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走下神坛的诸葛先生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汉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诸葛丰之后,其父诸葛琏,曾为泰山郡丞,早丧。亮为叔父诸葛玄所养,玄因与刘表有旧交,遂往依靠,住于隆中(隆中即荆州与阳郡之间的邓县,今襄樊市北)。玄死后,亮与弟弟诸葛均在南阳种田为生,自号“卧龙先生”,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及徐庶等人为密友,尝好为《梁父吟》,且以春秋战国时的杰出人物管仲、乐毅自比,极富才学。刘备投靠刘表,驻军新野时,当地名士司马徽及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乃斋戒薰沐,三次亲往其家拜谒,亮感其知遇之恩,遂出山辅佐刘备,被拜为军师。
孔明在新野,曾为刘备设计数次打败曹操军队的进攻。操夺得刘表的荆州后,大举进攻新野,刘备撤退至江夏,孔明随鲁肃入东吴,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说服孙权,积极促成孙权与刘备两大军事集团的联盟。曹操率兵南下时,诸葛亮协助孙权手下大都督周瑜领兵抵御,在赤壁大败曹军,后协助刘备夺取荆襄之地。刘备率兵收川时,亮与关羽等驻守荆州,及刘备收川受挫,庞统阵亡后,亮奉命入川,协助刘备战败刘璋,夺取西川,不久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曹丕称帝,亮与众官拥立刘备为皇帝,建立蜀国政权以与之抗争,任丞相。关羽在荆州败亡,刘备兴大军进攻东吴报仇,亮在成都辅助太子主持国事。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前托孤于他,并令儿子以父事之。从此,他对国事更加勤勤恳恳,夙夜用心。他制定了联吴抗魏的方针,为了稳定南方,他亲自率兵深入不毛之地,对当地部落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感恩心服,表示永不反叛。回兵后他即上表后主,出兵伐魏,曾六出祁山,屡获战功。最后鞠躬尽瘁,病逝于军中。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曾向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夺取西川,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战略思想,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懈努力。作为一个身居辅助地位的“二把手”,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忘我工作,任劳任怨;严于法纪,赏罚分明等等,这许多方面已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然而,诸葛亮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人,他的精明强干之处不止这些,我们要探讨的是他领导方法其他方面的优点及不足。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系统性、科学性的战略战术(1)
诸葛亮对整个战略形势有很强的洞察力。他未出茅庐,已预知三分天下之势。到三足鼎立形成后,即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魏的大计方针。联吴实际是搞统一战线,巩固后方,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孔明之所以把曹魏政权作为蜀国最主要的抗争对手,一是由于曹魏军事集团对蜀国构成最严重的威胁,它在三国中势力最大,富有扩张野心;二是由于曹魏政权是直接取代东汉政权而产生,违反封建秩序。当然,第一条理由是抗魏的根本原因,最后一条是次一级的原因,却是施行抗魏的最有利的借口。
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制定外交、军事决策、实行各项政治行动的基本依据。因为要北抗曹魏,所以对南方边远部落的叛乱只能实行和解安抚、攻心为上的方针,从而对叛乱首领只能是捉而不伤,并且要擒拿一次,释放一次,直到心服归顺为止。因为要以曹魏为主要军事对手,所以对孙吴集团能施行全力联合、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舌战群儒以说服之,设计结亲以联络之,夺其城池,矛盾激化以后,权托“借用”以缓和之,大动干戈后,关系僵化,复以玉帛修复之。战略目标决定国家的军事、外交方针,这些方针又决定具体的军事与外交活动。诸葛亮对军国大事的安排就是这样以战略目标为中心,层层衔接,环环紧扣的。
当战略目标受挫时,诸葛亮仍能认真地分析形势,努力挽救恢复而不放弃。在吴蜀为争夺荆州而导致关系破裂后,魏国乘机联络吴国出兵五路伐蜀。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尽力复修吴蜀关系。为此,他先后三顾茅庐图
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第一,稳定其他四路攻蜀之兵。第二,精心选派能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臣出使吴国。他选派的户部尚书邓芝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舌辩才能,二是理解联吴的战略意义。邓芝是他当面考察后委派的。第三,当孙吴派张温入川答礼时,安排了秦宓为难张温的场面。张温在孔明设宴相待时,酒席间谈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第二天,在后主为张温设宴相送时,孔明殷勤劝酒,忽然一人乘醉入席,孔明向张温介绍说,这是益州学士秦宓。宓向温夸口,自称: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第八十六回)温以天是否有头、有耳、有足、有姓等天文怪题相难,而宓答问如流,满座皆惊。之后,秦宓以地理上的怪题反问张温,温无言可对,避席相谢。这时,孔明站出来替张温说话: “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在安排这个场面上,孔明的高明之处: 一是换个角度给张温以难堪,避免正面指责;二是让手下人出面,回旋余地大;三是他见好就收场,亲自给张温以台阶。由此我们看到,孔明不仅理解外交的意义,并且精于外交,他善于将外交手段极妙地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孔明一贯主张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性。未出茅庐时,他就向刘备提出,当跨有荆、益后,等待时机,“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第三十八回)。当刘备攻取汉中,而曹操联系东吴,欲取荆州时,孔明向刘备建议: “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第七十三回)这是一种积极的和争取主动的战略方针。孔明在《后出师表》中提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第九十七回)这也反映了他战略上争取主动的思想。事实上,弱小的蜀国只有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才是对自己有效的防御,而一旦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战争在自己国土上进行,情况就立刻变得不可收拾,而后来的情况正是这样。
诸葛亮关于在战略上保持主动的思想是合理正确的,但他过分地强调这一点,连续出击,忽视了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亭战役失败后国家元气大伤,需要有一个恢复国力的时间;第二,兵出祁山,路途艰险,后勤供应困难;第三,连年起兵,国人有厌战情绪。后几次出兵,朝廷有些高级官员已表示不赞成。不能说诸葛亮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他只是过分夸大了争取战略主动这一点,并急于攻取中原,没有给自己军队提供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机会,他常在回兵之隙操练人马,但却没有选拔出超群的武将。
在对敌作战中,孔明对敌对一方的人事情况非常了解。赤壁之战后,他在派关羽攻长沙时叮咛说: “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手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第五十三回)他对长沙领导班子的组成,主要人物的年龄、能力及历史十分清楚。孔明在舌战群儒时,陆绩曾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孔明开口一句就问: “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第四十三回)以陆绩的历史调侃揶揄他。魏国司徒王郎自负才学,想在两军阵前说服孔明投降,孔明反在阵前骂王郎,其中说道: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第九十三回)孔明在初出祁山时,料到魏国只有司马懿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看来,孔明对于自己一方所要接触的各种人物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使他在与对方的军事斗争和谈判斗争中非常受益。
孔明对敌人一方的情况也有了解不够的时候,他一出祁山时,司马懿受离间被解除兵权,孔明自忖中原已无对手,遂放心用计进兵,不料天水冀人姜维却识破其计,大破蜀兵,孔明在败给姜维一阵后,认真对待,了解到姜维事母至孝、母住冀县等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收服了姜维。孔明不是神,在他对敌人一方的人事情况了解不清时也会失误,但失败后能及时弄清敌方情况亡羊补牢,从而继续较量,转败为胜。
兵法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的人事情况不是“知彼”的全部,但却是“知彼”的最重要的内容。孔明了解到对方主要人员的能力、性格、个人历史及家庭情况,其一是便于选择适当的对付手段,其二是便于自己调兵遣将,其三是使自己在谈判中掌握更多的材料,保持主动地位。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系统性、科学性的战略战术(2)
孔明是三国时期善于把战争与季节、气候条件联系起来的领导人,因此,他指挥的军队常常能以逸待劳,战绩卓著。
孔明定计让刘备去东吴招亲,娶孙权妹妹为夫人,这是他实现联吴方针的重要步骤,但孙权、周瑜的用心是要扣留刘备以换取荆州。孔明临行前付给随刘备去东吴的赵云三条锦囊妙计,让其在年终打开一个,到时打开看后依计而行。赵云如约向刘备报称曹操杀奔荆州,情况十分危急,刘备遂与夫人商议回荆州,但又怕孙权不会放行,于是夫妻二人正月元旦以在江边祭祖为名逃走,众官员得知后去报孙权,而孙权这天却饮得大醉未醒,酒醒过来后派兵去追,二人已走得很远。刘备历尽险阻,终于逃回荆州。在这里孔明选定的正月元旦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第一,刘备在这天外出有名,既可以祭祖为借口,亦可以游玩为借口;第二,正月元旦,大家欢聚过节,孙权必然放松警惕,节日的欢乐必然冲淡人们的军事警戒心理;第三,元旦这天有一个不成文且不甚严格的民族习俗,即当天不动干戈,至少是不能轻易动武,这就保证了即使追兵赶来,和解的可能也很大。总之,诸葛亮安排赵云年终打开锦囊妙计,完全是要利用正月元旦这一季节性节日。
对于持久性的大雨天气,孔明也是能凭经验测定并在战争中加以利用的。有一次司马懿引四十万大军,诈称八十万杀奔汉中而来,声势甚大。孔明得知这个消息后,遂派张嶷、王平引一千兵去陈仓道防御魏兵。二人面面相觑,哀告说: “丞相欲杀某二人,就此请杀,只不敢去。”孔明对二人解释说: “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第九十九回)二人听罢,才高高兴兴地领兵而去。孔明又让他的十万后应部队准备防雨之物,等待出征。后来,大雨连下一月,山水不绝。魏兵马无粮草,军器尽湿,兵士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怨气很大,遂班师回国。这里,孔明利用了大雨天气,以较少的兵力对付敌人几十万军马,使自己的大军未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