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百年留学潮哈金森学徒与油印博士
在当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邓小平是这批留学生中涌现出的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领导人。1920年,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83名川东子弟,告别家乡,乘船离开了重庆。邓小平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9月11日,他们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10月19日,“盎特莱蓬”号在历经39天的海上航行后,终于到达了法国南部城市马赛。
到法国不久,邓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一起来到了位于法国西部的巴约中学补习法语。对于只有15000人的巴约来说,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中国学生,在当时的确成了新闻。邓小平在这里只读了5个月的书。
1921年3月13日,在巴约中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离开了学校。他们来到了法国南部重工业城市克鲁梭,在一个名叫施奈德的钢铁厂里,17岁的邓小平当上了一名轧钢工,工卡里记载,他的报酬是每天6。6个法郎。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上学了。不久,他辞去了这份工作,离开克鲁梭来到了巴黎。1922年2月,邓小平在夏莱特市的哈金森橡胶厂勤工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汪泽楷、王若飞、郑超麟等一批当时的先进青年。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诞生。不久,邓小平加入了旅欧少年共产党,成为一名青年团员。第二年3月,他离开了哈金森。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历程。
1923年夏天,邓小平加入了旅欧青年团领导机关的工作,成为《赤光》杂志的一名编辑,周恩来就是他的直接领导。邓小平在同志们中间赢得了“油印博士”的称号。1924年7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20岁的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的书记局,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6月,他直接参加组织了为支援国内五卅运动而举行的法国华人示威活动,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法国警方的档案里。此时他的公开身分是雷诺汽车制造厂的一名钳工。
1926年1月8日以后,法国警方的档案再也没有邓小平在巴黎的记载了。邓小平走了,他结束了在法国5年多的生活,在警方采取行动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另外19名同志一起去了莫斯科。
百年留学潮蒋介石亲派李政道留美学造原子弹
抗战期间,留学人数锐减,从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当时政府制定了《自费留学生派遣办法》,为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李政道(物理)、朱光亚(物理)、唐傲庆(化学)、孙本旺(1913~1984,数学)、张瑞马先(化学)等5人是蒋介石亲自决定选派的。1946年蒋介石找吴大猷、曾昭伦和华罗庚问为什么中国不能造原子弹。答曰,中国缺少人才。蒋委托3位科学家立即选派并护送一批最优秀青年去美学习,回来造原子弹。5人于1946年9月从上海起程去美国。美国政府以原子技术对外国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吴大猷和华罗庚不得不宣布解散,请各位自寻出路'10'。
据原高教部统计'11',到1950年滞留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有5000多人。其中美国3500人,日本1200人,英国443人,法国197人,德国50人,丹麦和加拿大各20人等等,大多数是抗战前后出国留学或工作的。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学子们回国工作。1949~1954年经过坎坷挫折和艰苦不绕的斗争而回到祖国的1424人,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迫使美国停止扣留而回到祖国的。他们为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百年留学潮毛泽东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与中国历史上历次留学运动不同的是,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1949年初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1950年35名,1951年381名,1952年231名,1953年675名,1954年1518名,1955年2093名,1956年2401名。1957~1960年每年减少至400~500名。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派出人数进一步减少,1964年以后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改向西方各国。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
除前述教育部门派出的以外,还有50年代军委系统派出的军事留学生800人,共青团中央派出138人。为执行各项苏、欧援建计划,“一五”期间由工业部门独立派出7800人去苏联、东欧工厂、矿山对口实习工艺技术和管理,其中管理人员609人,工程技术人员4876人,工人2291人,其他44人。
这一代留学生中绝大多数根红苗正,其中不少人不是烈士遗孤,就是革命后代,像江泽民、李鹏、邹家骅等,因此,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的殷切希望。毛泽东主席那段著名的题词“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就是他在出访苏联接见中国留学生代表时讲的。
这一代留学生也没有辜负老一代革命家的期望。50~60年代中国派出的1万8千多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东欧各国学习期间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帮助,与教师、同学建立了诚挚的友情,成为中俄、中欧友好时代的美好佳话载入史册。
百年留学潮邓小平开启中国留学运动新时代
1978年7月美国卡特总统科技顾问弗兰克?普雷斯(Dr。FrankPress)向方毅副总理发出邀请,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去美商谈中美互派留学生的有关事宜。与美国达成协议后,国家教委陆续与英国(1979)、埃及(1979)、加拿大(1979)、荷兰(1979)、意大利(1980)、日本(1981)、联邦德国(1981)、法国(1981)、比利时(1981)、澳大利亚(1986)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第五代留学生,留学时间为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以后。留学人数超过前五代的总和,他们将在21世纪的中国释放出巨大能量。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已对其中的佼佼者作了大量的报道。
大门一开,被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断和抑制了20多年的留学渴望迸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8到1989这十年中,经国家教委派往前述各国的留学生达到96100人,其中公费派出的29990人。
从1979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万7700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统计之内。
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在这二十多年中约70多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成就之一。第五代留学生,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技研发、高新产业、新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百年留学潮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海归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元帅中有6位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员共63人,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42人,占三分之二。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即时称毛刘周朱陈林邓的7大常委中,除毛泽东外,其余6人均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中,邓小平曾经先后多年留学法国、苏联,他后来在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中,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刘华清等都曾留学前苏联,至于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负责人中留苏(东欧)学生如钱其琛/邹家骅等也有相当数量。这种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政坛留苏现象,当时曾引起海内外的密切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老交替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归国留学人员开始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他们留学的国家相对广泛,如政治局常委罗干留学东欧,政治局委员张德江留学朝鲜,军委副主席曹刚川留学前苏联,国务委员陈至立留学美国,科技部部长徐光华留学瑞典,教育部长周济留学美国,前商务部长吕福源留学加拿大等,但相对而言,其中留学欧美者占多数。至于省部级以下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厅局处各个级别拥有留学经历的更是数不胜数,有媒体称中国政坛从而开始了海归时代。
百年留学潮建国后海归对新中国的建树
自中共建政初始,毛泽东、周恩来等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就对“海归”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政策,甚至不惜动用外交手段将飘落在外的以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知识人才引回国内。与今日不同的是,此阶段的“海归”人士多在科技、教育领域,进入政界的极为少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海归”,为祖国的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在科技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及欧洲培养的一批科学家将中国的卫星送上天,并奠定了中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基础。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迅即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