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坝铩�
你说学,她就打开书本;你说做作业,她就拿起笔……然后我发现她缺乏一般孩子的那 种基本灵气,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孩子的智慧之门虽然开着却没有那种吸纳的旋流与热 情,相反冷漠的成分却很多。父母们对她的要求越多越高,女孩的这种冷漠就越严重。我曾 经对女孩的家长专门谈过这件事,但他们并不理会我,说要让小孩出成绩就得不断加压,尤 其是女孩。尽管我无法同意这种观点,但当他们反问我你考上大学除了发愤苦读外,还有什 么其它窍门。我想想确实除了苦学什么窍门都没有啊,而且我上初中高中时哪有城里孩子这 样条件,想要什么父母就都给你准备好了,就是你还没有想到的也都为你准备齐了。城里的 孩子与我们农村的穷家孩子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想想这些,再看看我的“学生”的学习与 生活条件,我真的觉得她父母的话似乎也很有道理。可怜的小妹妹,学吧,谁让我们都是家 长们的“希望”呢!我父母为了让我能实现“跳出农门,光宗耀祖”的希望,可以撕破脸皮 跪在别人面前磕头为我借上大学的学费。相比之下,我又觉得我教的这位小妹妹要幸福得 多。来吧,为了父母们的共同希望,我们努力学习,发愤学习,拼命学习,直到用尽我们最 后的一点力气……。
又是一个星期天,早晨起来我觉得头昏脑胀,因为我们女孩子每月总有一次的那件“倒 霉”事,而一到这时我浑身不对劲,加上学校又要考试,所以那一日我特别打不起精神。
想给我家教的家长打个电话,又一想我的饭卡上已快出现“赤字”,便咬咬牙上了路。 我好不容易换了一趟又一趟车,又一步一步蹬上6层楼,当我费力推开门时,迎接我的竟是 两张要吃掉我的脸。“你上次都给她说了些什么,啊?快说!”女孩的家长一把将我扯到几 尺远的墙边,一边吼着,一边问,连唾沫腥子都喷到了我的脸。我不知是怎么回事。“你说 怎么回事?她出走了!”我一听也着急起来:“为什么呀?”孩子的母亲哭泣着向我叙述 道,说今天一早起来后,他们让女儿准备等家教老师来了上课。谁知从来大人说什么就做什 么的“小孽种”,今天不知哪来一股邪劲,说我不能把“最后的一点力气”再用在读死书 上,我要把“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在像别的同学那样痛痛快快玩一回上,说完她打开门就走 了。“你说怂她这个小东西哪学来的这些邪气?谁教她啥‘最后的一点力气’屁话?啊?你 说怂这是怎么回事?”我的心一下紧缩起来,这孩子怎么这样理解我的那句话呢!看像丢了 魂似的孩子父母那无所适从的样,我说当务之急把孩子找回来才是。这会儿他们手忙脚乱开 始又是给派出所、亲戚和孩子的学校、同学打电话,又寻思着孩子可能去哪些地方。我说分 头找吧。孩子父母到那些没有电话的亲戚、老师家找,我便负责到那些小孩们常去的公共场 所。我找啊找,跑了一个公园再走另一个公园,走完一个游乐场再跑另一家影院……直到夜 幕降临,再也不能在大街上看清什么时,我不得不拖着一双发麻的脚往回走,有几次差点被 身边飞驰而过的车子刮倒。等我好不容易爬上那女孩家的楼梯,想叩开门看看我的学生有没 有回家时,只听里面一男一女像发疯似地在怒吼着:“……噢,你以为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 学容易吗?你知道为了给你请家教,我和你妈连结婚时买的上海牌手表都给卖掉了!
”“你真是越活越不知天高地厚!我跟你爸都下岗了,每一次给你付家教的钱你知道怎 么来的吗?都是我们半夜上人家饭馆澡堂拖地擦碗挣来的苦命钱哪!你这没脑子的,不好好 学习也就罢了,还竟敢独自硬着脖子往外跑。好你个没良心的,从今天起,家教也不给你请 了,你就天天跟着我们去打工吧。呜挝挝……”后来是不停的哭闹声和乒乒乓乓的摔打声。 我知道我再不能进去了,也没有力气再去叩开这位小妹妹家的门了,自然也不可能要回我已 经教了一个月的家教费。我只记得在下楼后的回校路上,我一搭上那辆公交汽车就睡着了, 直到乘务员硬将我推醒时我才发现自己竟到了这一路车的总站。当时我全身没一点力气,我 求公交乘务员说能不能让我在车里睡一晚。可人家说像你这样的“上访人员”应该到派出所 去报到。我一听这,心里好一阵凄凉,瞧人家都把咱当成上访的了。我再看看自己那连走路 都歪歪扭扭的样,可不像个上访者么!
第7章:垒筑精神家园
清华园里涌“清泉”1995岁末的一天午饭时,从不在学生食堂就餐的几位老教授突然 来到异常拥挤的学生食堂打菜处,正准备就餐的学生和打菜的大师傅们觉得很奇怪。
“先生们也想尝尝这儿的饭菜味道?”掌勺的大师傅半开玩笑问地这群“不速之客”。
“不,我们看看。”老教授们脸色凝重,既不像是来此参观检查,也不像是闲逛。
哪是来干什么呀?
“有什么特色小炒吗?怎么老是那几个破菜,没劲。”学生们只管打自己的饭菜。这时 有几名站在前边的学生正在跟大师傅们说着话。
老教授们看看这几个嚷着要买“特色小炒”的学生,没有说话。
“给半个豆腐白菜,加一个馒头……”又一位学生来到卖菜窗前。
他话说得很轻,又几乎以快得不能再快的速度买完饭菜后出了食堂。
“追追,快追上去问问是哪个系的… ”几位老教授忙不迭地互相催促着,但两位跑得 气喘喘的老先生不一会儿回来沮丧地报告同伴:没追上。
“先生们为什么要追刚才那位同学呀?”大师傅们好奇地问。
“我们听说学生中竟然有人常年一天只吃两顿饭,每次还只打半个菜、一两个馒头,所 以来考察一下到底情况是否真实。”老教授们终于讲出了自己的“秘密行动”。
“哈,你们问一声我们不就全知道了吗?”掌勺的大师傅们觉得教授先生们就是有股学 究气,啥事都自个儿跟自个儿较真。
“你能告诉我们什么呀?”老教授们冲着掌勺的大师傅瞪眼。
“嘿,那你们就小看咱掌勺的了。”一个年轻的大师傅说起劲儿来:“不是海吹,我的 勺上,可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要比校领导和学工部的人清楚得多,谁是富家子谁从贫家来,谁 是本份人谁是败家子,谁今儿个成绩好谁明儿心不顺,我这小小的勺上都记得哩!不信,咱 就说说你们想打听的刚才那位打半个菜的学生… ”
“是啊是啊,你说说他是哪个系的?几级几班?”老教授们迫不及待地问。
“我不但知道那学生是哪系哪级,还知道他是四川人,去年考上咱清华后整整乘了4天 车才到了北京。他家贫,来上大学时就背了半袋花生米,身上的那件西服是乡长临送别时给 他的… ”
“现在呢?现在这同学怎么生活的?”
“刚才你们不是都看到了,他几乎天天只吃两顿饭,每顿只打半个菜还是最便宜的,打 那么一两个馒头… ”
“果不其然,果不其然!”老教授们神情更显凝重,之后,他们又分头到了学生宿 舍…
不几日,校报《新清华》以醒目的位置刊发了这几位老教授以“清华大学侨联”名义向 清华全校和全体清华校友发出了一封援助贫困生的“倡议书”——清华大学——这所全国著 名的高等学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高级科技人才,全国人民对 她寄予越来越高的期望。“争取在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宏伟目标,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校教职工奋发工作的强大 动力。广大清华校友无不关切母校的发展,海外侨胞和华人也时刻注视着祖国经济建设和教 育事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历年招收的新生都是来自全国的好苗子,有许多是各省、市、区的高考“状 元”或前10名,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为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勤奋学习。 我们还注意到,在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生活处在难以自给的,即平均每月生活费只有150 元者,约占8%,特别困难的学生,即每月平均生活费不足90元者约2%。据我们所知,虽然 学校已采取了许多补助措施,但仍有相当一批学生的困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他们常为生活 所困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听说有一位困难学生每天只能买一个菜,其余两顿饭只吃主 食。这样优秀的学生,生活这样困难,我们心里难受。
我们特向全校教职工和广大清华校友呼吁,希望大家都来为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伸出 援助之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捐助一点钱,积少成多,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没有华丽,只有硕果。清华人从来都是这样的品质,然而从这发自肺腑的呼吁中,谁能 不为老教授们那殷殷赤子心而激动、而感染!
“老先生们的建议多好,我们清华人都应当像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尽自己所能,援助那 些生活还困难的学生。哪怕是每个教职工每人拿出几块钱,让学生们吃上一顿像样的饭,在 考试时不至于因饥饿而昏场嘛!”校长王大中在校务会上激动地站着高声说道:“清华大学 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贵族学校。今天,也绝不能让一个同学因家庭贫困而失去学业!”
这是多么庄严的承诺!
那些经济困难的学子们,你们听到了吗?
正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间,素以沉稳著称的清华校园内涌动起了少有的滚滚热潮。
有人说,那是重师生情的清华人心与心撞击的“心潮”。在校领导和众多清华人的直接 关注和参与下,中国高校第一笔专门为援助贫困大学生的基金——清华大学“清泉”困难学 生基金,在清华园宣告诞生。
“今日一滴清泉,明天一片桃李。”1996年4月28日,这是清华大学85华诞之日。
阳光明媚的清华园内彩旗飘扬,歌乐此起彼伏。当校庆的序幕刚刚拉开,王大中校长激 动地向万余名师生和来宾宣布了一件事:请在场所有心中有爱心的人给我们的贫困生们捐上 一份你的爱!说完,王校长第一个来到已经摆在长桌上的一只捐款箱前,庄重地向箱内投进 了300元。“谢行校长。”一位同学代表走到王校长面前,端正地给他胸前别上一枚精制的 徽章,那上面闪亮亮的正是本节开头的那12个字。
“泉水清清,泉水清清,流到你心田… ”美妙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把节日的清华园 里的每一寸绿地都催醒了。在校长后面,是望不见边际的捐款队伍,他们中有享誉国际的中 国科学泰斗,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老教授,有刚从国外回国的年轻博导,有专程而来参加校庆 的海外校友或出差顺道回母校“探亲”的国内校友,更有同是学子的青年团员、学生干 部……
“那场面太感人了,那些在清华园里住了几十年的老教职工们都会告诉你,这是自有清 华园以来让人感到真情的少有的动人一幕。”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