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举出仕(士)-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有话要说:  后世史学家在评述黎和周的为官生涯时,将其在翰林院的那三年翰林官生涯,做了一个总结,一言以概之:最‘不务正业‘翰林官。
  纵观黎和周的三年翰林官期间,身上总还有其他的官职,比如钦差,特使,以及各种行走。今天忙这、明天忙那,就没见他在自己正职岗位上,安分呆满过上半年以上的,堪称‘不务正业‘。
  ——选自《戏说大燕》节目
  说明:
  匠户是一种户籍,还有商户、军户和民户。②匠户制度自元至清,有所变化,作者融合后参考的。③匠户(工匠)与工部的关系有些复杂,工部掌管匠户名册却又不全部掌管,班匠银也非是归工部直接收缴,‘抹浆糊’(←作者自己取的名)现象是真的存在。
  本文匠户相关,作者为了剧情有私设。


第105章 
  在工匠到来之前,西山大营的一百驻军先到了。
  西山大营军,是除御林军之外,以及负责守卫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步军统领衙门(其长官俗称九门提督)外,第三股拱卫京师的兵力。
  从西山大营抽调来一百名士兵,由一名百户即沈百户带领,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水泥局,以及黎池石山下的水泥作坊。
  西山大营军,作为驻守在京城郊外的一支军队,既牵制御林军与‘九门军‘此两支京军,又外御京外地方军。这样一支军队,需得有一定实力才行。
  黎池就见识到了大燕这个冷兵器时代里,所谓最强军队的实力。
  率领这一百民士兵的沈百户,与从工部出来到自家石山下水泥作坊的黎池见过面,说了要在两地驻守以防泄密的事后,就几句话的功夫,就将水泥作坊的布防安排完毕,防守得严严实实!
  看士兵的形体和精神面貌,是真有军人的锋利,非常有气势。
  其实煤炭和水泥,是采取官私兼具模式的。
  在煤炭方面,煤矿有军队驻守,流放犯人、役夫和士兵进行开采,除了一部分用作官用之外,如作燃料用于铸钱、铸兵器、官窑烧瓷等。还会像卖‘盐引‘一样,等开采量足够官用之后,后期就会卖给商人‘煤引‘兑换煤炭,再售卖到民间私用。
  在水泥方面,也与煤炭差不多。等朝廷和地方的水泥局开设起来,并能生产供给公用之后,如治水、修桥、铺路、营缮宫殿陵墓等,也会允许民间私设作坊生产和售卖水泥。
  不过在水泥政策方面,这个‘民间‘可能更多指黎池了。毕竟除了黎池之外,民间暂时也没有其他人能烧制出水泥来。
  而这官私兼具的模式,有一个前提是等‘官用足够‘之后,在这之前煤炭开采和水泥烧制,都是禁止和保密状态的。
  至于煤炭和水泥的保密必要性,可以举一个例子。就好比抢支制作图纸,若是在本国还没制造出来足够数量前,就被别国或民间团体盗去图纸,并抢先制作了出来,那本国或统治团体不就可能有危险了?
  虽然禁止私人开采煤炭和水泥烧制保密,与抢支并不完全一样,但理是同理。
  不管是何领域,本国或统治团体都想确保走在前列。这或许是为树立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也或许是为确保中原大国的优越地位,贞文帝或许说不出这些理论,但他就是这么规定、这么做的。
  所以贞文帝下旨,就近从西山大营调一百士兵,驻守于水泥局和黎池石山下的水泥作坊,纯属是正常操作。
  对于沈百户前来驻守,黎池并未误会。他并未认为贞文帝派兵驻守,是想霸占他的水泥作坊,抢夺水泥配方。贞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至于如此。
  ……
  第三天上午,有一工部主事领来了五百住坐匠、三千轮班匠。
  黎池看着站在下面的三千五百工匠,大多衣衫单薄,脸上冻得皲裂,耳朵冻得红紫甚至还有冻疮血痂,揣着手满脸愁苦,有的只剩满脸麻木……
  猝不及防地心中一酸,黎池忽然想起前世年幼时的父亲,以及这辈子年幼时劳作归来的家人,风吹日晒、生活困苦……
  世界再繁华,也有无家、无衣食的可怜人,何况现在这个生产力低下时代。黎池能做的很少,他只能尽量多为大燕社稷做一些事,让大燕变得更好,如此天下可怜人就能减少些。
  “你们中以前服工役时,可有当过牌长和甲长者?十人一牌,十牌一甲,以前任过牌长和甲长之职者,到前面来。”
  等当过牌长和甲长的工匠出来之后,黎池计算一下人数,还差一个牌长,于是又看着点了一个工匠当牌长之后,就将三千五百工匠分好了‘牌‘和‘甲‘。
  “今日时间仓促,怕是盖不好棚房了。”黎池将三十五个甲长叫到跟前来,吩咐道。“这样,你们今日随那位工部主事一起,去库里将盖棚房的板材搬来,明日再将棚房盖好。自此以后你们就住到棚房中,直至服完工役或新楼建好搬出去。”
  “官老爷是说,我们要住在这里?”其中一个甲长见和他们说话的官老爷温和带笑,很是面善的样子,这才鼓起勇气问道。“那……那不知要缴几多银钱?”
  黎池听明白这个甲长的意思了。无论是住坐匠还是外地进京的轮班匠,服工役时都是自费食宿的,虽有衣食补贴银子,但层层盘剥之后,落到工匠手里的也就没多少了。
  这甲长听他说他们以后都要住到这里的棚房里来,是在担心房费要比他们现在自己找的要贵。
  黎池温和地笑着解释到:“不需缴银钱。你们早些盖好了,就早些给你们住。还有茅厕、灶房这些用得上的地方,也要在拟建厂房和衙署的空地之外建上几个。这些最迟要在三天之内建好,之后就要开始修建厂房了。”
  “这房子给我们住,真不要喔们银钱?!”一个带着川音腔调的甲长不确定地问道。
  黎池耐心地保证,“真不要你们的银钱,你们放心住就是。你们若是自己做饭,等你们把灶房建起来后自己做,本官给你们几口锅。若是不自己做饭,那就将一月三斗米领去,或领相应银钱也可。”
  “还将一月三斗米给我们?”有个长得愣头愣脑的甲长不确定地问道。以前他们服役时,三斗米到他们手上能有一斗就不错了。
  “老吴你这人!说什么傻话呢?!”那人旁边的一个圆滑精明相的甲长,朝那愣头愣脑的头上就是一个爆栗子,敲得‘嘭‘一声响!“官老爷,哈哈!您大人有大量,别和这楞头计较,他就是不会说话。”
  黎池明白那愣头愣脑甲长为何一脸不信,那一脸的‘你莫不是唬我‘的表情,看得他有些心酸,又如何会怪那人质疑他?于是温和笑着:“本官姓黎,以后你们唤本官黎行走就好。”
  “唉哟,黎!您莫不就是文曲星?黎六元!?”愣头愣脑的那人,揉着脑袋上被敲了爆栗子的地方,又一脸惊讶地嚷道。
  黎池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老吴你这人!不会说话就闭嘴!否则我回去后告诉我妹子!”精明相的把愣头愣脑的制住了,“黎行走,草民这妹夫就是个楞头!不会说话!”
  黎池一脸好笑,“无碍。你们跟着那主事去,今日将板材搬来,晚上还去你们找的住处住上一晚,争取明日就将棚房盖上后住进去。”
  “遵命!”“是,黎大人,我们这就去!”……
  黎池去拜托了送人来的工部主事一声,就让那些甲长带着工匠们,跟着去搬板材了。
  ……
  三千五百工匠,只盖几十间他们自个儿住的大通铺木板棚房,两天时间足够了。
  工匠们的食宿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开始建造水泥局的厂房,再之后是办公的衙署。
  效率,与生产力水平高低有关系,有时却非决定因素。即使在这个机械化与自动化几乎为零的时代,只要人多、心齐,且当权者足够重视,效率也可以很惊人。
  黎池因身上‘工部行走‘的官职,开年后就没常去翰林院上衙点卯了,全部身心都扑在水泥局的筹建上,亲眼见证了工地现场的一天一个样儿。
  地基打好,墙体砌上,屋顶覆上,内部布局完善,铁碾等设备安装上……
  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水泥局的厂房和衙署就已搭建完备。然后开始向南挖掘沟渠,以引来黄河支流的水,待水一到万事俱备,就可以开始采石烧制水泥了。
  不过虽水渠是采取分段挖掘方式进行挖掘的,之后互相挖通了连在一起,效率会快上许多,却也不是三五天可挖通的。
  挖通水渠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三月中的时候,水渠才终于是挖通了。只差一边采石、等煤炭运到足够多,一边教授那五百住坐匠如何烧制水泥,之后京城水泥局就能运转起来了。
  黎池将施工进度以一封奏折,奏呈到了贞文帝的龙案上。
  皇帝看完手中黎池的奏折,“这黎和周的奏折写得简单得很,真不像是出自一个‘六元‘之手,没半点文采。”
  虽说帝王君心莫测,但总管太监张忠却还是能测出两三分的,否则也不能挤掉前任,且在这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几年。
  “确实,看黎大人其他文章诗篇及其言行,虽才华横溢,并不卖弄那些文采华章,可见他是个务实的人。”张忠眼角余光扫了一下贞文帝的神情,于是继续说道。“黎大人是有事说事,不扯那些虚的,这样听的人、看的人也都省事。”
  贞文帝赞同到:“的确,看他写的奏折一点不累人。据说他还有个‘务实君子‘的称号?倒是名符其实,概括得很好。”
  “确实听说黎大人在读书人间,有这么一个称呼,概括的确实是很准确了。”张忠附和着。
  贞文帝摇一摇手中的奏折,“这是朕见过营建得最快的工事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将水泥局建了起来,确实快。”
  张忠一脸感慨,“老奴就更没见过了,是真快呀!不过,老奴也没见过有哪位大人,在大冷天里天天跑去亲自监工的,而且这‘监工‘还笑呵呵地很好说话,工匠们又吃得饱穿得暖,做起活来自然也就快了。”
  家里好过的人家的儿子,怎会往这皇宫里来当太监?张忠也不例外,要不是官员贪了赈灾银粮,他又如何会来当这无根阉人?如今见黎池不贪工匠的银粮,甚至还掏自己腰包贴补工匠们十几口做饭的大铁锅,张忠自然就心生好感。
  而且黎和周此人,无论是对待何种人,都是温和以待。那种温和与包容(平等)的气质,就像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一样。
  不仅是张忠这样从阴沟里爬起来的人,就连贞文帝这样独掌乾坤的人,都很喜欢黎池这样的人,聪明却有底线,知世故而又纯粹。
  “和周此人,确实勤劳务实。”
  贞文帝突然想起来,“二十一不是给他府上求了一个太医?他夫人是不是有喜了,身子不好?何时生产?”
  “圣上您没记错,黎夫人确实怀有身孕,宫太医还说是一胞双胎呢,这样大人的身子难免会劳累些。临盆日子可能在四五月份,不过双胎变数大,早些晚些日子都不稀奇。”
  “哦?竟还是双胎?有福气。”贞文帝向张忠吩咐了一句,“给朕记着,到时黎和周夫人生产前,记得提醒朕,赏些好药材给他。”
  “是,老奴定然记得牢牢的。”
  ……
  水泥局这边的建设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