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骑士兵团,无附甲骑兵的马刀扬起落下,闪电般的砍下无数基督徒的头颅。他们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曾拥有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以及北非等地跨三大洲的庞大领地。
在他最辉煌的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把控了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垄断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也正是因此欧洲才开始兴起探索殖民的大航海时代。
在十七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不像现在这样不受欢迎,恰恰相反,那时候他是欧洲相当重要的政体。虽然信仰不同,但在十七世纪国家利益已经逐渐凌驾于宗教利益之上,极少出现过去那种为了信仰发动全面宗教战争的情况了,当时法兰西帝国、英格兰王国和荷兰王国甚至还曾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王朝和意大利。
然而盛极必衰,十八世纪初以来奥斯曼帝国停止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开始固步自封;又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他们的中间商生意大受打击,经济上越发窘迫起来。更重要的是腐败之风盛行、宫廷斗争阴谋迭起,将专制程度极高的奥斯曼帝国搅合的乌烟瘴气。
早期对欧洲的军事胜利造就了奥斯曼帝国对整个西方社会的优越感,伊斯兰教被证明全面超越基督教,这足以令奥斯曼土耳其躺在过去的辉煌绒毯上,用宗教和传统构筑起的高墙屏障,阻挡所有先进的东西。
然而此时的蒙克自然是感受不到这些深层次的社会状况的,他眼中看到的奥斯曼充满了异国风情,迥异却极富神秘气息的国度,这也是欧洲长期以来对土耳其帝国的一贯看法:这位在东边毗邻的邻居,相比起远东的印度或者清帝国而言更接近欧洲,但是由于缺乏官方的联系和民间的交流,东西方的差异化生活方式为奥斯曼土耳其蒙上了层神秘的面纱。在欧洲诸国的君王们看来,土耳其帝国百余年前的威名犹在,也正因为如此堂堂沙俄帝国都必须在南部俄土边境长期派驻十万以上的部队。
欧洲最初是惧怕奥斯曼土耳其,而今在惧怕之余开始带有了鄙夷的色彩,尤其是对于土耳其的后宫,在遵循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西方人眼中那就是藏污纳垢荒诞yin秽之地,也正因为如此沙俄帝国的女皇陛下不怎么好听的私人生活也被冠上了“北欧苏丹”的外号。
但无论如何,过去征战欧洲的历史和庞大的帝国领域还是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诸国眼中保持了个强大的国度的形象,否则,蒙克也不会授命于君王远道前来君士坦丁堡了。
十月的君士坦丁堡正处于旱季,这儿几乎没有春秋,只有冬夏两季,坐在骆驼背上的蒙克汗流浃背狼狈异常。
这座拜占庭古都位于个三角形的半岛上,一面临马尔马拉海,一面靠着金角湾,连接陆地的侧耸立着断壁残垣的老城墙。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当年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在这栋城墙下先后消耗了几万的兵力,殊死战斗的惨烈程度难以描述,因此帝国定都后并未拆除或修建古城墙,反倒是作为一种荣誉将它战后的原貌保留了下来。
穿越城墙大门的时候,土耳其大使絮絮叨叨的和蒙克说起当年穆罕默德帕夏率领加尼沙里军团进驻的宏伟业绩,他荣光满面、兴奋异常,仿佛当年的宏伟业绩历历在目一样。
蒙克心中不禁也被挑起了万丈豪情,也许古斯塔夫国王是对的,即使是沉寂已久,但西南的这头土耳其雄狮到底还是拥有利齿尖牙的。
进入内城之后,土耳其大使安排蒙克先在他的府邸暂住,他说按照土耳其的规矩,要觐见苏丹,那必须层层上报,而且来访者若是基督教徒则必须花费起码一个礼拜的时间学习伊斯兰教宫廷礼仪。
于是就这样,蒙克开了他悲催而漫长的伊斯兰礼仪学习过程,一个礼拜之后,他被通知说已经买通了苏丹身边最得力的太监总管,可以于周二的下午获得两个小时的觐见时间。
蒙克难以理解,为何自己作为欧洲帝国的正式外交使节却以买通太监的方式才能觐见到苏丹。对此土耳其大使支支吾吾的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事实上奥斯曼帝国从未有对外大使馆,因此也没有专门的外交官员,他作为常驻法兰西的大使其实早被帝国遗忘了。
但无论如何,觐见的那天还是到来了,从上午开始蒙克就被人带领着换装、洗澡、熏香……复杂的流程走下来,年轻的外交官甚至错以为自己不是前来洽谈联盟的大使,而变成了送给苏丹的礼物。
紧接着他被人带领着去了苏丹的皇宫,骑马进入大门之后便是与欧洲宫廷相仿的宽阔的林荫路,紧接着下马从边门进入方方正正的‘帝王之门’围墙,才来到皇宫正殿,自这儿起都必须步行。
一条条神秘莫测的回廊,土耳其式的镂空花砖后面不少人偷偷的打量着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来客。
金发的白种人在土耳其并不罕见,甚至是苏丹的后宫都以肤若白雪、发如金丝的妃子最得宠幸,然而这位俊俏非常的瑞典男人还是令苏丹的宫廷为之震动的。
蒙克昂着头,力求展现帝国外交官的风度,但很快他便被要求脱下脚上的鞋子,光着脚踏足大御座厅,理由是:没人有资格将外界的尘土带入苏丹的御殿。
光着脚的美少年不禁有些局促,冰凉的瓷砖地板令他的脚心很不适应,不由的浑身也紧张了起来,开头的气势也减了半。或许这就是苏丹的意图所在,反正当阿普杜勒*哈米德苏丹看到蒙克时,对少年的淡薄和微恼的表情感到很满意。
“听说你是遥远的瑞典帝国派遣来的特使?”蒙克僵硬的行完一系列觐见礼后,听到御座上的苏丹叽里咕噜的说了一通后,他身边站着的一位五十来岁的官员翻译道。
“正是,陛下,我们的古斯塔夫三世陛下嘱咐我带来他友善的询问。”蒙克低垂着眼回答道,未受准许前他不能抬起头直视苏丹。
“那你们的国王想对我表达什么善意呢?”苏丹望了望蒙克身后空荡荡的殿堂,没看到任何礼物和贡品,他略微有些不高兴,摸不清这个陌生人的来意。
“联姻,陛下,绝佳的联姻提议。”蒙克垂着头笑道。
如履薄冰 第四十八章 谁去娶那个女人
收费章节(12点)
第四十八章 谁去娶那个女人
联姻?苏丹奇怪极了,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对欧洲其他国家没有派遣使臣,也不是非常关注欧洲局势,但是对于欧洲各国的君主更替还是比较清楚的。驻法大使的主要工作便是收集欧洲诸国的权利更替信息。因此对于刚刚登上瑞典王位的,三十一岁未婚老青年奥古斯特三世的消息,苏丹也听驻法大使说过。如此一来难道是瑞典国王想娶他的某个女儿吗?难道他们不知道伊斯兰教是不允许与异教徒通婚的吗?
苏丹正准备勃然大怒的赶走这名不速之客,但蒙克接下来的话却令他大为吃惊。
蒙克说:“是的,联姻。但当然不是为了我们的国王陛下。我们从未奢望贵国违反贵宗教的崇高旨意,让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女子嫁入基督教的国度。但据我所知,对于女性异教徒嫁给伊斯兰教男人,贵教似乎是不那么严格禁止?”
娶个异教徒女人?苏丹的怒火没爆发出来,他转脸示意自己的首相,表示全权委托他代自己提问眼前这名奇怪的异国人。
首相不再翻译君主的话了,直截了当的问道:“你们瑞典和法兰西、奥地利等其他国家一样喜欢皇室联姻,但我们奥斯曼土耳其毕竟是伊斯兰教国家,按照古兰经的教义,穆斯林只能婚娶穆斯林,自然不能迎娶异教徒的。”
“但苏莱曼大帝还是娶了皇后许蕾姆。”蒙克自信满满的说道。
大厅内瞬间安静了下来,蒙克低着头静等回应,而苏丹和首相则瞪大了眼睛,琢磨不透这位瑞典使节是否是专门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挑衅的。
所谓的皇后许蕾姆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历史上可谓是个禁忌,虽然她伴随的帝王正是最伟大的苏丹苏莱曼一世,那个在十六世纪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推向巅峰的帝王,可同样地,皇后许蕾姆的干政开辟了后续女性后宫干政的先例。
许蕾姆原名叫做洛克塞拉那,是名沙俄帝国某乡村一位东正教神甫的女儿,在一次掠夺中她沦落成了俘虏并被送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女奴市场上出售,后来被当时的首相购买送给了苏莱曼大帝。
在众多的后宫女奴中,聪明绝顶而又善于玩弄权术的许蕾姆很快得到了苏莱曼大帝的专宠,她左右着苏莱曼大帝扫清了她儿子继位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包括已经成年的皇太子、皇太子的母亲和苏莱曼大帝最好的朋友兼宠臣首相大人,并合法的与苏丹结了婚成为了皇后。
要知道在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男人一生可以娶四名妻子,但历届苏丹都是从不结婚的,一来如此便可以圈养大量的后宫女奴,二来也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如此可见这位原东正教信徒的许蕾姆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
此时蒙克提到了许蕾姆,令苏丹和首相都非常不快,苏丹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通话,命首相翻译给瑞典使臣听,看他说话时的表情就知道这绝不是什么友善的言辞。
虽然蒙克低着头看不到苏丹的表情,但也听出了不妙,他紧接着迅速抛出了最终的杀手锏:“尊敬的苏丹,我提到许蕾姆,并非是对贵国有任何意义上的不敬。我只是想举例证明即使是伟大的苏莱曼大帝也有迎娶异教徒的先例。此次前来我的的确确是为贵国带了个绝好的联姻计划:该计划可以避免长久以来的纷争,还可以扩大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能令贵国的宗教朝更广阔的土地上延伸。”
紧接着他便大胆的抬起头,逾越的望向那位坐在王座上的老苏丹,说道:“这便是与沙俄帝国的女皇陛下琳娜*布斯特的联姻”
“沙俄女皇?你们的国王疯了吗?”首相甚至忘记了翻译,大声的训斥道。
“是真的,首相大人。女皇陛下表示:长年以来作为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度,沙俄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纠葛难解、世仇难断,错过了太多营造共同利益的机会。先今大英帝国异军突起,沙俄帝国希望在西南与贵国达成联盟,共同对抗英国、奥地利和法兰西。
女皇陛下目前名义上还是单身,应此即使是名义上的联姻,也是极能巩固双方关系的事。七年战争期间,奥地利与法兰西的逆转联盟就堪称佳话,百年生死之敌奥地利与法兰西缔结了联姻盟约立刻就站在统一战线上对付普鲁士,可谓外交史上的宏伟壮举啊。
我这里甚至有女皇陛下秘密撰写的亲笔信。只不过碍于贵国与沙俄帝国长达百年来的战火纠纷,女皇陛下不能公然提出联姻的建议,因此才委派我们的国王、也就是她的表兄奥古斯特三世向贵国呈交信函,希望与贵国的塞利姆皇子联姻。”说着他便从怀中掏出封印油完好的信笺递给了首相。
首相一脸惊异的将信递给了苏丹,翻译了蒙克之前的话,苏丹的脸上也露出古怪的表情。
信上娟秀的字迹的确像是出自一位女士的手笔,首相又挥手命人找来了过去多年与沙俄帝国征战时留存下来的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