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
你们恋人,相互满足的人,我向你们询问我们。 你们相互把住。 你们有证据吗?
你们看,我可以让我的双手十指交叉,或者让我被风蚀的脸庇护于手掌之中。 这会给我一丝感觉。可是谁敢说因此而存在?
43—48
第五段重新拾起向恋人提出的问题,不过,这次不是为了获得他们的答复,而是为了向他们证实,他们想要给予的答复是错误的。他们相互变得重要,成为绝对重要而安全的存在。 凡是从我们消逝者身上涌出的,好像在他们那里从一个人流向另一个人,被俘获到你①。身内。 他们相互成为继续存在的保障,消逝似乎完全被战胜,以致他们谈论起“永恒”。
(第五段,总
①指对方。 ——译注
226
812《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第59行)他们没有误会吗?每人都以为,当他触及对方时,他感受到对方的真实:他有事实如此的“证据”吗(一个常用词这里获得新的力度)?
诗人以一个有经验的人对无知者和傻瓜讲话的口吻对恋人发话,以便让他们消除误会:“你们看,我可以……”
有时,他握住双手,一只手就感觉到另一只手。 或者,他把他“被风蚀的”
、疲惫的、寻求掩护的脸埋入双掌,它感受到它们的庇护,它们也感受到它的贴入。这一切不过是“一丝感觉”
而已——难道谁就可以从中得出他也“是”真实的结论吗?难道就敢要求存在和延续的权力吗?
由于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消逝的感觉就会咄咄逼人地油然而生。 它令人不安,因为它好像比一件暂时的伤心事更意味深长:像是某种近乎毁灭的感觉。 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布里格随笔》,想到书中许多类似的极限体验(Randerfahrung)。
不安已经进入话题,它是里尔克笔下人物的情感特征。但是,它的萌生最早并不是在他的个人身上,而是在他感受存在的方式里。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不具备直接体验到的稳固性。它流逝,它飘散。 存在行为无法以对自己的信任去尝试存在——哀歌第五首第四十九行对此有详尽讲述——只能以消逝和趋近的形式。只有在宇宙内在空间里才是真实的存在;“深沉的”
、“纯粹的”
、“无限的”存在,第八首哀歌将以此为内容。心感化(Verinigung)的行动将导向宇宙内在空间,该行动在言语里找到客观表达——但是,姑且以第九首哀歌来说明,在“赢得的”和“纯粹的”言语里;以及,在这样的
227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912
言语里,事物“内向地(inig)存在”
(第九首,30、35)。言语的完成即诗。 纯粹的存在在诗中获得不可磨灭的形象。 言者自己也正是以同样方式进入存在;因为“大地”
、存在赋予他的使命要求他如此言语。《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第二部第一首非常柔和地表达了创作与存在之间的这种关系:
呼吸,你——不可见的诗!
始终为谋求自己的存在而纯粹被交换的宇宙空间。 平衡,我在其中律动地发生。
在心感化过程中,内在与外在相互结合,产生了纯真的存在;这是经历者的存在。 他“发生”。而且是“律动地”
,就是说,呼吸的物质回归变成艺术形式,自动变成“诗篇”。经历将直接的真实心感化,将它“创作”为本来的存在。 可是,如果能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现存在的稳固性,存在的感觉多么短暂呀!
而你们,你们在对方的狂喜中增长,直到他降伏,向你们乞求:别再——;你们在手掌下相互愈加丰满,好像葡萄丰收年;你们有时晕厥,只因对方过于充盈;我向你们询问我们。49——54
228
02《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第三段的画面涉及人类,他们一边活着,一边消散;第五段表达恋人的经验,它似乎肯定相反的观点。 他们相互发现,每个人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 在他们的感觉里,对方不但未曾减少,反而增多;如此急剧地增多,以致于他们害怕消逝在对方的优势里。“葡萄丰收年”的画面非常美,那种年成,种植者不知怎样收藏丰收的果实;超过一切限度的情感“过于充盈”照应“在手掌下”这一表达,同样妙不可言。好像这里没有自我消逝,只有逐渐增多。 双方每个人都在增多;每个人都为对方,然而也就是为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向你们询问我们”
:你们能说什么呢?
我知道,你们如痴如醉地相互触及,因为爱抚长驻,因为你们在温柔乡捂住的那个地方不会消失;因为你们在手掌下感觉到纯粹的延续。 于是你们几乎以拥抱相互允诺永恒。 可是,当你们经受了初次见面的畏怯,窗前的期待,初次相偕漫步,穿过一次花园:恋人,你们仍是这样吗?当你们相向上升,嘴贴着嘴——:甘露兑甘露:哦,多么难以思议,啜饮者逃离了行动。54—64
229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12
你们“如痴如醉”
,因为柔情蜜意使每个人都如此肯定地觉察到对方。 于是,你们以为逃脱了消逝,达到了长驻。“爱抚长驻”。爱抚的手感觉,情人身体被它抚住的部位“不会消失”
;于是,它以为它能够化解流逝。 在这一短暂时刻之间及之后,那个“地方”还在,爱情对此感受至深,以致这种感受淹没了难以察觉但正在发生的消逝,并且以为,在抚住的手掌下是“纯粹的延续”
、真实的“存在”
,这一存在既无先前,也无往后,既无变化,也无消逝。①D“于是你们几乎以拥抱相互允诺永恒”——可是你们误C会了。 开始,你们尚未觉察。 那时你们心荡神移,没有觉察的可能。 但是,如果初次相见、初次期待、“初次相偕漫步,穿过一次花园”过去了,一切不又会重新变化吗?以前,你们简单地等候;至少你们觉得这样——可你们现在仍然这样吗?现在还会毫无疑问地确信吗?当你们相互拥抱,一张嘴同时成为对方的杯盏和甘露:那时还有人啜饮吗?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事情发生了,但是没有一个当事人去做它?那种朦胧的危险感再度出现。 有那么些严峻的时刻,事物失去密度,变得虚无飘渺;自己的自我脱离真实,经历者不再知道,他是否比假象更实在。 以上所述,无法简单地用“这是病态”一句话排除。 它的确不再“健康”
,但自有意义。 它是一
①里尔克在一封信中讲:“此外,我很为那些涉及恋人的心爱表达担忧。”——接着是第55——59行。 随后“因此,恋人放手的地方逃避了消逝、衰老,及一切我们本质属性的不停腐烂——几乎可以这样说:它就在他的手掌下延续存在……”——原注
230
2《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种间接经验,从中骤然冒出某种健康人同样具有的东西。 里尔克从它感受到通常难以感受的存在的可疑性。下面必须指出某种东西,它同属于那些已经谈过的消散现象。 里尔克说:恋人的嘴对嘴是“甘露兑甘露”
;然而,“多么难以思议,啜饮者逃离了行动”。接吻的过程每次只剩下客体——对方的嘴;主体——自己的嘴“逃离”了行动联系,从中消失。 所以,又是没有执行者的行动;没有主体的客体——令人不安的个人消失。
六
人类处于怎样的境况,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何处?根本没有以真实答案的形式回答这个问题。 人类的意义在“也许半是耻辱”与“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之间悬而未决。 人类无法说明,它现在何处,它的本质去向何处,以及它对宇宙意味着什么。尽管如此,不能忘记大地赋予人类的使命,而且,人类的命运取决于这项使命的实现:将大地纳入内向。 这项使命和那个悬而未决紧密相连,共同表达了人类本质的难点。 尽管他们的存在短暂,尽管人类,如第九首所说,是“无以复加的逝者”
(第九首第12行)
,却赋予他们使命;或许不仅尽管,而且因为他们最易消逝。这里是曾经谈论过的“耻辱”
与“难以言喻的希望”
的统一。人们也许可以从深受感动的言词中认识里尔克极其奇特的生存危机的表达——也正好以曾经对他的个人感觉和存在感觉所作的探讨为背景。
231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32
当你们看见阿提卡墓碑上人的审慎手势,你们能不为之惊讶?那轻轻搭在肩上的难道不是爱情与离别,仿佛出自与我们不同的材料?
65—68
人是尚未确定的造物;只是他通常不知道这一事实。 他以为自己清楚而稳固,因为他有求知欲,知之甚多,也颇有成就。 这方面,以前的时代有更清楚的感觉。希腊墓碑上一再出现离别场面。 如像少妇远行,丈夫与她话别;或者朋友分离,最后一次感受他们之间的情谊。 他们爱情和离别的姿势却显得小心翼翼,流露出一种“令人惊讶的审慎”。
画面上的手势将爱情和离别轻轻放上送行人的肩头,仿佛“它们”——爱恋与辞别——别有一番滋味,对我们很陌生,使人感受不到我们在这种时候的感觉——沉重、抑郁。 那种姿势却不无道理。 我们根本就不“存在”
,以致我们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像事物一样,我们是“靠逝去谋生的”角色,正如第九首哀歌的描写(第九首第62行)。所以,那种姿势是真正“属人的姿势”
,向他人发出的每个动作本当
232
42《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如此。①
记住那些手吧,它们毫无压力地扶着,尽管躯干里储蓄着力量。这些克制的人知道:只要我们是这样,如此相互触及,这是我们的事;众神更强烈地支撑我们,但那是众神的事。68—72
毫无强迫,“毫无压力”
,手掌扶在被触及的身体上。 不是因为这些人软弱,“躯干里储蓄着力量”可以证明。“Torso”一词这里沿用意大利语本义,指躯干;即身体的主要部分和人类形象的坚强载体。那些人体魄强壮,训练有素,但是也不乏自制力。他们具有审慎(Sophrosyne)的品质,既博学又守礼节,既聪明睿智又善于克制。 因此,一方面感觉到现时存在:“只要我们是这样,如此相互触及,这是我们的事。”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有高于人类的造物,它们天生有别,因而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使命——众神。人类之间只能触及,这样,对方和他自己都安然天恙。 众神可以“抵住我们”
②。 在
①“记得有次在那不勒斯,在一些古代墓碑前,我闪过一个念头,再也不应当以比那里的描绘更强烈的动作触及别人。 我确实相信,有时可以从容不迫地表达内心冲动,只要我把一只手轻轻搭在肩头。”
致安德列亚斯—萨洛梅的一封信,1912,1,10。——原注②“抵住”
(anst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