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克和收复了东沟、花墩头(盐城西北)、八滩、钦工(淮阴东)和湖垛等据点10余处。
至4月14日,反“扫荡”作战结束。
黄克诚等人正在为反“扫荡”胜利而高兴,机要参谋送来一份急电。电报是八路军115
师政委罗荣桓打来的:
黄克诚师长:
3师赴延安干部,在小沙东海面遭日军袭击,激战12小时,彭雄、田守尧不幸殉难。
罗荣桓
黄克诚读罢电文,悲痛万分。
1943年2月初,中共中央通知,要求抽调一部分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团以上干
部,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保存力量,准备迎接全国性大反攻。
接到通知后,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等人研究决定,精简10旅部队,抽调3师参谋
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任干部学习队正副队长,率10名团以上干部赴延安学习。
谁知这一去竟成了永别。黄克诚不禁回想起人称“白马英雄”彭雄的一幕幕。
彭雄出身于江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红军打到他家乡时,他只有15岁,便毅然参
加了红军。历任战士、通讯员、班长、排长、连长。长征途中任团参谋长,在攻占腊子口、
遵义城、金沙江的战斗中,曾7次负伤。抗战后,任旅长参加平型关作战,后率部南下华
中。1940年复,八路军进军苏鲁豫地区,彭雄任鲁西南黄河支队司令,经常与敌发生战
斗,每当敌众我寡时,彭雄都镇定自若。一次,支队司令部所在地被日军包围,敌人凭借数
十辆汽车猛扑过来。敌人7次冲锋被打退后,又有9辆汽车冲进了村子。彭雄命令其他同志
先撤,他自己最后一个撤离村子。他跨上一匹白色战马,闪电般向村外飞奔,左右两支驳壳
枪连连击中敌人,很多敌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饮弹倒下。等敌人醒悟时,彭雄已冲出包围
圈。敌人9辆汽车开足马力猛追,马达声、枪声大作,子弹从彭雄身边飞过,彭雄忽左忽
右,忽高忽低,向前飞奔,凭着他对地形的熟悉,专挑田埂、塘边奔驰,而汽车却在窄小的
道路上无法行驶,眼巴巴地望着彭雄消失在天地之间的远方。从此,大家给彭雄送了一个
“白马将军”的美称。
几天后,为怀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3师将士,苏中人民在阜宁县修建了一座纪念
塔。塔的正面是陈毅军长题写的碑名: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纪念碑
塔的左面是黄克诚题词:
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塔的右面是张爱萍的题词:
为国为民,转战南北,杀敌制胜,虽死犹荣,
壮志未成,后继有人,建塔立碑,永表忠烈。
在塔的东北角,为纪念彭雄和田守尧,还建了两块半人高的纪念碑,分别写着二人的名
字。黄克诚为彭、田二位敬写了挽联:
彭雄、守尧千古
十余年甘苦共尝患难相处破浪矢贞遥望云天哭战友
数万里山河犹碎水火益深卧薪期素誓除贼寇慰英魂
黄克诚 敬挽
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黄克诚只要经过纪念塔,总要下马,在塔前伫立良久,然后绕塔三
周,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早春3月,韩德勤站在明媚的阳光里,脸上泛着红光。在新四军4师的掩护和救济下,
韩德勤部得到了充分休整,元气日渐恢复。
这天,他接到蒋介石密令,要求他按照统一部署进攻淮北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根据地。
接到密令后,韩德勤立即派队接应国民党第31集团军王仲廉部东进,同时准备亲自率
部由东向西,企图两面夹击刚与日伪军连续作战33天的彭雪枫4师。
副官走了过来,悄悄提醒韩德勤:“我们曾与新四军订过互不侵犯的协议,况且新四军
救了我们,眼下这样做恐怕对新四军不好交待吧。”韩德勤听罢不屑一顾地说:“什么协
议,见鬼去吧,我那时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做的姿态。”
彭雪枫坐在油灯下,津津有味地读着《尼赫鲁自传》。他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军事理
论,在频繁的战斗期间,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都不放过。他喜欢阅读《孙子兵法》、
《柏林回忆录》、《法兰西历史》等中外著作。有时还偷闲写写论文和读书体会。他一生勤
奋攻读理论书籍和浏览古典、现代文学名著,从中汲取营养,写了500多篇论文和读书体会。
侦察科长走了进来,将一份敌情通报放在彭雪枫面前:
韩德勤背信弃义,亲率89军和李仲环的独立第3旅、王光夏的保安第3纵队,偷渡运
河,现已占领山子头、盛圩一线。
彭雪枫对韩德勤的反共企图,已有察觉。他看罢通报,立即将韩部情况向军部报告。
陈毅拍着桌子大叫:“韩德勤这个龟孙子,如果没有新四军,他的狗命早没了。现在却
恩将仇报!”
他立即召开作战会议。经研究决定,坚决痛击韩德勤。于是,下达了命令:
2师、3师、4师:
韩顽率部占山子头,盛圩一线,图与西路王部
合击我彭部,若韩、王企图实现,淮南、淮北局势严重,对我华中斗争任务影响极大。
在韩、王未会
合之前,首先集中兵力全歼韩部。此次战役以四师为主,2师5旅、3师7旅参战,由
彭雪枫、邓子恢统一指挥。
各部接电后,主动与4师联络,听从彭、邓指
挥。为给韩德勤最后一次机会,淮海军区派员,劝说并警告韩、王,希望他遵守协议,
顾全大局,退
返原防,如不受劝告或故意拖延,一切后果咎由自取。
陈、饶、张、赖
3月5日
几天后,陈毅接到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刘震、政委金明的报告:已派员去劝说韩德勤,但
韩毫无收敛之意,气焰十分嚣张。
陈毅得知后,沉思良久。从目前情况看,国共合作没有破裂,如果全歼韩部,是否会为
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借口呢?因此,对韩等部的打击,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
就在陈毅冥思苦想的时候,又传来情报:韩德勤侵入淮北中心区后,扣留共产党麻扬区
区长,将区队全部缴械,公然叫嚣要在洪泽湖畔建立新的反共基地。
陈毅听罢,饭没顾得上吃便策马直奔新四军4师驻地。
4师正在开紧急作战会议。
彭雪枫主持会议。邓子恢、张震、吴芝圃,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9旅旅长韦国清、政
委康志强,11旅旅长滕海清、政委赖毅,骑兵团团长周纯林等人正在七嘴八舌议论如何严
惩韩德勤。
陈毅赶到后,与大家一起研究了作战方案,最后向大家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消灭韩德勤部队;
二、韩德勤要活的。韩德勤身为国民党上将,江苏省主席,如杀了他会直接影响国共关
系,蒋介石很可能借机反共;
三、王光夏、李仲环要死的。以灭韩德勤的嚣张气焰。
作战会议后,4师主力及2师5旅、3师7旅、淮海分区部队于16日开始运动,17日
晚发起攻击。
在攻击之前,彭雪枫命令各部队:如在俘虏中发现韩德勤,便为其提供空隙,让他逃跑。
晚12时,各部向韩德勤部发起攻击。担任主攻的韦国清9旅,兵分两路,一路由南向
北,一路由北向南,向山子头韩总部及王光夏的保安第3纵队发起猛攻;滕海清的11旅围
歼独立6旅;彭明治的7旅在姜王庄、胡圩、陈楼一线阻击89军。30分钟过后,保安第3
纵队和独立6旅被全歼,李仲环被击毙。
4师主力直逼韩德勤指挥部。几分钟后,王光夏被击毙。韩德勤见大势已去,便举着双
手走出指挥部,向新四军投降。
韩德勤随着俘虏队伍缓缓地向前行进。两旁是端着刺刀的新四军士兵。韩德勤感到阵阵
寒气袭上心头,如今落到新四军手里,恐怕命是保不住了。
“你的姓名,职务?”一位新四军军官在盘问。韩德勤抬起了头,胡乱地编造了一个姓
名。
“你认识韩德勤吗?”新四军军官继续问道。
“不认识,不认识。”韩德勤惊恐地否定着。
“你可以被释放,但以后不许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你可以走了。”新四军军官挥挥手,
示意韩德勤可以离去。
韩德勤惊喜万分,转身离去。可没走多远又停了下来。他在盘算,去向何方,眼下自己
已成了光杆司令,身边无一兵一卒,生命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况且去哪儿呢?怎么向上峰交
待呢?想到这里,他又折了回来。
“我是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他战战兢兢地向那位新四军军官承认了身份,“我要见你
们的彭雪枫师长和邓子恢政委。”
新四军军官听说眼前这位就是韩德勤,立即派人将韩德勤送往师部。
在新四军4师师部,韩德勤感到万念俱灰,一个堂堂的国民党上将、独霸一方的省主
席,如今成了阶下囚。他渐渐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他企图吞食火柴头自杀,但未遂。
他要写遗嘱,可又不知从何下笔。
他开始绝食,表示要“杀身成仁”。
新四军4师政治部主任吴芝圃闻讯后,赶来同韩德勤谈话。韩德勤痛哭流涕,倾诉着到
苏北5年来的衷曲。说对新四军作战实出无奈,自己虽然为蒋介石卖命,但不是蒋介石的嫡
系,得不到重用……
吴芝圃对他进行了教育:“现在日本人在我们国土上横行,战火连天,中华民族处在生
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拿起武器,对付日本的侵略。而你们却不断
破坏国共合作,和新四军搞摩擦,你是个民族的罪人。”
韩德勤听罢,连连点头称是。可是他心里却在盘算能否生还,能否继续当省主席。于
是,他要求见彭雪枫师长,并且继续绝食。
3月19日晨,彭雪枫同韩德勤谈话。
经过几天绝食,韩德勤已经气力不足,说话无力。他用呆滞的目光望着彭雪枫,以微弱
的声音询问:新四军优待俘虏,像我这样的人能否得到优待,如果要杀我,请求让我绝食自
尽。
彭雪枫明确表示,可以不杀你,但你必须悔过自新,退出反共阵营。
韩德勤听说可以保全性命,眼睛里逐渐出现了光芒。他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于是停
止了绝食,并要求面见陈毅军长。
延安。
毛泽东正与朱德等人研究如何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第一个回合已经取胜:粉碎
了顽军东进夺占淮北地区建立反共阵地的计划。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迫使已经越
过津浦铁路东进至灵璧以北地区的王仲廉部以及韩部第89军仓皇退至津浦铁路以西。然
而,苏北反顽枪声刚停,又得到新的情报: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部乘日伪军对新四军茅山
根据地进行“清乡”之机,企图调动其第23集团军之第28军的两个师向新四军溧阳、溧水
地区进犯。
这时,机要参谋又送来了陈毅的电报:
……韩德勤的力量已歼灭殆尽。彭、邓近日与
韩会谈,韩站在其本身的利益上,已愿与我私合。韩本人估计,若能迅速得到我之谅
解,则仍能保持其
省主席地位。韩为其本身利益,可能与我靠近,不积极策动蒋派部队东进。因部队小,
东进便无用;部队大则不可能东进。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