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举出仕(士)-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周,这墨汁真方便!只要带上这一壶墨,就可以不用带砚台、墨锭和清水了!”黎湖凑过来观察了之后,感叹道。
  黎池在书案上铺上一张纸,点点头赞同:“是很方便。据说很多考生都会买这种墨,既方便省事,写的字也好看。不如来试试……”
  黎池在纸上随意写了‘和而不同‘四个字,写完后拿起来近看,“这墨的确好,浓淡相宜。”
  “镜四爷爷有心了,知道我们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即使知道这种墨也买不着,于是就买来送给你。”
  黎池手中拿着这张纸,最后将它折叠后塞在书案上放着的书本之下。“是有心了。”
  黎池没再多说,也没将那支笔和那壶墨放到书篮里去。然后就站起身离了书案,准备洗漱后睡下。
  看着还摆在书案上的笔和墨,黎湖没明白他堂弟的意思。不过没明白就没明白,反正都由他堂弟的就行,也不去干涉他。
  ……
  辰时即早上七点一到,殿试就正式开始。
  可殿试之前,还有入场核检、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昨日复试时,礼部官员已说过,需黎明时候即早上四至六点就入宫。
  黎池他们这些考生,算上赶去皇宫路上的时间,那么就要起得更早些才行。
  因为黎右侍郎府就在京城的内城,到宫门口的路程不多远,于是黎池准备寅时中即早上四点起床。
  黎棋想着儿子黎池是年轻人,年轻人觉多,怕他睡过头起来迟了,愣是一个晚上都没睡严实,等外面更夫报时‘寅时三刻‘时,黎棋就起床了。
  等寅时四刻即寅时中时,黎棋就准时去叫黎池起床。
  虽然早上四点,比黎池体内的定时生理钟要早两个小时,不过黎池到底不是纯正的年轻人,晚上入睡前提醒一下自己第二天早起,早上也就按时醒了。
  因此他爹黎棋来叫他起床时,黎池也刚好醒来,在床上坐了起来。
  “和周,起了啊?来把昨天准备的衣服穿上。”黎棋将昨天就已经找出来检查过的衣服,递给黎池。
  虽然昨晚已经检查过这些衣服没有问题了,可黎池在将衣服穿上身之前,还是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穿上。
  北方农历二月份的天气,气温还很低,殿试地点又是在没有遮挡的保和殿前广场上,要多穿些衣服才能不被冻得拿不稳笔。
  最后黎池穿了四条单层裤子,八件单层长衫和一件单层外袍。这么多层衣服穿下来,即使是身如修竹的黎池,也显得有些臃肿了。
  不过黎池也不能去介意这么多,风度翩翩固然重要,可殿试和身体也同样重要。
  黎池穿好衣服后,婢女灵仙端来一盆热水让他净面洗漱。
  洗漱过后,从厨房回来的苏叶端上早饭,一碗热腾腾的瘦肉粥和三块香甜米糕。
  “倒是劳烦府上了,这么早起来为我准备早饭。”
  “正逢今天是每五日一次的上朝之日,老太爷差不多也是这个时辰起了去上朝,厨房里也要为老太爷准备早点,因此倒也不麻烦。”苏叶一边解释一边将早饭摆出来。
  黎池点点头理解了,然后坐到桌前开始快速地吃起早饭来。
  “老太爷昨晚还有吩咐,让苏叶备好一顶小轿,今早送池少爷去参加殿试。苏叶已经安排妥当,轿子就在停在角门外,等池少爷这里好了,就能直接上轿出发。”
  黎池嘴上动作没听,心里估量过坐轿子去的途中迷路或反而迟到的可能性。这样的手段过于明显了,容易授人话柄,想来他背后的人应该不会用的。
  “镜四爷爷想的实在是周到,侄孙先在此谢过,待改日再去当面致谢。”黎池感激地说着。
  吃完早饭,黎池就准备出门了。
  不过在出门前,黎池走到书案边,将昨晚塞在书本下的纸抽出来。
  纸上的‘和而不同‘四个字,已经晕开,纸面上只有黑乎乎的四个墨团……
  黎池没说什么,将纸揉成一团扔到书案旁的废纸缸里。
  又将书案上装着笔和墨壶的礼盒,塞到床底下,这才提着用布帕盖着的考篮出门。
  黎湖才是真正的年轻人,黎池临出门前他才醒,整个人迷迷瞪瞪的还没睡醒。黎池就让他继续睡,不用去送他了。
  本来黎池是想让他爹也不去送他的,这二月份天亮前的时候,寒气格外重。不过黎棋坚持要去送,又说反正是乘轿子去,轿子里也不多冷。
  最后,黎棋和黎池父子两同乘一顶轿子,在刚刚卯时即五点的时候,到达了宫门口。
  因今天正是上朝日,宫门处陆续地有上朝官员进入,一点二月份大清早的冷清氛围都没有。
  不过参加殿试的贡士与官员们走的通道不一样,贡士们有专门的门进入,进入之后要在一间房屋里接受核检。
  这次核检与之前的几次考试有些不一样,之前的核检更侧重是否藏有舞弊的东西,这次的核检则是更侧重检查考生是否有携带违禁物,如匕首利刃之类能伤人的东西。
  核检时,黎池携带的一方砚台,检查人员就拿在手里仔细端量了好一会儿,最后又仔细看了黎池的殿试文书,才将他放行。
  黎池想着,他能够被放行且那方砚台也没被没收,可能是因为砚台的棱角不突出,整方砚台呈圆润的圆形。
  入场核检、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都做完之后,时间也就到辰时了,殿试正式开始。
  殿试与复试的座位是一样的,黎池依旧坐在考生方阵的顶角上。
  看着悬挂在旗杆上的殿试试题卷轴,黎池觉得是他轻忽了。
  原以为如无意外,这个状元他是稳稳能到手的了。可这殿试的试题,答得稍有不慎,别说状元了,能否得中进士都不一定。
  更甚至说不定,会有祸事上身。


第65章 
  殿试考一天,只考策问。殿试策问的试题,多是以向考生询问一二事为主。
  而此次的殿试试题,向考生们询问的是:何人可为储君?储君当如何选拔?储君应当做甚么?
  当这个策问试题悬挂出来后,保和殿前的广场上,就是一阵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监考的四名主考官和八名同考官,眼神犀利地扫过人群后,抽气声才没了。可考生们的内心,却没有因抽气声的平息而平静下来……
  黎池看着旗杆上悬挂的试题题目,他的内心也与那些低声抽气的考生一样,汹涌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这道殿试策问题,若答得稍有差池,状元就不用肖想了,能得个二甲进士,不落到三甲同进士中去,甚至都不算太差。
  怕就怕这道策问题,会给他埋下祸患。或许这祸患出现的时候,不会是在这次殿试后立即出现,更可能是在下任皇帝登基后。因为万一最后登基的皇帝,是他在这次殿试策问对答文章中,没有押对的呢?
  因此,此次这篇殿试策问文章,黎池要答得万分谨慎!字词句的运用方面,要仔细推敲;观点的表达方面,要确认没有明显指向某位皇子这类的指向性……
  ……
  大燕的殿试,真的有向天下学士询政问策的风范。
  大燕立国后的第一届殿试,策问题目就是‘如何安天下‘,自此之后历届殿试的策问题目也都很犀利,比如‘兵权与皇权‘、‘君权与相权‘、‘官员贪腐‘、‘田地兼并‘等等,都在殿试策问中出现过。
  当然试题的措辞不会如此明刀明枪,在题目的描述上会委婉许多,有着层层修饰。但是剖去诸多的粉饰词藻之后,题目的实质就是这样的犀利。
  但是,黎池万万没想到,在场所有考生也都一样没想到,这殿试的题目竟会犀利至此!
  这有关储君的三问,俨然就是一把利器啊。
  储君,副主也。
  虽自前朝开始,储君即太子手中的权力,就已经被皇帝削减得所剩无几,已当不上所谓的‘副主‘之称了。
  但储君毕竟是储君,如无意外就是下一任皇帝,是要接过一国社稷重担、带领大燕继续走下去的人物。
  储君如此重要的人物,竟让他们这些考生来议论?
  对现场这些贡士来说,实在是为难他们了。
  储君,除了他本身的重要性之外。围绕着这个身份的,还有许多不可言说的敏感因素。
  如今是贞文二十年,当今圣上登临大宝的第二十个年头。而当今圣上甚至还没到五十知天命之年,据说圣上如今身体康健,看样子再治理国家十来年都没问题。
  圣上龙体安康的情况下,谈册立储君?
  是因为朝中大臣们催促吗?有可能。大臣们总是担心万一某天皇帝出事,可却没有立储君,到时候谁上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必然就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是因为皇子都长大了,翅膀硬了开始争斗了吗?也有可能。三皇子赵俭说过,他已经有七个成年兄弟。八个成年皇子,怎么可能不争斗。
  可是这些都只是猜测,信息不足,黎池无法分析皇帝此举究竟是为何。
  黎池无法揣测清楚皇帝出这道试题的深意——当然是皇帝亲自出这道题的,除了皇帝本人,谁还会敢出这种‘储君三问‘的题?
  不清楚出题人的意图,是答题的大忌。可是现在黎池他必须承认,他完全揣测不到出题人的心思。
  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出这道题,就无法规避他的忌讳;不知道皇帝内心更倾向于谁做储君,也不能将那人身上的特质提炼出来进行作答……
  这些所有信息,黎池都不知道。
  不过,黎池还是知道一点的。那就是通过贞文帝上位后这些年来的政令政策,可以看出贞文帝是一位颇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意味着他就仁和宽容,他还可能是杀伐果断的。又或者帝王心思莫测,两者皆有。
  无法准确地猜测贞文帝的性格,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必然不会喜欢别人拿他当庸人去糊弄。
  或许黎池对贞文帝估计有误,但他决定将贞文帝假设成一位厌恶别人糊弄的皇帝。事实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厌恶别人糊弄他,区别只在与皇帝本人是否能知道别人是在糊弄他。
  所以,黎池将贞文帝假设成一位,厌恶别人糊弄、且能知道别人是否是在糊弄他的皇帝。
  既然如此,那么写一篇中庸文章的想法就不可行了。
  引经据典对皇帝歌功颂德,最后表示您乃千古一帝、您乃百世难遇的明君,关于储君的事,您乾坤独断即可!
  这样的一篇中庸文章,黎池写得出来,且还能写的比大多数人都更加花团锦簇,准保能把皇帝夸上天。
  但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行的。
  既然贞文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这种歌功颂德的文章怕是都听腻了,也或许他根本不喜欢听这样的歌颂。
  抛开贞文帝可能不喜欢的因素之外,黎池本身也已经不能这样做了。
  参加科举以来,黎池的策问文章都是走的语言精炼、观点精辟的务实风格。
  甚至府试时,他的那篇‘因地制宜‘就已经入了贞文帝的耳,现在大燕四地边陲就正在实施这个政策思想。这个政策实施后,真实的情况如何并不知道,黎池也没亲眼去瞧过,只是据说效果显著。
  之后的院试、乡试和会试,黎池的策问文章也都贯彻了他的务实风格,文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有可行性的对策措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