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进行了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创
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伟人的命运往往带有戏剧性。当他没被发现之前,同普通人一样默默无
闻,一旦被发现就会身价百倍。爱因斯坦也一样。1905 年,他发表的论文,
当时认识它和作者的重要性的人寥寥无几。可是在今天,提起相对论和爱因
斯坦,却无人不晓。当年,爱因斯坦为了节约纸,相对论的手稿翻过来当草
稿使用,然后往炉子里一塞,当点火纸烧掉。30 年后美国人愿出巨金收买相
对论第一篇论文手稿。爱因斯坦重新抄写一遍,这份重抄的论文手稿,居然
卖了600 万美元。今天,不要说爱因斯坦的手稿,连1905 年出版的那卷《物
理学纪事》,也成为收藏家手里价值千金的珍品。
四、“原来那个俄国人是你哥哥吗?
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后,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
当时科学界久负盛名的普朗克教授。当教授看完这篇奇特的论文后,心情如
惊涛拍岸,久久难以平静。他立即给这位从来见过面的陌生年轻人写信:“你
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将会发生这样的战斗,只有为哥白尼的世界观进行过的
战斗才能和它相比。。。”
普朗克慧眼识才,认识到这个青年的巨大贡献和潜力。爱因斯坦看到这
封热情洋溢的信,心情非常高兴,他终于有了知音。他马上给普朗克回信,
感谢教授对自己的关心,也谈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回信使普朗克教授很感
叹:爱因斯坦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可是这位物理学的革命家——20 世纪的
哥白尼,却在专利局里干些琐事,连在大学里教书的机会都没有,太可惜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他带来了荣誉,也给他带来了烦恼。
《物理学纪事》等科学刊物上,不断出现爱因斯坦的论文。爱因斯坦这
个名字在物理学界渐渐打响了。先是普朗克在柏林大学的物理讨论会上介绍
相对论,接着其他地方的学者也开始研究起来。不过,当时,听的人不多,
听懂的人更少。当时热衷于相对论的人中,有一位名叫明可夫斯基的数学家。
他在联邦工业大学任教时当过爱因斯坦的老师。当年,爱因斯坦对数学在物
理学中的作用还不大理解,他满以为自己那点数学足够了,连课都不大去上。
明可夫斯基骂他“懒胚”。可现在老师却热心研究起学生的论文来。他可没
想到,爱因斯坦这个小伙子能写出这样深刻的论文。教授顺便也提到了自己
的想法。他的想法同样非常深刻,经过他的数学处理,狭义相对论的形式更
完美了。他成了传播相对论的热心人。
科学领域在传播相对论。可是爱因斯坦依旧每天早晨9 点钟准时到专利
局去上班。下班后,他照常领着小汉斯到河滨散步。
爱因斯坦开始出名了。在大学校园里,有人拿着那卷《物理学纪事》,
打听作者的下落。以为他是大学的教授。普朗克的助手,年轻的劳厄想拜访
爱因斯坦,听说他不是教授,而是专利局里的公务员,非常惊讶!当他到专
利局找爱因斯坦时,他在走廊里看见一个年轻人来回踱着。那个年轻人只穿
一件格子衬衫,领子有点儿拱起,头发乱得象团草。他一会儿把手托庄那圆
圆的孩子般的下巴,一会儿捋捋上唇的小黑胡子,一会儿又把手伸到那一头
黑发里,使劲地耙,就象耙草一样。劳厄看了他一眼,那人也不看劳厄,只
管自己踱来踱去。劳厄上前向他打听,爱因斯坦博士在几号房间办公?那双
迷缝着的大眼睛突然醒了,放出一片柔和的光。他笑笑说,很对不起,本人
正是。几分钟过后,两人已坐在一家小餐馆里,开始了终生的友谊。
相对论激起的波阑,渐渐传到专利局。人们开始觉得,爱因斯坦的职务
和他的天才太不相称。有人为改变爱因斯坦的处境奔走呼叫了。
在众多教授专家的举荐下,爱因斯坦的命运发生了转机。1907 年,苏黎
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克莱纳教授写信给爱因斯坦,建议他向怕尔尼大学申请讲
师的职位,1908 年该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担任兼职“编外讲师”。但是报酬,
得由听课的学生直接付给老师。1909 年7 月,日内瓦大学向他发出请柬,请
他参加了50 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同年9 月,他又参加了“德国自然科学家和
医生协会”第81 届年会,这是他第一次应邀做学术报告。也是首次与物理界
的同行们相会。大家把他列入巨人的行列。这一年,爱因斯坦辞去了专利局
的工作,来到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任教授,年仅30 岁。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的讲课风格很独特。他不像一般教授那样,说话咬
文嚼字拉长调,架子十足,盛气凌人。他喜欢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的讲课。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想看看哥哥怎样上课。她问看门人,爱因斯坦
在哪个教室上课。看门人把这位衣着整洁的女士上下打量了一番,问他是博
士的什么人。她说是妹妹,看门人“哟”了一声,说:“原来那个俄国人就
是你哥哥吗?他们一共有5 个人,在三楼。”
那位看门人把爱因斯坦叫做俄国人。因为犹太人穷的多,东方来的犹太
人尤其穷,俄国是最东方。所以他看到爱因斯坦身穿一套臃肿的、说不清是
什么颜色的旧格子衣服,就断定这位新来的先生是俄国佬。
玛雅来到了楼的一间小教室,从门缝里一瞧,爱因斯坦和4 个学生正骑
在课桌上,嘴里叼着烟斗,雪茄,指手划脚,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
赤。
平时上课,爱因斯但不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他允许、鼓励学生打断他
的讲课,当场提出问题。他告诉学生,只要有问题,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找
他。
五、爱因斯坦,这是小意思
爱因斯坦的成就引起德国科学界注意。德国著名物理家普朗克深深感
到,这位年仅32 岁的爱因斯坦教授,正站在天才的顶峰上,不愧是当代物理
学的泰斗。普朗克决心把爱因斯坦请回德国,为德国效力。在普朗克的劝说
下,爱因斯坦于1913 年回到他的出生地德国。他一身三任,威廉皇帝物理研
究所所长、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他不在乎这些头衔和职务,
而是看中了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可以静下心来从事自己心爱的科学研
究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好景不长。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爱因斯
坦的宁静的生活。德国陷入战争的狂热之中,各行各业却被纳入了战争的轨
道。普鲁士科学院和柏林大学里沸腾着“爱国”的热血,连那些素来不问政
治,超凡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有人想把爱因
斯坦拉入支持德国对外战争的行列中来,但他却公然声明,自己是一个和平
主义者,反对战争。他躲避着战争的喧嚣声,蜗居在工作室里,紧张地进行
研究,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爱因斯坦逐渐成为世界名人。他的相对论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1919 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年初,他和妻子米
列娃办了离婚手续,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在一起生活中,俩人经常发生磨擦,
而且米列娃经常遭到他的拳打脚踢。另外,米列娃觉得自己的科学才能被埋
没了,来做一个喜欢空想的人的妻子,做一个庸俗的家庭妇女,太委屈了。
可见,这位大学物理系出来的家庭主妇需要丈夫的帮助、关心、温暖和体贴。
但爱因斯坦自己还是个“大孩子”,需要别人的照顾和关心,他虽然生炉子、
管孩子,他的心却完全扑在物理学上。米列娃不理解丈夫的崇高事业,俩人
在感情上越来越淡漠了。米列娃不能使爱因斯坦有一个安静、幸福的家庭生
活。他们平静地分手了。不久,爱因斯坦和表妹艾丽莎结了婚。艾丽莎当时
守寡,带着两个女儿住在柏林。
艾丽莎是个善良、温柔、善持家务的妇女。爱因斯坦过惯了马马虎虎的
独身生活,后来米列娃给他安排的家庭生活也是乱糟糟的。可是,新妻子给
他的生活变了个样。艾丽莎治家有方,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日三餐,
色、香、味俱全。家俱擦得亮,华美的地毯在脚下柔软而有弹性,房间里干
净、漂亮,充满着舒适、温馨的气氛。可是,爱因斯坦生活邋遢惯了,他常
光着脚在客厅里踱步,不穿袜子,光脚塞在那双磨歪了后跟的皮鞋里,坐到
招待来宾的大餐桌旁。艾丽莎也不责怪,她理解爱因斯坦的习惯。
1919 年,爱因斯坦成为世界名人,忽然间世界各地掀起了爱因斯坦和相
对论热。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太神秘了,越神秘,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各式各样的人都卷入这场爱因斯坦热之中。一个美国富翁愿出5000 美元,征
求一篇3000 字的介绍相对论的文章。市场上出现了“爱因斯坦式”的雪茄和
“相对论牌”的香烟。英国的一家报上登出一幅漫画;相对论和英国人特别
爱好的侦探故事结合起来!一个大侦探手拿电筒,照出一束强光,光线拐过
两个大弯,落在正在撬保险拒的窃贼身上。漫画的标题是:爱因斯坦,这是
小意思!一位打油诗人描写相对论的尺缩效应:“杰克小伙剑术精,出刺迅
捷如流星,不料空间一收缩,长剑变成小铁钉。”更有一位打油诗人,描写
超光速粒子的荒唐行径:“年轻女郎名玛丽,神行有术赛光子。有朝一日学
“相对”,今早出门昨夜归。”
荣誉象潮水般地不断向爱因斯坦涌来。一个科学理论引起世界这么大的
轰动;一个科学家,引起人民这么大的热情,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来自英、法、美、日等国的邀请信纷至沓来,请他去讲相对论。爱因斯
坦风尘仆仆,从一国来到另一个国家,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他的
演讲吸引了许许多多人,懂行的、不懂行的,都慕名而来,为的是一睹他的
风采。
六、真正的“原子弹之父”
1921 年初,爱因斯坦在布拉格讲学,遇到一个青年人。这位青年对他说:
“教授先生,你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公式E=mc2,我发明了一种巧妙的机器,
能把物质中上亿个原子所蕴藏的能量,统统释放。到那时候。。。”爱因斯
坦对他的话不以为然,这类自称有“新发明”的人,他见得多了。当时的物
理学还远没有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能把E=mc2 这个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多
数物理学家认为,把原子的质量中蕴藏着的能量释放出来,那是100 年以后
的事情。有人干脆说,那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事情,E=mc2 这是理论假说。
可是,18 年以后,幻想似乎要变成现实。1939 年1 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从一
本杂志上得知,德国的科学家正在研究铀裂变,而且取得一定进展。不久,
他的老朋友,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告诉他,按照E=mc2 的公式计算,每个铀核
分裂的时候,会发出两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爱因斯坦感到惊讶,陷入了沉思,
难道18 年前,跑到布拉格大学来找我的那个激动的年轻人。。。难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