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光潜谈读书-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论,亚理斯多德偏重这种看法,洛克谟休尔的经验派哲学几乎全取这种看
法。粗略地说,形而上学(冯先生所谓“最哲学的哲学”)大半从真际着眼,
注重形式的逻辑的推理;科学大半从实际着眼(我说“大半”,因亦未尽然,
如数学即可为例外),注重经验的分析与归纳。冯先生自谓其所讲的系统是
“最哲学的哲学”。这种哲学据他自己说,“对于真际有所肯定而不特别对
于实际有所肯定”,其“命题并不需要许多经验的事例以为证明”,它“只
对于真际有所肯定,但肯定真际有某理而不必肯定其理之内容”。对于“最
哲学的哲学”,作如此看法是无可非议的,真正的哲学家大抵都作如此看法。
但是冯先生同时又说:“人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哲学“始终分析
解释经验? 。由分析实际的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12 页)、
“就我们之知识言,我们之知形而上者必始于知形而下者”(48 页)。这显
然是放弃他的“最哲学的哲学”的立场,而坠入一个很浅薄的经验主义。“由
知实际而知真际”,冯先生说这话如同说“由无极而太极”一样容易,却未
曾仔细思量这“由? 。而”是如何“由? 。而”地出来。知道实际的一切圆,
我们能由此知真际的“极”圆么?要知道“A 不为非A”,我们必须借经验证
明么?“人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的”,“我们之知形而上者必始于知形而
下者”,科学家或许可如是说,“最哲学的哲学”家决不应如此说。纵然科
学家如此说,我们也很容易证明他的错误。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勾方加股
方等于弦方,这个几何学公式表示一个真际的理。这个理可以用代数学推演
出来,可以用几何学证明出来,绝对用不着感官经验的分析与归纳。当初毕
达哥拉斯发现这道理时,也并不曾测量许多三角形而后归纳到这个结论。我
们知此真际并不由实际,这只是一例。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要
从几个定义和“自明公理”把全部数学原理推演出来,丝毫不着实际,更可
以见出“知真际不必由实际”的道理。冯先生自己的《新理学》谈真际,虽
偶用实际事例说明,也并不曾根据实际经验。
冯先生的知识论还有一点使我们很茫然。实际事物都“依照”真际的本
然的义理。说本然的义理之理论叫做“说的义理”,而这“说的义理”又分
“实际的说的义理”与“本然的说的义理”。这“本然的说的义理”如果不
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对于“本然的义理”也是一个赘瘤。“说”是实际
的事实,既为“说”就是“实际的说”,义理之在本然而尚未“说”者只是
“本然的义理”。《新理学》第七章最难谈,而在其中作祟的就是这玄之又
玄的“本然的说的义理”。冯先生的用意我明白,他要“从宇宙看哲学”。
每一实际事物既然都依照真际的一种理,把哲学当作一种实际事物看,自然
也就应“依照”真际中一种“本然的哲学系统”,一种“本然的说的义理”,
一种“无字天书”。这“无字天书”在冯先生心中是一个很大的法宝。“自
道德的观点看,或自事业的观点看,每一种事均有一种本然的至当办法。在
知识方面,每一实际命题,如其是普遍命题,均代表或拟代表一本然命题。
每一种艺术,对于每一题材,均有一本然样子。此诸本然办法,本然命题,
或本然样子可以说是均在无字天书之中。无字天书有人能读之,有人不能读
之”(290 页)。
这“无字天书”的谈话正是我们所渴望知道的,因为依冯先生说,它是
评判道德、哲学命题和艺术的标准。“各类事物所依照之理,是其类之完全
的典型,是我们所用以批评属于其类之事物之标准。”换句话说,要评判一
件行为的善恶,我们拿它来比无字天书中此行为的“本然的至当办法”,要
评判一哲学上或科学上普遍命题的是非,我们要拿它来比无字天书中此命题
所代表的“本然命题”,要评判一件艺术品的美丑,我们也要拿它来比无字
天书中此类艺术品的“本然样子”。读此无字天书之重要于此可知。冯先生
说“有人能读之,有人不能读之”。不能读之者是否就不能评判一件行为的
善恶,一哲学命题的是非,一艺术作品的美丑呢?我们知道,事实上我们天
天在做这些活动,我们这一群不能读无字天书的可怜虫!冯先生说,“有人
能读之”,其实也还是夸大之词。因为据他自己的看法,“若有”全知全能
的上帝,站在宇宙之外,而又全知宇宙内之事,则所有实际命题及所有本然
命题以及所有事实,皆一时了然于胸中(223 页)。我们是人,显然没有这
副全知。“我们或者永不能有一是的实际命题,或者所以为是的实际命题,
皆不过是我们以为如此,所以皆是相对的可变的”(224 页)。照这样看,
我们人(指一切人)很可能地就永不能读无字天书,就无法断定实然是否与
本然相合,无法有真知识。“无字天书”究竟能读不能读呢?冯先生在这问
题前面踌躇,徘徊,以至于惊鼠乱窜。他仍说,“我们必需用这种方法方能
知之”。所谓方法仍是归纳法。“用归纳法虽或不能得到必然命题,但归纳
在找公律,如公律是公律,则必须是义理,如其是义理,则必须是必然的”
(225 页)。我们何以知道“公律是公律”呢?归纳结论是必然的呢,还是
非必然的呢?冯先生又说:“是的实际命题之最大特色即在其通。凡一是的
命题,在消极方面,与别的是的实际命题必无矛盾;在积极方面,必可互相
解释”。这是老话,完全不错,不过只可应用于有字天书,不可应用于无字
天书。这里“是”字的定义是无矛盾与可互释,显然不是冯先生所说的“实
际命题与本然命题相合者为是”之“是”了。就无矛盾可互释两点而言,凡
是一部好的小说都能做到这两点,在书中所写的小天地之内,没有一个命题
和其它命题相互矛盾,而所有命题又可互相解释。但是,内部矛盾可互释不
能保障一部小说不全盘是假。谁能断定我们所知的世界,用冯先生的是非标
准来说,不全盘是假呢?不只像一部伟大的小说呢?谁能说它是“依照”真
际中的无字天书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量,也值得冯先生思量。
写这篇文章原来的动机是在批评冯先生的艺术论,因为要批评这一项,
不能不审查他的出发点,他所根据的哲学。一讨论到哲学的基本原则,艺术
就变成一个枝节问题,在篇幅分量上不能占到过重的位置。我现在姑且提几
个要点来说。一,“无字天书中的本然样子”近于假古典主义的“典型”(type),
艺术“依照”无字天书的说法,又近于希腊哲学家的“摹仿”(imitation)
说。这些观念的是非在文艺批评史上已有许多人讨论过,冯先生似乎忽略了
这方面的文献。二,无字天书,像上文已经讨论过的,事实上只有上帝能读
而凡人不能读的,如果艺术凭仗这个渺茫的东西,不但批评无根据,连创作
也不能有根据。三,冯先生承认历史没有无字天书,他说,“没有本然的历
史,亦没有本然的写的历史,因为具体的个别的事实不是本然的”(227 页)。
他应该知道,艺术成为作品时,也是具体的个别的事实,一种历史的成就。
承认历史没有无字天书而坚持艺术有无字天书,也似乎是自相矛盾。
我开头已声明过,本文立论是接受冯先生的立场而指出其系统中之破
绽。如果站在另一种哲学系统的立场上,话自然又不是这样说。我个人早年
是受的一点肤浅的符号逻辑的训练和一向对于柏拉图和莱布尼兹的爱好,也
许使我偏向于唯理主义。但是这种偏向和冯先生的“最哲学的哲学”的立场
并不很冲突。我相信我对于冯先生的态度是同情的,公平的。我承认,冯先
生的系统在我的脑里决不会有在他自己的脑里那样清楚,偶有误解是不可免
的。冯先生的系统,在我看,颇有些破绽,如上文所说明的。但是,这种白
璧微瑕也无伤于原书的价值。任何哲学系统都不免有破绽,哲学是注定它不
能完全的,所以可以使人继续探讨。《新理学》确是“对于当前之大时代”
的一种可珍贵的“贡献”(见《自序》),不但习哲学者,就是一般知识阶
级中人如果置它不读,都是一个欠缺。
1940 年耶诞节写于嘉定。
原载《文史杂志》1 卷2 期,1941 年1 月,据《朱光潜全集》(9)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
百川先生:
暑中我因校事赴成都,最近回校才看到中周社转来黄梅先生的信,提议
要我开一个为获得现代公民常识所必读的书籍目录。这很使我为难,一则我
目前极忙,没有工夫仔细斟酌;二则我所学的偏重人文方面,对于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都是外行。读书不是一件死板的事,一个方单不能施诸人人而有
效。各人的环境、天资、修养和兴趣都不能一笔抹杀。一个人在读书方面想
有成就,明眼人的指导固大有裨益,自己的暗中摸索有时也不可少,因为失
败的教训往往大于成功的。读者既然要求一个目录,我姑且就我的能力所及,
随便谈谈几类应读的书籍,不过要特别声明: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只能供参
考,不敢希望每个人都依照。
第一,我以为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化演进、社会变迁
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这并不一定是出于执古守旧的动机。要前进必
从一个基点出发,而一个民族已往的成就即是它前进出发的基点。知道它的
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应发挥光大,哪些应弥补改革,
也才能知道它在全人类文化中占何等位置,而我们自己如何对它有所贡献。
我不是一个学历史者,但对于过去一切典籍,欢喜从历史的眼光去看。从前
人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六经,一切典籍所载都可以当作史迹
看。史是人类活动进展的轨迹,它的功用在观今鉴古,继往以开来。我赞成
多读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都是根据这个观点。每种学问都有一个渊源,知
道渊源才可以溯理流派。知道渊源固不是三五部书所可了事。但是渊源又有
渊源,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着手,然后逐渐扩充,便不至于没有根底。
回到了解中国固有文化的问题,中国向来传统教育所着重的大政并不
错。中国中心思想无疑地是儒家,而儒家的渊源的渊源在《论语》《孟子》
和“五经”。无论从思想或是从艺术的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
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我从前很欢喜《世说新语》,为的是它所写的
魏晋人风度和所载的隽同妙语。近来以风度语言的标准去看《论语》,觉得
以《世说新语》较《论语》,真是小巫见大巫。《孟子》比较是要偏锋,露
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五经”
之中,流品不齐,《书经》是最古的政治史料,《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
的企图,《诗经》为中国纯文学之祖,《春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