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排行榜:/top。aspx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zt/daodejingzhushuji/
帛书甲本《道德经》注解
序言:
在人类所有“修行”的典籍中,最著名,最早的,是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佛经,圣经,可兰经,等等,都产生在道德经之后。翻译到中国来,他们的最高神,都曾经用“道”字标识。老子的道,神妙至极。老子就是中国的释迦摩尼;是中国的耶稣;是中国的穆罕默德。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开启人智慧的经典。从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治国治民治自身,如何做事做人;从出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归还大道。所以,道德经,在所有“修行”经典中,她本身便是既出世间又入世间的。道德经的读者最宽泛。无论修行的,还是不修行的;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的;无论信仰哪派宗教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等等,一切众生,都能够从中吸取营养,开启智慧。
小则学会无为去治理自身,为人处世;大则无为去治国治民;慧根深者,便能从“无为”的生活中,渐渐悟道。归还大道,这是人生最终也是最高的奋斗目标。
1什么是道?
老子在经中说:“道恒,无名”。显见,道是永恒的,是不可靠语言表述出来的。永恒,悟道后自然晓得什么是永恒。无名,不可言说,悟道后才能知道为什么不可言说。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无和有同出于道,由道而生,道在无先。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所以说,道,需要感悟。老子不管是谁,一部《道德经》足见其智慧。《道德经》,大隐者经,中隐者经,是隐于朝隐于市者经,是真正的“生活道”,“道生活”,不离生活而几于道。隐于野者,亦不离此道。
2如何对待世间解老?
世间解老,不可阻断,实际也阻断不了。因为道德经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各个方面。道德经的哲理是十分深刻的,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往往使很多人暂时看不到或忽略了道德经拯救世人之心的根本目的。出世间解老固然重要,但只能是疏导,渗透,不可能取代世间解老的。
在第十四九章,老子说:无为,善者令其增善,不善者令其成善;信者令其增信,不信者能令其生信。可见,老子的无为,面对的是信和不信的所有众生。那么,怎么理解“道”“无为”“不争”,便不是大事。关键是引导众生,能够深入道德经,浸润其中。因缘时机成熟时,自然会层层上进,步步归道了。
3版本问题。
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
4厘定《道德经》的原则:
(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因为道德经是一部“修行”圣典,修行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5什么人修改了道德经?
从通行本的修改能够看出:
——骈文化,是修改者一个目的。
修改者是善于骈文的学者。而骈文最早兴起在汉朝,修改中又避汉皇帝讳,所以这个人是汉朝人。后文处处可见,修改者把《道德经》原文硬生生变作骈文。修改者,用他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文体特色,替代了老子时代的文体特色。为了这个目的,删掉了许多字词,改变了许多句子,乃至改变句子结构。老子道德经被活生生做了改头换面的大手术。
——通俗化,是修改者又一个目的。
这个人也算是好心,想把复杂文字简单化,令人人读懂。这是做道德经的普及工作,如把毋字改写成无字,等等。但出于好心也不可以按自己理解改动经文的啊。
——世间法化,是修改者根本目的。把老子的出世间上上之法,改成世间法,真是害死道德经,害死老子。
——这个人没有悟道,或说修行层次不到,因为他不懂修行层次的浅深。
在修改中处处都能看到。按他的低层次,改动修行达到巅峰层次的道德经,这是在害道德经,在害老子,在害众生。注解没关系,改动要不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帛书甲本,就眼下史料看,是道德经原本。乙本,通行本,都是“后人”对甲本的修改或注解。因为后人达不到老子层次,又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这些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把巅峰老子,活生生埋没了。
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那些“一无”等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原本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说明:
当我们把德经依照帛书本顺序排在前面,就会发现:老子道德经,以失道失道为说教起因;以失道众生为说教对象;以归还大道为目标;以“不得”(无为,不争,守弱,禁欲)为手段;前后逻辑联系一目了然,特别顺畅。从始至终,玄德(不得)是说教核心,因为“不得”是归还大道必经之路。
德经 (通行本38—81)
0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经文——译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得,不得,因此有得。德:〈集韻〉德,行之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得,不失去其得,因此无得。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得之人无为,而不以为自己无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仁之人有为,而不以为自己有为。这是下得,无德);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义之人有为,而以为自己有为。再下得,无仁);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上礼之人有为,而莫之应。就是说,以礼为上这些人的言行与德仁义不相应,也就是非德非仁非义。再下得,无义),
则攘臂而乃之。
(如此不德不仁不义之礼,则攘臂而阻挡它。攘:推也。乃:难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
(因此而离开了道。失道即离开道了,做人才退一步,以上得也就是以德为上,就是以“无为”“不争”为上。这是离道,是倒退);
失德而后仁;
(失德即无为做不到后,再退一步,才以仁为上);
失仁而后义;
(失仁即做不到仁后,又退一步,才以义为上);
失义而后礼。
(失义即义也做不到后,退居以礼为上)。
夫礼者,
(而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
忠信之泊也,
(因其不德不仁不义,所以忠信缺少。泊:与薄同。〈王充…論衡…率性篇〉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
而乱之首也。
(当然是祸乱之首)。
前识者,
(前面所见这些,指离道后的“上德上仁上义上礼”。识:〈说文〉知也),
道之华也,
(是道之华而非道之实,就是说,是道之表象作用,不是道本身),
而愚之首也。
(这就是舍本求末,华而忘实,不是回归道,是远离道,所以,是愚蠢之首)。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
(礼为薄,德仁义礼下行步步见薄。因此,大丈夫要从礼归义归仁归德归道,步步上行,才得见其厚。亓:其的古字。泊:通“薄”),
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道为实,德仁义礼都是道之华。也就是说从礼步步上归,直至归道),
故去皮取此。
(因此,要去掉离道之浅薄表象,而取大道之本。就是从礼到义到仁到德到道,步步上行,一取一舍。皮:浅薄。〈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裕А蛊つw溄肯喔禃病4耍骸创髮W〉此謂知本)。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和德的关系。老子高唱“不得”,舍弃德而回归道。
1“失道失道矣”。
众生失道,只有开悟的圣人看得出,说得明。众生自己则迷而不觉。
2为什么说众生失道?
因为众生落在“得”中,所以失道。如“德仁义礼者”,都是得,因此失道。
3“得”,为什么失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修行一旦达到玄同境界,就明白一切都“不可得”了。事实真相既然是“不可”得,众生之“可”得便是假象,便是虚幻。众生不自觉而已。正因为不自觉,世间众生才执着其“可”,而“可道”,“可名”,“可欲”了。说穿了,这都是众生执着自己的妄想。可道,就是执着一切无和有;可名,就是执着语言文字等一切表述,言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