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迅即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并且其中相当数量为中共的第二代。这批留苏(东欧)的学子到60年代文革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领先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文革后及八、九十年代,这批“海归”达到国家权力的顶峰,包括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尉健行、邹家华、刘华清、曹刚川等成为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
留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共172名,(不含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留学生在新中国建设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为祖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当数攻克无数科技难关,造就了中国“两弹一星”的辉煌,为共和国的国防提供了一柄极具威慑力的倚天长剑。
除了上述科学教育文化领域外,新中国现代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也与留学生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支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也是三类人才:一是像林巧稚那样海外留学归来的医学专家,另一类是像钱信忠这样在革命队伍中学习成长起来的医卫战士(其中不少人直接活间接接受过外国专家的教育和指导),一类是像马海德这样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总体上看,建国后尤其是初期,外国专家和归国留学生在中国医疗卫生战线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两弹一星”攻关大军中的海归兵团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奇迹。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23名受奖者中有21名是归国学者。
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试验使我们的共和国真正拥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国地位,使中华民族受益半个世纪,乃至又一个百年。“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更离不开一大批当年留学归国学子隐姓埋名的默默奉献。两弹之父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他们都是世家子弟,有着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且大多在欧美受到一流的高等教育和学术训练,如果留在海外,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他们却摘下刚获得的博士方帽,义无反顾地踏上归国之旅。他们为中国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捍卫学术真理与尊严的马寅初
当然,建国后留学人员也有不少遭到不幸的例子。如建国后曾多次向中央反映人口问题却遭到迫害的原北大校长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马寅初。
1957年春,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提出了人口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人口太多是我们的致命伤。1953年普查已经超过了6亿,如果按净增率千分之二十计算,15年后将达到8亿,50年后将达到15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他大声疾呼,“不控制人口,不实行计划生育,后果不堪设想。”但马寅初料想不到的是他的人口论被认为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将他连同他的《新人口论》打入了冷宫。但一身傲骨、坚毅执著年近八旬的马老先生不想投降,也根本不可能退却。当然,厄运也就随之而来,一个批判“马寅初反动思想”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开展起来。
“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这是胡耀邦对此发出的感叹。1979年,当时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在认真审阅有关马寅初的材料后,动情地说:“当年要是肯听马寅初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会突破十亿大关!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
马寅初这种忧国忧民的心境,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经济学家的敏锐,来源于他渊博的经济学知识。1907年马寅初被清政府派往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官费留学,攻读经济学,191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业完成后,他于1916年回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时任经济系教授,后一直关注和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中国这种以社稷为重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各代留学生的人生观。为建立现代科技体系,传授先进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而学习和工作,成为历代留学生不约而同的奋斗目标。
事实证明: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中国几代留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默默奉献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诸多领域。他们反对专制主义,崇尚民主科学;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努力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这些都充分表明,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服务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个正确方向依然应当为广大留学生所遵循。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留学大潮再起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一代伟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个人权威所发动的破釜沉舟之举,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它实际上是现代中国绵延百年的现代化进程的恢复与继续。历史是如此的惊人相似,留学生再次在现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与历史上四代留学生相比,第五代留学生无论是留学人数、留学国别、留学专业、留学形势乃至留学动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留学大潮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给中国国内带来的变化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4个阶段——70万人——4个热点国家——从公费到自费,是对新时期留学比较贴切的形容与分析。从有关新时期留学生最新动向的调查看,提高专业素养已成为最主要的留学诉求,而“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对国外社会的了解”被大多数留学生认为是留学后最有收获的三大能力。
▲从地域分布看,北美已成中国海外留学人才聚居地;从海外留学人员的人才梯次看,目前,尖子人才≦1000人,2/3在美国;优秀人才≈5000人,美欧日澳;特殊人才≥20万人,分布于世界各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人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自费留学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另外,出国留学也已从以往比较单纯的文化势差造成的本能冲动,衍变为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因果效应,甚至是国际国内资本参与下的产业化运作,这种变化对留学大潮所带来的影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来去自由”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国家留学生政策的一次巨大飞跃,它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留学工作中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打开中国巨大的海外人才宝藏的金钥匙。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十年动乱,从1963~1972近10年间中国几乎完全中断向外派遣留学生。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地位,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技术交流的大门,为交换留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NSCO)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权益的决议。从1972年9月开始,中国大陆恢复了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而中断的向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这一年,中国分别向法国和英国派出了20名学习法语和16名学习英语的留学生,以及数名到日本学习日语的留学生。像后来担当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的龙永图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以后,向外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尽快缩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位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又在前苏联学习过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出了恢复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重大决策。
1978年3月,中国政府选拨了23名“尖子”,于同年五六月间将他们派往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学习。这一年底,又派出了首批赴美的50名留学生,赶在中美建交之前前往美国。从此,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留学大潮。
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在文革之后推动与设计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始自19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续。从洋务运动发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历尽艰难曲折,但却始终如黄河入海,生生不息。而留学生大潮实际上充当了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其潮起潮落始终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坎坎坷坷。新时期留学大潮的兴起,既源自伟人顺应时代潮流而做出的英明之举,也是现代化进程重新走向正轨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新时期留学生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更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急先锋。留学生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与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的脚步,正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清华谈话,邓小平一言九鼎
1978年,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出国留学工作也在这一年开始起步。
据前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献研究室李琦先生回忆中国当时向美国谈判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情形,邓小平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华谈话,邓小平一言九鼎
1978年初,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人们的思想还受到左的束缚。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战线,因为得到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已经打破徘徊局面,恢复了高考制度,加快了整顿步伐。
1978年6月23日,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主要负责人工作汇报时,作了著名的扩大派遣留学生的讲话。他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留学生管理方法也要注意,不要那么死。……怕同社会接触,这样不利于学好外文,也不利于了解社会。跟人家搞到一块才能学到东西。不要怕出一点问题,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个别人出一点问题也没什么了不起。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