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从它的销售业绩中赚回来。
对于私人公司来说如此简单的事实,为什么用于国家,那些聪明人却会犯糊涂
呢?要认清这种交易,需要人们把眼界放宽一点。某个群体确实可以从中受益,而
其他所有的人却得为此承受损失。
从事出口生意的人整体而言可以从中获益,其利益相当于在海外的贷款呆账数
额。整个国家因此而蒙受损失是肯定的,只不过难以追踪哪些人遭受了多少损失。
私人放贷损失由放贷者自己直接承受,而政府贷款的损失,最后则必须靠加重税负
来解决。此外,这些直接的损失会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造成更多间接损失。
从长远来看,贷款收不回来对美国的企业和就业并没有好处,并且是有害的。
用于购买美国产品的贷款,外国买主的赖账每多一美元,国内买主最后就会减少一
美元。出口业受益的同时,依靠内销为主的行业将蒙受损失,二者得失大体相当。
长期下来,经营出口业务的许多企业,总的来说也受到伤害。比如,1975年美国
的汽车公司约有15%的产量销往海外市场,假如给国外贷款,出口量可达20%。
但如果贷款收不回来,导致美国消费者的税负加重,造成汽车公司的国内销售额减
退10%,汽车公司也还是无法获利。
重申一下,这里并不是说私人投资者向海外贷款是不明智的,这里要说的是,
我们不能靠收不回来的贷款变得富有。
基于这个道理,那些靠对外贷款呆账,或者直接赠与外国的方式,制造出口大
增的做法,才是愚蠢的。企图通过出口补贴的方式拉动出口的做法,同样愚不可
及。出口补贴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给外国人,补贴部分等于白送。这
是企图靠送人东西来发家致富的另一个例子。
美国政府不顾这些常识,多年来一直实施“对外经济援助”计划,主要是政府对
政府的直接赠予,金额动辄高达数十亿美元。这里我们只对支持那些计划的一种说
法感兴趣——可以“拉动出口”,进而维持美国的繁荣和就业。许多支持者信以为
真,认为这是聪明甚或是必要的措施。这依然是靠送东西能让国家致富的另一错
觉。被掩盖的真相是:美国直接送出去的,不是出口品本身,而是用来购买产品的
钱。虽然个别出口商有可能从国家的损失中获益,但这里还要扣除“对外经济援助”
计划分摊给他们的税负,剩下部分才是他们的收益。
只看某项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立即影响,而没有耐心或智慧去考察该政
策对每个人造成的长远影响,这样的错误,我们在这里又多了一个实例。
如果我们真的去考察每个人所受的长期影响,我们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结论。
与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政府官员所奉行的教条恰恰相反,这个结论正如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所说: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能有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其出
口,而是在于其进口。是进口,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能以比国内更便宜的价格,买
到外国的商品;是进口,让他们买到国内制造商不生产的商品(在美国尤为突出的
是咖啡和茶叶)。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
口。
第13章 “平准价格”
正如关税史所提醒的那样,特殊利益,总能驱使受惠的人处心积虑,去说服众
人为什么他们应该得到特殊待遇。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计划,
那些计划开始显得荒唐可笑,有识之士都懒得去戳穿它。但是特殊利益会驱使受惠
的人坚持推进他们的计划。该计划若能通过立法实施,会立即改善那些人的切身利
益,所以他们不惜代价,雇来身名显赫的经济学专家和公共关系专家为其代言。他
们那些论调在公共场合被人反复提起,再加上大量统计数字、表格、曲线图和圆饼
图的狂轰滥炸,民众很快就信以为真。等到有识之士意识到立法实施势在必行,一
切为时已晚。有识之士没办法在短短几周之内吃透相关的主题,而他们的对手,也
就是利益集团雇来的智囊,已经在这个主题上倾注了数年心血。有识之士被对手指
责成不了解具体情况,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假设和推定,让人觉得强词夺理。
农产品“平准价格”的历史,正是照上述进程写就的。不知道平准价格第一次作
为立法议案提出具体是哪一天,但是1933年新政实施时,它已经成为既定的原
则,并作为法律颁布;而且,年复一年,平准价格的衍生论调也被陆续颁订为法
律。
平准价格的说法大致如下。在所有产业中,农业最基本、最重要,必须不惜一
切代价加以保护。还说,只有农民富裕了,其他人的富裕才有着落。要是农民缺乏
购买力,买不起工业产品,工商业就会萎缩。他们认为这是1929年经济崩溃的原
因,起码是经济无力复苏的原因。当时农产品价格暴跌,而工业产品价格的跌幅却
很小。结果,农民买不起工业产品,导致城市工人纷纷下岗;然后,城里人也买不
起农产品,经济萧条四下蔓延,形成恶性循环。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很简单,把农
产品价格拉回到与农民所买产品价格持平的水准。1909年到1914年间就出现了
这种平准价格,那时的农民很富裕,那时的价格关系应该恢复,并且永久维持。
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隐含了许多谬误,在这里没有时间一一探讨,展开讨论也
会离我们的主题太远。但是我们找不到充分的理由,认定某一年或某一特定时期出
现过的价格关系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认为这种价格关系比其他的时期更为
“正常”。就算当时的价格关系相当“正常”,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无视此后60
年生产和需求状况发生的巨变,同时认为这种价格关系应该继续维持下去?利益集
团选定1909年至1914年的价格关系作为平准价格的基础,并不是随意的,就相
对价格而言,那其实是美国历史上对农业最有利的时期之一。
如果平准价格观念真的那么厚道或合乎逻辑,那就应该普遍适用于所有商品。
如果1909年8月到1914年7月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关系应该永久保
持,那为什么不将那段期间各种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也永久保持呢?
在本书1946年版中,我举例说明了平准价格观念产生的一些荒谬结果:
雪佛兰(Chevrolet)六缸大轿车1912年的售价是2;150美元;1942年改
进型六缸雪佛兰大轿车售价是907美元,若参照当时农产品平准价格来调整,售价
应该是3;270美元。1909年到1913年(含),金属铝全球的平均价格是每磅
22。5美分;1946年初是14美分,若按照“平准”价格,则应该是41美分。
1978年的今天再来算这笔账的话,肯定费力不讨好,我们除了必须考虑
1946年到1978年间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两倍多),还必须考
虑前后两个时期汽车品质上的差异。这种困难,显然表明了平准价格的提议行不
通。
在1946年版中,我继续指出,生产率提高也是农产品价格下降的部分原因。
“从1955年到1959年的五年间,美国的棉花收成量平均每英亩是428磅,从
1939年到1943年,年均为260磅,而在1909年到1913年这个‘基’期,年均
收成只有188磅。”再跟现在的生产率水平比较一下,1968年到1972年五年
内,平均每英亩棉花收成467磅,农业生产率继续提高,只是增幅有所下降。同样
的,1968年到1972年五年的平均每英亩收成,玉米为84蒲式耳,小麦为31。3
蒲式耳,而从1935年到1939年,玉米年均只有26。1蒲式耳,小麦只有13。2
蒲式耳。
由于使用更好的化肥、选育良种、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大
幅下降。在1946年版中,我引用了这段话:“在一些完全实现机械化和大批量一
条龙生产经营的农场里,只需要几年前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劳工,就能实现相同
的收成。” 但是“平准”价格的鼓吹者对这一切却视而不见。
政府不肯将平准价格原则普遍应用于所有的产品,证明这类经济计划并非对公
众有利,而只是补贴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还有另一个证据,当农产品价格上涨,
高过了平准价格(这种情况也可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国会议员,
从来不曾要求把农产品价格拉回到平准价格,从来不曾要求农民退回等量的补贴。
平准价格原则只是特殊利益只上不下的单行道。
2
不说远了,还是回到本章特别关心的核心谬论。这里的核心论调是:如果农产
品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农民就会购买更多工业产品,并由此带来工业繁荣和充分
就业。只要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有没有平准价格,并不重要。
这种论调似乎很动听,不过,一切还要取决于这个好价钱是如何带来的。如果
是整体经济复苏带来的结果,也就是百业俱兴、工业生产增加、城市劳动力的购买
力提高(不是通货膨胀造成的),这就意味着丰收和富裕不仅属于农民,而属于所
有国人。不过,我们要讨论的是政府干预所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政府有多
种措施可以办到这一点:可以靠政府法令强行提高价格,不过这是最不可行的办法。
国家粮库可以按平准价格收购所有的农产品。可以贷款给农民周转,让他们在市场
价格低于平准价格的时囤积产品,暂不上市销售。政府可以强制限制农产品产量。
政府当然可以多管齐下,实践中它们就经常这么做。不管如何,我们假设政府干预
已经带来了农产品价格上涨。
结果是什么呢?农民的产品卖出了更好的价钱,他们的“购买力”提高了,即便
产量可能不如从前。有些人看到农民立时变得富起来,看到他们购买更多的工业产
品。若只观察政策对直接相关的群体产生的立即影响,他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些。
其实,政府政策还同时带来了另一个结果。假使小麦原先售价为每蒲式耳2。50
美元,政府干预后的售价为3。50美元。农民每售出1蒲式耳的小麦,就多得1美
元。小麦涨价导致面包涨价,城市劳动力消费面包时,相当于要为每蒲式耳小麦多
支付1美元。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对于工业产品的销售,如
果农民因此多了1美元的购买力,城市劳动力却会因为政府干预少掉1美元的购买
力。也就是说,工业产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额增加多少,在城市地区便减低多少,
一加一减,工业行业在总体上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当然,不同行业的销售额当然会有增有减。农机农具厂商和邮购公司的生意显
然会更加红火,但是城市百货公司的生意会不如从前。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政府政策不但没有带来净利润,反而造成了净损失。政
府干预并没有停留在造成购买力的转移,也就是把购买力从城市消费者(或一般纳
税人,或两者兼而有之),转移到农民手上。政府干预往往通过限制农产品的生产
以抬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