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散文集之混乱年代的复杂人性-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宣宗继位后没两个月,汉王朱高煦还假惺惺地“陈奏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亲,也是个厚道人,对侍臣讲:“永乐年间,皇祖常谕皇考及朕,谓此叔有异心,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从也。”于是,明宣宗大张旗鼓诏命有司施行,并亲笔写信表示感谢。
  转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献元宵灯为名,派人窥伺朝廷武备,“反谋未尝一日忘”。他向明宣宗索要骆驼,“与之四十”;索要马匹,“与之百二十”,索要袍服,“又与之”。见这位侄子皇帝很好说话,“高煦愈自肆。”他暗约驻守济南的山东都指挥靳荣到时献城为应,又授指挥王斌、朱煊等人为太师、都督等官职,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个儿子各监一军,他自己率中军,准备举兵进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聪明,派遣其属下枚青入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是朱棣“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闻言连夜就把枚青绑起送入宫内。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带自己亲笔信至乐安“晓谕”这位皇叔。
  侯太到乐安后,朱高煦陈兵相见,南面高坐,也不拜领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阶下,大言道:“我何负朝廷哉!靖难之战,非我死力,燕之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谗,削我护卫,徒我乐安;仁宗(朱高炽)徒以金帛铒我。今又辄云祖宗故事,我岂能郁郁无动作!……速报上,缚奸臣来,徐议吾所欲。”语气语态,与当初朱棣反建文帝时几乎同出一辙。
  太监侯太是个胆小鬼,怕汉王杀掉自己,伏地惟惟。回京后,明宣宗问他汉王说些什么,他回答说:“汉王无所言”。随行护卫的锦衣卫“俱陈所见”,明宣宗大怒,对侯太说:“事定必治汝!”
  为了给自己造反制造论据和做铺垫,汉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众官,指斥明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以及南巡诸事,“斥朝廷罪过”。同时,他又斥责夏原吉等几个大臣擅权为奸,“并索诛之”,同时,私下写信给诸位公侯重臣,“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违祖制等事。至此,明宣宗才叹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议。本来要派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大学士杨荣以建文帝时李景隆为戒,劝帝亲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见高煦命将而色变,退语臣等而泣,知其无能为也。且兵贵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也。”英国公张辅自告奋勇,想自请两万兵前往平定朱高煦。明宣宗表示:“爱卿您确实能击败叛贼。但朕新即帝位,保不准有小人怀有二心,亲征之事就这样决定了吧。”
  明宣宗虽年纪轻轻,却属少年老成英明果决之主。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之后,他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
  行至杨村,明宣宗在马上询问左右群臣:“众卿认为高煦计将安出?”有人说“乐安城小,贼军必先取济南为大本营”;又有人说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会引兵南去。明宣宗听毕摇头,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取;闻朕大军将至,亦无暇攻取。高煦护卫军多家在乐安,不会弃家往南京方向征战。高煦外似诡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辗转无断。今其敢反,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以为朕不能亲征。今闻朕亲行,已经胆裂,其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顺,加上皇帝亲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传达诏旨,谕以逆顺祸福。“上英畅神武,词旨明壮。六军气盛,龙旗钲鼓,千里不绝”。设想,当初建文帝有此远识和胜略,能够御驾亲征,估计走到一半,北平城内就会有人擒燕王朱棣来献。
  大军一路鼓行,径直来到乐安城北,把乐安城围个水泄不通。惊惶之余,城内守军“乘城举炮”,想弄出些大动静来吓唬城外明军,同时给自己壮壮胆。“大军发神枪铳箭,声震如雷。”(明朝火器相当先进,排放轰响,估计和“卡秋莎”火箭炮的威势差不多。)“城中人皆股栗”,叛军个个发抖。
  “诸将请即攻城,上不许。敕谕高煦,不报。复遣敕谕之曰:‘前敕谕尔备矣。朕言不再,尔其审图之。”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又派人以箭缚“招降归正”敕书于城内,告以福祸逆顺,“于是城中人多欲执高煦以献。”
  牛逼这么久,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来,朱高煦反倒狼狈失据。在内殿徘徊思虑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宽假一天,“今夕与妻子别,明旦出归罪。”明宣宗答应。
  当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与众人往来密谋造反的文书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销毁罪状,“城中通夕火光烛天。”
  转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将王斌很有血性,劝他说:“宁一战而死!就擒,辱矣!”朱高煦以城小为辞,从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顿首自陈:“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没有依刑法对他“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师,在西安门内新筑宫室,虽属软禁,但“其饮食衣服之奉,悉仍旧无改。”班师之后,仅仅诛杀逆党王斌等六百余人,胁从者皆不问。
  明宣宗本来想一鼓作气挥军趋彰德,把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也一并擒来,大臣杨士奇苦劝,认为赵王谋反无实,又属至亲,攻之没有正当理由。明宣宗很听谏劝,回京后派人送亲笔信晓谕,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见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谢恩,上献自己所有护卫军队。明宣宗收其所还护卫,保留其仪卫司(仪仗队),赵王朱高燧得以善终。
  朱高煦虽为囚徒,大宫殿大酒大肉仍旧享受,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说装装孙子哀乞苟活也能善终。有一天,明宣宗处理朝政后心情不错,亲自去逍遥城(宫殿名)去看往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错,倨傲不拜,横坐于地,冷眼观瞧明宣宗。宣宗围着这位皇叔转了几圈,本想好言安慰几句,说说亲情叙叙旧,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个大绊子,把明宣宗绊倒在地。“上大怒”,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就是故官里常见那种)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铜缸重300斤,这位汉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积炭于缸上如山”,点火燃之,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顿灰烬。余怒未消,朱高煦诸子也被下令处死。
  纵观朱高煦所为,比其亲爹朱棣相差远矣,判若云泥。他既无深谋远虑,又无能将谋臣,更无坚城广地。苍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亲征,即刻束身就缚。败则败矣,认命拉倒,又伸出臭脚,绊龙一跤,由此,也可知朱高煦毕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实无大计。
  历史往往会惊人地相似,有时是喜剧,有时是悲剧,有时是笑剧。不幸的是,朱高煦拨个未筹。虎父犬子,十分不肖。

 

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文 / 梅毅  
 
  
  
 
“……他们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怀表,边走边思虑,就连吃饭的时候眼睛也一刻不停地看着商业新闻,没有任何闲暇。”——这是当今商品时代中国大都市人的真实写照吗?不是,这是疯掉的天才哲学家弗思德里希·尼采在一百多年前对美国人刻板、紧张、乏味生活的抨击——可以想见,虽然科技呈几何级极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智能生活竟长达百余年没有任何称得值道的本质进步。“我看见,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为疯狂所毁坏,饥渴困顿、浑身赤裸、歇斯底里!”由此,艾伦·金斯堡才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以“垮掉的一代”名义发出如此哀痛狂野之声。
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在处处皆是“宏大叙事”充斥语境之中,既无“兼济天下”的进取心,又乏“独善其身”的保己术,只能模仿袁枚大才子的楹联来进行自我安慰:“不作公府,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因此,读书、鉴史、写作确实让人往往从中得到某种莫名的愉悦。
萨特曾不无嘲讽地讲过,“世界上只有四件事情是‘高尚’的,第一是爱情,因为这是一种无用的激情;其次是旅行,因为旅行者蜻蜓点水地从一个社会走入另一个社会,最完美地体现着寄生现象;第三就是文学艺术,恰恰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费品;有时战争也算,因为战争无限地消耗人和财富。”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如此解构,生出醍醐灌顶的苦涩之余,顿感“人生忧患识字始”,但面壁十年又非福,心中水火,真不知如何从根本消融得。至此,再悟“生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夫复何患!”一拍脑袋,不知不觉又陷入虚而又玄的哲学深井。翻来覆去,我终于明白,作为没有任何逻辑必然性的偶然性的个人,太深入自己的内心绝非一件好事。因此,我才会怀着一种飞蛾扑火的恶意把自己掉入故纸堆中,在浩瀚无尽的史海中畅游,以此无聊之事,遣此有涯之生。
人生蹭蹬之余,当然出世、读史、写作都可称是诸件快事。殊不知,写作有时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和麻烦。数年之前,我一篇名为《赫尔辛基的逃亡》的小说在北京一家大刊物登出,而且由当时印数三十多万份的《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一时间读者反应热烈,好评如潮,笔者也有洋洋自得之感。未曾想,总会有人伺伏暗中,对号入座,这篇当时影响甚大的小说竟于不经意间得罪了当时地方一位上升势头正猛的行业内“官人”,他一句“此人绝不可重用”的叮嘱,果真“掷地有声”,让我数年间都可领略到波谲云诡的时世里青年人是多么容易在有意的“关照”中沉沦其间。近年以来,此位“官人”运势急退,已经逐渐淡出行业,我有形无形中感到的压力也日趋减轻。虽如此,间或一年半载,我还会听说此位已经半退隐的、在香港作“富家翁”的官人在酒席宴间仍旧会以我为谈资,大讲当初他如何义薄云天“救我”的奇异经历,确实也让我打过不少次“喷嚏”。恰如白头老妇于一帮盛华佳丽面前炫耀其寡居旧贞,只能在往昔荣光回忆中咀嚼快意,而失落之态,尽曝于洋洋之中,悲夫!虽然politician的翻云覆雨之术诚能博人一晒,但细细回首思之,即使孔圣人之“臧氏之子”,往往实收令狐绹于李义山之效!
遥想东坡先生当年,因“乌台诗变“东窗事发,老夫子被逮入狱,“州郡望风,遣更发率,围舟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你好读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辈如此!”惶怖可怜之状,虽出自笑语,犹可矜怜。回思我的“文学生涯”,也似一梦秋风之中,数载之后,凛凛犹寒。
偶读寒山拾得问对,心中顿有开悟彻然之感——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贱我,我当如何处治乎?”拾得曰:“暂且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让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