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并间接促使我们更有效地支配时间。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第二部分
非常热销的电影DVD光盘为何会渐渐降价?(1)
第三章
非常热销的电影DVD光盘为何会渐渐降价?
对于那些具有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企业仍会尽可能维持高售价
对消费能力层次不同的顾客采取分而“治”之的不同销售策略
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不断购买各式各样的商品才能得以维持,作为消费者应该充分意识到此点,这样对我们的生活与消费均有益处。实际上,很多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策略是“对于能够承受高价位的消费者实行高售价,而对于只能承受低价位的消费者则实行低售价”。
经济学领域专业术语将企业的此种策略称之为价格差别或者差别价格。差别一词易于给人不良印象,所以商业(生意)领域只取该词最基本的词义。下面试看几例。
某企业在向富翁A和穷人B兜售相同商品时,对A来讲即使1万日元以上的价格也无所谓,所以企业便以最低价1万日元卖给他;但对B而言,只能承受3000日元以下的价格,所以企业便以最高价3000日元出售给他,企业的这种销售做法即是价格差别。但是,A与B并处于相同商品前时,如果企业分别要求他们支付不同价格,A一定对企业只要求自己以高价购买的销售行为感到愤怒。
因此,企业为了达到对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售价的目的,可谓机关算尽,煞费苦心。商家在销售DVD机时采取“时间差攻击”策略,就是其此种心理的具体外在表现。专业术语称之为基于时间差的价格差别,也即“时不同价亦不同”。
图18所示为关于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DVD的价格策略的具体实例。该片于2001年12月在日本公映后旋即引起轰动,时隔半年后的2002年5月DVD版影片开售,时价为3129日元(一般情况下均为含税价格)。收有各种附录和拍摄花絮的豪华版本亦同期面世,其价格为10290日元。
随着时间流逝,该片DVD价格开始渐次下跌。2003年11月时价格降为1575日元,几乎只有最初价格的一半。更有甚者,2006年4月时价格居然跌为980日元。
这种随时间流逝,售价不断下跌的价格策略到底具有何种效果呢?
为便于说明情况,图19所示数值均为虚构。现实经济生活中情况更为复杂,但此处假定消费者都很纯朴。居住在某街区的消费者人数为20万,假设其中希望购买DVD的有一半,即10万人。按其打算花多少钱购买DVD而将10万人分类区别,并按其可支付价格高低自左向右依次排列,如图19所示。
身处第一集团的1万消费者打算支付12000日元以内的价格购买该DVD,第二集团的1万消费者可以承受4000日元以内的价格,第三集团的2万消费者计划花费2500日元以内的价钱,第四集团的3万名消费者能够支付1200日元以内的价钱,第五集团的3万名消费者只可承受500日元以内的价位。
现在,我们换位站在DVD销售者角度考虑问题,并尝试如何定价。作为消费者,人们最好能够了解并掌握为我们提供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方是何心理以及他们采取的策略。此点对消费者而言意义重大,做到此点有助于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而掌握其(销售方)行为方式,最便捷的莫过于站在其立场上考虑问题。
我们站在销售方角度进行如下计算。首先,假设DVD的价格从上市发售起一直维持在1575日元的价位上,也就是说从左侧开始的3个群组内共计有4万名消费者以1575日元的价格购买DVD,那么销售金额为1575日元×4万人=6300万日元。
如果按此逐一计算,则略显麻烦。图20为图解显示,敬请参见。该图内有上下两幅图表,且均以图19内显示消费者行为的图表为基础而拟制。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第二部分
非常热销的电影DVD光盘为何会渐渐降价?(2)
图20的上侧图表内灰色区域显示的是始终以1575日元的价格售出后的销售金额。设纵轴为价格,横轴为购买人数(销售数量),“销售金额=价格×数量”,该图表中长方形面积为销售金额。而后,以此时销售金额为基准,考察其他情况下定价效果。
假如销售者以只能承受1200日元或500日元价格的低端消费者为最基本的顾客群,并且始终以500日元的价格发售,则共计有10万人购买该产品。图中未显示此时的销售金额,但是可轻易完成该计算,500日元×10万人=5000万日元。
作为销售者,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以高价出售给消费者的,所以一旦遇到能够承受12000日元或者4000日元价位的消费者,他们便想以更高的价格将商品销售出去。因此,他们采取如前图18所示的,经过时间越长价格越低策略(时间差攻击策略),并实施价格差别。
这种策略的效果如图20内下侧图表所示。灰色区域显示的仍是销售期间的合计销售金额。
如果该DVD上市时,以3129日元(同时发售的豪华版为10290日元)的价格能够销售出去,那么消费者在此时无法预料该DVD今后是否会降价,并且就算知道必然降价,也不能准确预测何时才会降价。
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以比自己所期望价位更便宜的价格尽快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对于可以承受高价位的消费者而言,12000日元或者4000日元是他们的心理预期极限价位,如果实际售价或实际成交价在此限度以内,他们会非常乐于出手。尤其是那些以几近12000日元的高价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可以说他们是产品的超级“粉丝”,而且由于经济状况甚好,所以在消费需求方面从不吝啬金钱。若豪华版还附带各种赠品,则他们购买豪华版的可能性会更大。在此,为简明扼要地说明情况,将第一集团1万消费者全部假定为购买10290日元的豪华版DVD,同时将第二集团1万消费者也全部假设为购买售价3129日元的DVD。
随后没过多久,销售者便将该DVD的价格降至1575日元。这时起,原本打算只花费2500日元以内的价钱购买该DVD的2万消费者着手行动。又过了一段时间,当该DVD售价降为980日元时,可以承受1200日元以内价位的3万消费者才出手将DVD抱回家中。
图20的下侧图表内灰色区域显示的是到此为止的销售总额(金额)。图形稍显复杂,其实也很明显,即带有①~④编号的长方形区域总和。①部分与上侧图表显示的销售额旗鼓相当,而剩下的②、③、④区域显示的则是销售者实行价格差别策略额外多赚取的销售额。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第二部分
非常热销的电影DVD光盘为何会渐渐降价?(3)
对比图20内上下两部分图表,可看出: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实行基于时间差的价格差别后,销售者能够实现“对于能够承受高价位的消费者实行高售价,而对于只能承受低价位的消费者则实行低售价”的销售目的。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情形,要比此前的说明更为复杂多变。作为销售者,他们最为头痛的是永远无法预测每个个体消费者希望以什么价格购买到商品。但是销售者不会就此罢手,他们通过对搜集到的以前其他DVD影片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或者问卷调查等形式,希望能够掌握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和材料。然而,多数消费者根本不按所答问卷调查行事。吃力不讨好地进行调查、分析后才发现,所得信息的数量极少,而且没有准确性可言。如图19所示的信息,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可获取。
因此,对于DVD销售者来讲,建议其最好采取时过“价”迁的销售策略,而不要固执地坚守单一价格。
销售方决定产品价格的人如果能得到如图19所示的信息,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假如从开始起就始终维持1200日元的售价而不做任何改变,若有7万消费者购买该DVD,则预计将有8400万日元的销售金额。
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有人得到如此优质、准确的信息,所以如果定价在1200日元,那么将只有4万消费者购买该DVD影片(自认为能够承受1200日元以下价格的3万消费者,其心理实际期望价格要比1200日元低,因见实际定价为其承受极限值,所以决定不买),对销售者而言意味着失败。相反地,如果开始定价稍显低廉,则其销售额会出人意料地高涨,此时销价者会感慨并后悔“定价再高些好了”!
其实,销售者比较现实,且合理的做法是,开始阶段实行高位定价并销售产品,然后在跟踪掌握消费者和市场反应的同时,适时下调价格。
最近,小型便利店经营者在店内醒目位置集中摆放电影DVD,其售价有999日元和980日元两种。笔者感觉,目前市场上,1000日元的价位正成为降价的下限(售价980日元的电影DVD,不排除其因商家清理库存而进行抛售的可能,甚至以更低价位销售)。
很多人也可能想:今后,电影DVD的售价会不会继续下跌。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笔者进行的说明一直在关注销售额,而销售者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使利润(销售额-成本)最大化,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点进行有关活动。如果考虑到利润,则最好根据成本来确定降价的下限。但是若产品为DVD光盘时,则对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制造以及销售每张DVD光盘的成本相当便宜。
现在的市面上,那些已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电影(称之为无版权)DVD,一般以500日元的价格即可购得。与之相同的电影DVD在百元店中的售价低至210日元。时下,百元店也销售价格为210日元或者315日元的商品。
由于电影胶片品质相对较差等原因,其图像或音质与售价数千日元的DVD电影光盘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电影胶片的售价相对低得多。当然DVD的价格也并非一成不变,电影《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主演)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赞为名作中的名作,其影片DVD在普通书店内售价为500日元。本片公映于1953年,因著作权法的解释问题,目前关于该片是否已过保护期限尚存争议,并已提请法院裁定。
通过上述种种,笔者认为若仅从成本角度考虑,现在以980日元售出的影片DVD似乎仍有继续降价的可能性,相反如果从销售方角度考虑,想必很难接受价格持续下挫的局面。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第二部分
平均成本和消费者的估价确定产品价格
根据企业的平均成本和消费者的估价确定产品价格
暂且换个话题。就以某种价格交易某些产品或服务时,销售方利润与消费者利益之间的关系,笔者为大家重新梳理一番。敬请参见图21。
除了因特殊情况而赔本赚吆喝的情形外,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都希望以高于单个产品的制造、销售成本,也就是平均成本的价格进行对外销售(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情形,具体将在第6章阐述)。企业正是凭此价格与平均成本的差价赚取利润。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如果认为没有购买的必要是不会轻易出手的。为了自身利益着想,消费者只有在商品或者服务价格降至可接受价格以下,也就是当实际成交价低于预期价格时,他们才会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图21显示:消费者觉得某商品定价为500日元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