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为我的生日而来,为这北方的雪而来。我几乎是扑上去,泪无声无息地流,像蓄存了一个世纪的委屈。
顾不上女孩子的那份矜持、那份羞涩、那份傲气了,我拥在欣的胸前,倾听那心跳如鼓。欣一脸的认真与专注,将那条红头巾细细给我围上,笨拙地打了个花结,竟很美。然后他吻我,肆无忌惮。我任他所为,眼前满是那雪中飘动的23条红头巾,所有的感觉全在冬天之外。
今生我们相约携手——爱情篇爱一个人,过一生
他是位学生尊敬的好老师,尤其是他苦读奋斗的传奇故事早为这一路走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所羡慕,学生只知道他的苦读,却不懂那十四岁时圣诞火红的倾心仰慕是如何化成近二十年的苦恋,又如何在近乎绝望之中成为他奋斗的希望源头。
初二那年的圣诞节前夕,她因获选为模范生上台领奖而为全校所认识,他成为仰慕者。那天放学,他发现他们不但是坐同一路线公车,还在同一站下车,她家只隔他家一条小巷子。他利用圣诞卡写了封“希望和你做朋友”的信,结果得到训导主任在主席台拿来念而讥笑一阵的回音,这封信让全校都知道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个放牛班的孩子怎能获得模范生的青睐呢?他继续写信,写完后封起来,直到初三那年的圣诞节一起丢到她家信箱,她没回音,连训导主任也没回音。高中联考放榜,她考上华府路隔壁那一所学校,他的学校离华府路也不远,他念化工科,还常和她同班公车,却从未交谈。他只能默默看着她,暗自祝福,并为自己打气。他依然写信,依然在圣诞火红季节整批寄信,她依然不睬。
大学,她念师大,他到南部读二专。为了能再常看见她,他在南部苦读了一年,考上了师大工教系,他又和她同学了。还记得看了榜单,他口中念着她的名字,飞快地骑车到那条巷子,头次按了她家的门铃,在铃声中他满脑子都是她,渴望和她讲一辈子的话。她还是不睬他,她已有男友,但他写了句话给她:“你选择别人是你的选择,我选择你是我的选择,你会改变你的选择而我却不会!”对他这种有些恐怖分子色彩的痴恋,她始终置之不理。他当兵那年的圣诞节,她嫁人了,没多久到了美国,他也知道她生了个女儿,但他不绝望。他从小没想到要去美国,他原本认为每学期能读完就很不错了。是她唤起他的美国梦,他到了美国读书,才更体会雪地中的圣诞很美,他也更坚信十四岁的抉择。
三十一岁那年,他学成回国,在大学教书,他依然只单恋着她,他还是继续写信,每逢圣诞节信就特别长,只是没有寄出,他打算等她到相识二十年再说。他是单纯地要把单纯的爱带到中年。三十三岁那年的圣诞节,她来找他。十九年了,终于有了回应。她已婚变,带女儿回国,一个多月找不到工作,想到他在教育圈有许多好朋友。他当然帮她,她很快就重拾教鞭。他追求她,用十四岁起就炙热的单纯爱情。她依然抗拒,她觉得自己不配,她不再是当年的才女,只是一个曾在婚姻中心碎的妇人。他带着两大箱的信向她求婚,感谢她给他的一切。没有她,他大概读个高职就停止了;没有
她,没学士,没硕士,没博士;没有她,他熬不过人生地不熟的岁月;没有她,人生的道路不知道要怎么混乱;没有她,他的字不可能如此工整,文章不可能如此流畅;没有她,他这学理工的不可能喜爱文学诗词。诗词伴随他的爱情,使两大箱的信字字句句都是爱。他对她说:“我是为了爱你而活,是你使我成为今日的我,让我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怀一种情!你没有欠我的,我以爱你为生命中最美的事。”三十四岁那年的圣诞节,他和她走向红地毯的那一端,他坚持请她的女儿作花童,他深爱这小女孩,视同己出。这故事还没有完,不过他俩已携手走过十个年头的圣诞,在学校宿舍中,他们家的圣诞红开得特别旺,特别早,也最晚枯萎。
今生我们相约携手——爱情篇永远是你
在我上大学以前,有一个很要好的男朋友。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他用自行车带着我,从我的女同学面前招摇而过,然后去吃一条街的小吃。我的第二大爱好是白线袜,他最善于投我所好,每月送我一双,里面放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开心”、“愿你快乐”之类土里土气的话,对此类小把戏,我一向不屑一顾,不过袜
子很漂亮,我笑而受之。也许那句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报考了相同的大学,却因为几分之差,被两个不同的大学录取了,我在南方,而他去了西北。离家的时候他去送我,我第一次离家去遥远的地方,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他却不停地嘱咐这,嘱咐那,婆婆妈妈的,要不是我催他下车,他肯定要被火车带走。在南方,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他的:“飞儿,你好吗?看着你兴冲冲地上火车,很多想说的
话我都没说,也许你现在真的是什么也不懂,包括爱情。不过,我会等你的,我知道,以前,你的身边只有我,我们彼此都习惯了生活中存在对方,当你懂得爱懂得生活时,我不在你身边,也许你会更慎重地选择,我多么希望那个人是我,但是我不想让过去对你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一年之内,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假期我不回家,你别找我了,我要让你清醒地不受任何影响,如果一年以后你的男朋友还是我,那么我要马上知道……”是的,也许我还真不懂,我只知道他呵护我,心疼我,竟然没有想到过他还爱我。我匆匆的收起了这封信,匆匆的开始了新的生活。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年也将过去,陪我走一个人不敢走的黑路去上晚自习的男生也换了几个,后来我干脆不去上晚自习,以这种关系和他们在一起,我只觉得别扭。
第二个七月来了,一年很快过去了,我开始心神不宁。有一天晚上,我发现袜子破了。打开箱子,几双白线袜子洗得干干净净,叠得平平整整放在那里,什么时候我开始舍不得穿它们,什么时候我那么用心的把它们放起来,我自己也不能解释自己,但是我知道我一直都在思念他,一种很深的思念。我知道了为什么拿到稿费,总想第一个让他分享;为什么倒在床上大哭,无以诉说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他;为什么上课走神,写满了笔记本的全是他的名字。是谁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我一直爱着的就是这个人,就是这个在盛夏的傍晚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的人,就是这个敲着我的脑袋勒令我不许抄作业的人,就是这个全心呵护我的人。在第三百六十五天,我发了一封加急电报,只有四个字:永远是你。不在乎电报员诧异的目光。七月的南方我心里有动人的感觉在浮动。
一个星期以后,我收到了一个邮包,一打十二双白线袜整整齐齐摆在里面,我知道那袜筒里一定有一张纸条,我一只只打开来,第一张:一月,想你;第二张:二月,想你;第三张:三月,依然想你……
我流泪了,是幸福的泪。
今生我们相约携手——爱情篇戴红玫瑰的丑女人
这是一个被传颂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而今天我们才知道它的主人公是谁——1997年1月10日,英国《婚纱与幸福》杂志评选的“最动人的真实爱情故事”揭晓,轰动一时的“布朗与朱迪丝的奇恋”即有名的“戴红玫瑰的丑女人”的故事,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登榜首。1996年5月3日,英国老人约翰·布朗去世。不久,朱迪丝也溘然长逝。这一对一生深深相爱的老人几乎同时离开人间。在他们的葬礼上,他们生前数十年的挚友、白发苍苍的范妮拄着拐杖,上前发表了讲话。
她一开口就语出惊人——“现在可以公开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秘密了。因为我已经忠实地遵守了我的承诺。今天,保密的时效已经结束了。”接着,她宣布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英国,在欧美,乃至在世界传说了几十年的最感人爱情故事的结尾之一——“戴红玫瑰的丑女人”轶闻,其实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已躺在这里的两个人。于是,范妮向人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这是1945年6月的一天,伦敦仍然沉浸在战争胜利的无比喜悦中。英武的陆军中校布朗抬起被战场的硝烟薰得黑黝黝的脸,仔细盯住地铁中心问讯处的大钟。呵,差12分就要到下午六点了。这位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英雄,这时心跳竟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他在心中一遍又一遍惊叹:“呵,多少个日日夜夜魂牵梦绕的女人,快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了!”确实,在将近3年的难忘的日日夜夜中,正是她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那是他内心深处的女神。然而,他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她。
更早些的1942年5月26日,德军精锐部队——非洲军团,伙同训练有素的意大利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将军的指挥下,发起了“泰西”战役,向防守在贾扎拉…比尔哈凯姆一线的英国第8集团军,发动猛烈进攻。德意联军以集中兵力,侧翼包抄的狡猾战术,成功地突破英军的严密防线,包围了托卜鲁克城。当时刚刚从伦敦赶到英军第8集团军任职的年轻布朗,刚到托卜鲁克,就遇到这样残酷的大围歼。布朗完全被震天动地的飞机轰炸声、大炮的轰鸣声和坦克履带的碾地声吓蒙了,他染上了战争恐惧症。德意法西斯狂叫着,像潮水一样,涌入城中,3。3万英军成为瓮中之鳖,全部被俘。布朗也在缓缓行进的俘虏队伍中。他早就听说,德寇残忍地虐待战俘,心里一直发怵。不过,天赐良机,在一次骚乱中,当德军的机枪向他周围的俘虏扫射时,他索性装死躺下。这一招居然还灵,他在混乱中蒙骗过关。等德意军队离开后,他趁茫茫的夜色,拼命逃跑。所幸的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部队。
可是,此后,布朗的恐惧症更严重了。他整天无精打采,一听到枪炮声就害怕,总是抱怨自己命运不好,盼望能早日回国。他甚至想偷偷逃回英国,同家人团聚。他曾经为自己有当逃兵的念头而感到可耻可悲。可是,求生的欲望却渐渐压过了对这种念头的自责。他的这个不可告人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了。不过,有一天,他的恐惧症和逃跑欲竟然奇迹般地消除了。治愈它的良药奇方竟然是一本书。
这天,吃过午饭,他同战友们一起,正在战壕里休息。团参谋抱着一大叠书,走了过来:“书来啦!”官兵们立即围了上去。原来,1942年初英国出版界曾发起一个“好书送英雄”的运动,将有益于将士身心健康的书籍,通过军事邮路,免费赠送给前线官兵。这一大叠中,各种各样的书都有:间谍小说、爱情故事、展现英国风景的优美散文和英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的传记等等。可是,布朗都不感兴趣。他感到它们都不足以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的惊恐。忽然,一本书的标题跃入他的眼中——《在炮火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