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支五千人地骑兵队在山道间疾驰飞奔,莽莽群山从他们身边飞掠而过,山风凛冽,拂起他头盔上缨缦。崇山峻岭间,夕阳像一团殷红的火渐渐隐入山林中,极目处。万丈深谷红光闪闪,太阳落入天际时,仿佛山谷也燃烧起来。
吁都尉李国珍拉紧缰绳。慢慢放缓了马速,仔细打量这一带的地形,他目光沉着冷静,对每一个可疑的地方都不放过,他曾是西凉军第一斥候营都尉,对这一带地形了如指掌,他知道过了前面约五里外地一个谷口,褒城县就在眼前了。
一名先行斥候飞驰而来,在马上禀报道:“启禀都督,谷口守军约有五十人。两边山上并无伏兵!”
确定没有异常,李国珍轻轻一摆手令道:“步行三里停下,告诉弟兄们,准备战斗!”
骑兵们纷纷下马。牵马缓行,悄无声息在朦胧的夜雾中穿行,轰鸣地马蹄变成了沙沙的行军声。
他们是西凉军进攻汉中的西路先锋,由五千骑兵精锐组成。由第一斥候营都尉将军李国珍率领,他们三天前从褒谷南下,经过三天行军,抵达了牛头山东麓,眼看要抵达汉中地心部南郑;与此同时,另一支东路先锋军五千轻骑兵在都尉刘帅的率领下,从子午谷南下直插安康县。
巧合地是。李国珍和刘帅都是斥候出身。当年在征战河湟地战役中,他们二人同在一个斥候队。李国珍是队正,曾被吐蕃大将马重英抓走。
现在两人各为东西先锋将,仿佛是一种竞争,看谁能在这次南征汉中的战役先立奇功。
约行了一刻钟,夜色更加浓厚,灰色山雾从峡谷里升腾,弥漫在山谷间,山路行军更加艰难,十步外便看不见人影。
“当心!道路变窄。”
“快跟上!”
骑兵们不停地传递着信息,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走,里谷口已经不到两里了,雾气开始被谷口地风吹散,深谷渐渐消失,道路变得宽平,前方谷口有一个小小的卫哨,原本有三百人守卫,但随着朱东征,此时只剩下不足五十人。
又走了一段,大队军马停了下来,前方暮色沉沉,一片漆黑,李国珍倾耳聆听,在寂静的夜里,他似乎听到了远方有咳嗽声隐隐传来。“将军,我去!”他的副将果毅都尉叶铭低声请令道。
李国珍点了点头,“要快、果断,能抓活口更好,不能抓到也无所谓,关键是一个也不能逃走。”
“遵令!”林铭一招手,“跟我来。”
数百名士兵抽出战刀跟着林铭迅速去了,身形很快便消失在夜幕之中,片刻,前方传来一阵轻微的打斗声,不时有惨叫声划破夜空,可瞬即又安静下来。
“将军,好了。”一名士兵跑来禀报。
李国珍一挥手,队伍再度出发,片刻便抵达了谷口,战斗已经结束,四十八名守军,杀死三十五人,投降十三人。
“这是守军队正,将军问他情况便可。”林铭将一名敌军军官押到李国珍面前。
李国珍见他一脸惊惧,便笑了笑温和地问道:“你放心!你们并非吐蕃人,大家都是唐军,当兵都是为了吃饭,既然已经投降,那也就是我们的弟兄,请你告诉我你知道的情况。”
在李国珍一句:大家都是唐军的感召下,那队正低声叹了口气道:“七天前,朱亲率大军东征,汉中留守军队不多了,我们都是褒城县地守军,我只知褒城县只有一千守军,由天灵大将军韩存谷率领。”
“将军,真是可笑,居然还叫天灵大将军!”林铭冷哼一声,不屑地说道。
李国珍摆了摆手,他知道朱当年从山东带来的一批老军,不少人就被封为各种称号的大将军,这个韩存谷估计就是其中一人。
“我再问你,这一千守军可是汉中军的精锐?还有城中粮草如何?”
那队正忽然露出羞惭之色,他深深地低下头道:“精锐之军都被朱带走了,城中也没什么粮草,他规定每户人家养一名士兵,军士就吃住在民宅里。”
李国珍听懂了他地意思。他站了起来,凝视着远方黑黝黝的褒城县,沉吟片刻便道:“你去诈开城门。若成功,我记你首功!”
褒城县建造在一片低缓的丘陵之上,褒水从西面三里外绕城而过。城池周围都是农田,西面是连绵不断的牛头山,褒城是南郑地北大门,故而城池高厚,以高临下、易守难攻,城内约有居民千户,由于汉中人口大量逃亡,朱遂将住在城外百姓也悉数迁入城内严加控管,此时汉中主力均被朱带走东征,剩下士兵零星驻扎在各郡。像褒城有一千驻军,已经算是多地了。
夜色中,二十几名士兵押着两名俘虏远远走来,靠近了城门。城上也没有半点反应,也看不见一个巡逻的人影。
“都寻乐子去了,王爷一走,谁还有心守城?”
队正苦笑了一声。“有没有人肯过来开城门还是一回事呢!”
城门是用铁皮所包,没有护城河,只挖了一条深深的壕沟,约三丈宽,里面布满了鹿角、尖桩,林铭探头看了看壕沟,便道:“你喊几声试试看!”
“喂!城上还有喘气地没有?给老子出来两个。”
喊了半天。嗓子都快哑了。才见一人懒洋洋地走上城头,探身望了一下便骂道:“他***。你嚎个死啊!”
“我是孙仁喜,抓到两个斥候,有要事禀报大将军。”
“你走西门吧!这里只有我一人,摇不动城门。”城上之不耐烦地嘟囔一句,他打了个哈欠,便要离开。
“你想找死吗?张焕的大军就要到了,老子要到大将军那里告你一状!”城下地队正吼骂起来。
或许是听说张焕大军要到了,城上守军一下子被吓得有了精神,“你等着,我找人帮忙去。”
约在两里外,五千骑兵藏身在一片树林中,李国珍站在一块大石上,全身贯注地盯着城门,忽然,他看见吊桥缓缓开始放下了。
“全军准备!”李国珍短促地发出了命令,五千骑兵立刻整队,战刀开始出鞘,树林里杀气沛然而起。
李国珍紧张地盯着城门处,只见城门慢慢地开了,猛然间,远远地数声惨叫声惊碎了寂静的夜晚。
“出兵!”
他大吼一声,“一个时辰内占领县城,抵抗地敌军一律杀无赦!”
五千骑兵策马奔出,他们仿佛一片黑色的浪潮,激起漫天杀气,汹涌澎湃地向二里外的县城扑击而去。
黑色的洪流冲进了县城,褒城县沸腾了,喊杀声、哭叫声、求饶声响彻天际
第三天中午,张焕亲率八万大军穿过褒谷道抵达了褒城县,次日,驻防在阳平关的三万西凉军也赶到了褒城与主帅会合。
从褒城县顺着褒水再往南走约二十里,便是汉中第一大城南郑,汉水从城南流过,褒水就是在这里注入汉水,两河交汇,冲积出大片平原,物产丰富、良田众多,使得南郑自古便为汉中最富庶之地。
这里也是朱的老巢,此刻朱已经东征,南郑城尚有守军一万余人,由其族弟朱若喜率领。
这天清晨,当第一抹淡淡的金光笼罩在南郑城头时,城头上南郑守军都仿佛掉入寒冷地冰洞之中。
只见三里外,一眼望不见边际军队密密麻麻,旌旗铺天盖地,遮蔽了天空,鼓声阵阵,高亢的号角不断吹响,远方,依然有大队骑兵滚滚而来,不断汇入黑色的海洋之中。
张焕立马在一杆黑色大旗之下,大旗上绣了一个斗大的白色地张字,他冷冷地望着城头,等待着进攻的时机,对付朱留下的老弱残军,他并不准备付出多大的代价。
“都督!已准备完毕!”
张焕轻轻一挥手,“开始吧!”
呜!低沉而刺耳地号角声骤然响起,旌旗仿佛拨云见日。霎时间向两边收拢,露出了三具庞大无比的攻城,它们面目狰狞。仿佛是来自阴曹地府地恶鬼。
在攻城两边,近百架巨石昂首挺立,这些攻城利器都安装有木轮。在数十匹马的拖拽下极缓慢地向前移动。
南郑城头上是死一般的寂静,士兵们地眼中,个个露出了惊恐之色,他们大多都是新兵,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在落差巨大的实力对比面前,在死亡地威胁下,不少人两腿瑟瑟发抖,不等朱若喜安排防御,巨石突然毫无征兆地发射了。
嘭!嘭!磨盘大地巨石和熊熊燃烧着的火球呼啸而来。砸在城墙上,碎石乱飞、尘土飞扬,整个城墙都在晃动;砸在城头上,无数人连哀嚎声都来不及发出。便被砸成肉饼,火球砸下,裂成数十团小火球向四面迸开,凄惨地哭喊声四起。不少身上被点燃大火,舞动手臂坠下城头。
“轰隆!”正北面的城楼被几块大石击中,在摇摇欲坠中轰然倒塌,随即燃起冲天大火。
城上也开始有床弩向下发射,但射程远远比不上西凉军的巨石,偶然射到石旁已是强弩之末。
巨石忽然停止了射击,但只沉寂了片刻。第二轮攻击便开始了。这一次射出来的并不是巨石,而是一排黑黝黝的铁罐。上面疯狂地冒着青烟,密集地向城头扑来。
“霹雳弹!”
有听闻一点传说的,都骇得狂喊起来,三年前,在对付吐蕃的战争中,西凉军使用了一种秘密武器,威力无比,事后无论是裴家的河北军还是楚家地淮南军,都企图揭开这种武器的秘密,但火药武器一直是西凉军的最高机密,从不泄露半点,有人猜到这可能是火药,也有人认为西域盛产火油,这可能是火油武器,还有不少人相信了西凉军的宣传,它是埋藏在祁连山地一种天然物质,为祁连山独有。
在各种猜测中,各军都始终无法确认真正的谜底,火药的改良更是无从谈起,它突然出现在南郑城头,有一点耳闻的,都已吓得脸色尽变,扑到在地上瑟瑟发抖。
火药罐惊天动地爆炸了,赤红的亮光夺天地为之变色,火焰飞窜空中,隆隆声响彻云霄,待黑烟散尽,整个城头上已经没有一个站立的人。
火药罐里没有放置特别的东西,它的杀伤力或许还比不上一只火球,但它所显示的震撼效果,却是任何一种武器都无法比拟。
慢慢地,开始有人从地上爬起,他们面如土色,眼睛里充满了极度恐惧,一些纸片纷纷扬扬还在天空飘荡。
“投降者,家人可成为军户,得十亩地,免税三年;不降者,家人充军西域为奴。”
有人动摇,有人悄悄地放下了武器,偷偷解开了军服的扣子,在靠近北内城地守军大半都已不见了踪影。
一轮火药攻击后,巨石开始向后撤退,一匹战马飞驰而来,他张弓一箭,将一封信射城头,“请转交你们主帅,半个时辰后不降,南郑将成为一片白地!”
城头上依然死一般地寂静,约一刻钟后,南郑城的北大门缓缓地开了,吊桥放下,守将朱若喜赤裸着上身,率领数十名文武官员走出城门,跪倒在地,官印高高地举过了头顶
宣仁七年一月,张焕亲率十万大军进军汉中,一月二十二日南郑投降,这就意味着汉中已经落入张焕地手中,朱的老巢被连根拔起,而此时,襄阳城已经被崔庆功部团团包围,朱军在永清县虎视眈眈。
那么,张焕会止步于汉中吗?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两支奇军(上)
宣仁七年一月,由朔方李正己叛乱引发了大唐全面危机,回纥的大军压境、李正己叛乱使右相裴俊疲于应对,而他对崔庆功的暧昧态度又使荆襄的危机雪上加霜,一月下旬,崔庆功主力在襄阳北击败山南节度副使王瑁率领的五万军,败军退至襄阳,崔庆功大军衔尾而来,十五万大军将襄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