大杂院情况很复杂,一般一个院子里住上十多户很普通,有的院子大一些,有的院子小一些。不管大小,院子里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你多盖一间房子,肯定会影响院子里其它住户的利益,轻的就是影响观瞻、影响通风什么的,重一些还会影响院子里邻居的走动,甚至会影响人家的采光。
这样就会产生矛盾,关系好点的还可以商量,万一平时两家关系就不怎么样,肯定就没商量了,一旦闹到革委会去,这个房子就不好盖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性,羡慕嫉妒恨是人的天性,在76年之前,大家都是住在国家分的房子里,谁也没想起来自己家多盖出一间来。但是现在有人开了这个头,肯定就会出现你家盖了两间,我家才该了一间,甚至一间都没盖上的问题。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旦你家多了,我家少了,轻则是羡慕嫉妒,重了就是恨了。你一旦被周围的街坊邻居恨上了,那这个房子就很难盖起来,众口烁烁,革委会也要考虑大家的情绪。
至于洪涛为什么非要着急盖房子,一是他真的需要一个比较保密的空间,二是他知道在后世里bj有这么一个政策,那就是在6、70年代中盖起来的房子,都属于防震棚,是国家允许自行加盖的,而且可以加进房管所的蓝图里。这样一来,等到拆迁的时候,就等于平白多了好几间房。
后世的房价洪涛肯定清楚,现在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一两间小房子,加起来不过30多平米,到了拆迁的时候,就能换来至少一套2居室甚至三居室,或者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拆迁款。所以趁着时间还来得及,洪涛打算把姥姥家和自己家所有能用的空地都用上,能盖多少就盖多少,等自己长大了之后,哪怕啥都不干,守着好几套拆迁房,也可以不愁吃不愁喝的提前进入小康生活了。
1979年的春节和前两年过得完全不一样,老百姓饭桌上多了几斤花生瓜子杂拌糖,肉类副食也略有增加。就在洪涛住院的时候,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在bj签署了《中日和朋友好条约》,早在2月的时候,中日两国就签署了中日长期贸易协定,这就意味着中日两国进入了蜜月期。
这次蜜月期一直持续了5、6年,期间大量的日本投资、贷款涌入了中国,当时日本国内有一个叫做“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即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简称oda)的组织,它基本上承担了绝大部分日本对中国的低息、无息长期贷款,在79年之后的20年里,大概向中国发放了3万2千亿日元(约合300亿美元)。
这些钱确实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8、90年代里,你几乎找不到那一个大工程里没有日元贷款的影子,如果当时的中国是一艘体型巨大但锅炉还没有烧热起来的巨舰,那日元贷款就是这艘巨舰的助燃剂,它让锅炉迅速燃烧起来,给巨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开始前进。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20多年前还是一对仇人,猛然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两国的民间和官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日本国内没有强烈的反对声音,中国国内也没有强烈的反对声音,大家好像突然间互相原谅了。
当时日本《读卖新闻》撰文宣称:不要求中国人感谢,只希望中国人记得。而中国的官方媒体一般也就用中日友好之类的标题来回应,至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