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理]华为的世界-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当李一男离开、郑宝用病休之后,华为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产品开发进入了一个“找不着北”的阶段。好在当时华为已经成立了预研部,通过集体的力量,在NGN等产品的开发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际上,通过当年预研部1031项目组的运作,华为已经开始尝试集体决策,但是当时仅仅限于产品研发领域的战略决策,项目人员都是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产品研发也没有实现市场需求的有效驱动。 
  2001年,随着集成产品开发项目的推广实施,华为成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IRB),由华为资深副总裁费敏担纲,借鉴IBM的方法,将投资决策定位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并从市场成功而不是技术的角度来进行产品发展的决策。但是,由于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普遍缺乏战略思维和投资分析的专业技能,华为也没有一个战略营销部门进行支持,使得投资决策委员会无法达到IBM在集成产品开发中所希望达到的决策水准,始终停留在“议而不决”的阶段,最终还是要靠任正非来决定。 
  2002年,华为成立了营销工程部,郑宝用担当第一任总裁,这个部门将战略投资、战略合作、市场需求的挖掘与分析等职能集中在一起,希望能够在充分挖掘和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方案。但是,随着郑宝用的病休,徐文伟走马上任之后,这些关键职能就再也没有体现出来:对上,缺乏与任正非等公司高层的密切沟通;对下,又缺乏与具体业务部门的有效配合,致使整个部门的运作处于悬空的状态。 
  2004年,任正非痛下决心,正式将公司战略与营销职能统一划归营销工程部,并任命徐直军为部门总裁。在李一男和郑宝用离开之后,徐直军可以算得上华为高管当中为数极少的具备战略眼光的人才,他的升迁可以看做华为真正重视战略作用的标志。 
  2004年11月,华为又做了一次重大重组,将公司层面的日常最高决策层重组为EMT(ExecuteManagementTeam,执行管理团队),主要业务部门经过重新排列组合,组建成了市场和服务、战略和市场营销、产品和解决方案、运作和交付四大部门,分别由胡厚、徐直军、费敏和洪天峰负责。加上财务、策略和合作、人力资源三大部门,整个华为被重组成七大部门。新组建的战略和市场营销部门其实就是从原来的营销工程部升级而来,不但在市场营销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而且承担了更高的战略制定职能:它不仅要在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还要起到牵引公司发展方向的作用,而徐直军也就成了华为的CMO(首席营销官)。   
//   
… 
第十二章华为的4道难题(6) 
…     
  但是,由于长期养成的惰性,华为的大部分核心人才都不具备战略家所应该具备的系统思考能力。徐直军虽然极具个人才华,但短时间内他所领导的团队依然无法起到为华为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的作用。 
  今天,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华为高层决策人物,都在为3G之后吃什么的问题而苦恼。坦率地说,华为在传统战场上与战略领先的前3位世界级电信设备商相比已经显现差距(如重大3G项目和宽带运营项目),此时又拓展了终端、ASIC、软件、服务等新领域,能见度及复杂性加大,而且竞争对手又潜在增加了微软、IBM等等。这让实际竞争局势更加残酷、战线越加延长。 
  华为目前全球第八的实力,已经接近了跟随型战略的顶端,下一个目标,无疑是要向世界第一阵营冲击。向山顶望去,在2005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1500亿美元的总盘子里,诺基亚、爱立信、思科三家营业额占总量的40%,但净利润却占据总利润的80%(大约180亿美元),其他几家净利润只占20%。今天,前三家的赢利能力还在增加,而华为现在大约6亿美元的盈利能力要想做到与前三甲比肩同行,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能力,努力去发现那片开阔的“蓝海”。 
  在资本运作和战略合作方面,华为的动作也与国内市场开拓时“雷厉风行”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高层眼界和知识的不足,一到讨论收购和兼并(M&A)策略的时候,华为高层的讨论经常就会是云里雾里的议而不决。比如一位公司高层回忆说,在商讨是否收购马可尼的时候,高层决策长时间无法达成统一,犹豫再三之后就浅尝辄止,与爱立信的实力固然差距很大,但决策能力也同样无法相比。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华为未来的决策能力,特别是后任正非时代的战略制定能力产生深深的忧虑。 
  从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部门的作用来看,华为要从传统的产品战略或业务战略规划上升到企业战略规划,不仅仅需要企业高层的高度重视,也需要高层的真正放权和有效推动,同时还需要在人员配置方面引入一些符合国际化需要的战略型人才,如精通战略投资与合作,能够将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有效结合的人才。此外,从战略规划到战略执行的衔接也是华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上述这些问题在短时期内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可以说,华为离任正非一直苦苦追求的“无为而治”的境界还相差很远。 
  向价值链上游迁移 
  2002年之后,任正非在公司内部的多次会议中不断阐述他个人对IT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在经历了2000年的巅峰之后,IT产业正在逐步向着传统产业回归。他的基本论据就是IT产业最大的问题是供给的无限性与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IT产品基本不受自然资源短缺的限制,可以不断地扩大产能,但人们对IT产品的需求却是渐进和有限的。 
  从华为3G投入50亿人民币持续多年却不见效益的教训之中任正非深刻地认识到,目前IT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对IT技术的需求。他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与美国IT业界的朋友们一起交流,许多人和他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十年之内硅谷很难复苏,而美国大公司破产的浪潮也刚刚露出冰山的一角。正是基于上述对产业发展的认识,任正非提出:“在资源和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竞争的要义是什么?就是看谁的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因此,华为将提高运营效益,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作为近几年发展的主要策略。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任正非对IT产业的分析还是存在一些片面性。任正非所说的IT需求过剩的情况的确出现在以硬件为核心的网络设备产品上,这也是对华为以及大多数以硬件为主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影响最大的地方。但是,如果从业务层面进行分析,需求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以Google等公司为代表的网络业务公司的崛起证明,电信增值及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才刚刚兴起。   
//   
… 
第十二章华为的4道难题(7) 
…     
  从硬到软 
  在对产业发展的认识上面,IBM这家百年老店又一次成了华为的老师。自1993年郭士纳担任CEO以来,IBM的产品结构一直在发生变化。从1994年收购莲花公司开始,到2002年将普华永道收入其全球服务部,IBM由原来的“超硬”变得越来越“偏软”。在筹划数载将PC业务成功脱手之后,IBM的业务收入中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7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渐地扩大。IBM在发展软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业务中间件的开发。在IBM看来,应用软件虽然市场巨大,但产品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市场已经划分得非常精细。 
  在这方面,大企业没有任何优势,但连接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部分存在一系列平台软件,也就是业务中间件,这些对于一家从硬件系统起家的大企业而言就具有很大的优势了。而且,随着应用业务的迅速发展,中间件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IBM的另外一个大的构想就是成为全球IT建设的总架构师,在成功收购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业务之后,它可以为客户提供从管理咨询到业务咨询,再到IT系统架构的全套解决方案,然后将解决方案中的具体软件和设备分包,由IBM及其战略联盟中相应的合作伙伴共同搭建。 
  同样,华为所处的电信业务网也可以分为基础网和业务网两个基本层面(见图12…2)。华为目前的产品,如光传输、窄带/宽带交换、移动通信等网络产品都属于基础网部分,而智能网、OSS(运营支撑系统)等属于业务网。如果将整个电信网络比做鸡蛋的话,基础网就是蛋黄而业务网就是蛋白。正如任正非所分析的那样,由于客户前期投资的过剩以及网络更新换代速度的减慢,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包括华为在内的许多基础网络设备的厂家都将面临利润减少和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虽然由于华为目前的成本较低,在与国际企业的竞争中也会有很大的机会,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机会不会给华为的持续成长带来长期的贡献。 
  图12…2电信网络的两个基本层次 
  从另一方面来看,电信业务网的发展却还有很大的空间,而像爱立信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已经率先完成了向业务网的转型—比运营商更懂业务的他们已经开始帮助运营商打理业务了。2005年12月,爱立信与和记黄埔旗下的3G英国有限公司(Hutchison3GUKLimited)签下了总价值18。7亿美元的合同,爱立信将为3G英国有限公司管理英国的网络和工厂基础设施,这份合同也是目前电信行业内数额最大的管理服务合同之一。在此之前,爱立信已经与和记电讯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签署了类似的服务外包合同。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家运营商将自己的网络和工厂基础设施外包给爱立信管理。爱立信CEO思文凯表示,管理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潮流,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提升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而爱立信正在挖掘其中的金矿。其他的世界级的设备商也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发展趋势,像诺基亚也已经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服务部门。 
  为了适应电信行业的新变化,华为在产品线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一方面,华为将电信核心网业务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计划将业务网分拆出去独立发展,这些看似矛盾的举措其实有着背后的逻辑。核心网是电信的基础业务,同质化竞争的倾向非常明显,未来成本将成为各家厂商几乎唯一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整合在一起才会有成本优势;业务网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必须加大资源投入,并且以新的运作模式独立发展。 
  目前,华为已经将原来分散的光网络、接入、数据通信等产品线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2G、3G、无线接入等产品也被全部注入移动解决方案当中。针对业务网,华为内部成立了独立于网络和移动之外的业务与软件产品线,已经开发出了如IPTV、ICT等应用类型的产品。目前,这条产品线已经拥有了3000多名员工,并且还在扩充。据了解,华为已经准备在业务与软件产品线的基础上成立一家独立的子公司—华为软件,并且计划收购一些知名的电信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   
//   
… 
第十二章华为的4道难题(8) 
…     
  但是,从目前来看,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