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中国人之观点观之;和平非为怎样高贵而应崇拜的德性;不过很为可取;仅因其为“习惯上共通的理性”;大家以为然;如是而已。假使这一个现世的生命是吾们一切所有的生命;那么吾们倘要想快快乐乐底过活;只有大家和平一些。从这一个见解;则欧美人的固执己见与不安定的精神;只可视为少壮的粗汉之象征;如是而已。中国人浸渍于东方哲学观念中;已能看透;这种不成熟性在欧洲的最近之将来是终究会消灭的。因为万分狡黠的道家哲学;或许叫你诧异;却处处浮现出“容忍”这个连语。“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当这现代文化生长成熟了以后;要磨炼容忍这种工夫;你需要一些道家典型的阴郁和轻世傲俗之气概。真正轻世傲俗的人是世界上最仁慈的人;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空虚;由于这个“空虚”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混同宇宙的悲悯。
和平;亦即为一种人类的卓越的认识。若使一个人能稍知轻世傲俗;他的倾向战争的兴趣必随之而减低;这就是一切理性人类都是懦夫的原因。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战士;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揉合以孔教的积极鼓励;养成一种和谐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因为他们是人类中最有教养;最能自爱的民族。一个寻常中国儿童能知一般欧洲白发政治家所未知之事;这事便是:战争的结果会使人丧其生命或残断其肢体;不问为一国家抑为个人。中国人双方起了争论;很容易促起此种自觉。此种斟酌的哲学诱导他们缓于争论而速于妥协。此种圆熟;老练而俏皮的哲学;教导中国人以忍耐;临困乱骚动之际则出之以消极的抵抗;更警诫以勿夸张一时之胜利。中国有一种流行的谦约箴;常说:“财钱不可用罄;福分不可享尽。”独断过甚或利用个人之地位过甚;俗称为“锋芒太露”;此常被视为粗鄙之行为而为颠覆之预兆。英国有句通行俗语;为一般所信守的;叫做“勿打跌倒之人”;盖出于尊重“堂堂正正之竞争”的心理。而中国与此相近的谚语却说:“勿逼人太过”;乃纯粹为修养关系;吾们叫它“涵养工夫”;是中国人之文化更进一步。
是以照中国人之眼光看来;凡尔赛和约不仅不公平;而且是粗野;缺乏涵养工夫。假令法国人在战胜之日;染渍一些道家精神;也就不会硬订凡尔赛和约;到今天;她的脑袋儿也可以稍稍安枕了。可是法兰西还是少壮;德国当然也要同样干;没有一方面觉悟双方都是愚拙的;而大家想永远把对方镇压在铁蹄之下。只因克雷孟梭(Clemencean)没有读过《道德经》;希特勒亦然;致令两方斗争不息;而老庄之徒;袖手作壁上观;莞尔而笑。
中国人的和平性情大部分亦为脾气关系;兼有人类谅解的意义。中国小孩子在街道中殴斗的事情;远较欧美孩子为少。忝为人民;吾们成年人也终鲜争斗;少于吾们应有之程度;虽然吾们尚有不息的内战。把美国人置于同此弊政之下;在过去二十年中;至少要发生过三十次革命;不是三次。爱尔兰现在很平静;因为爱尔兰曾经艰苦奋斗;吾们目前还在继续奋斗;因为吾们还没有奋斗得够艰苦。
中国的内战实在也够不上战争这个名词的真意义;内战从未有任何价值。国民征兵之义务向非所知;兵士挺身于战场者是那些穷苦饥寒的人民;没有其他糊口的方法;这样的兵士从不感兴奋于作战。而军阀则对战争兴高采烈。因为他们不致亲临战场;历次较大内战总是大洋钿操了胜算;尽管让胜利的大帅在巨炮隆隆声中威风凛凛的凯旋;内幕还不是托了大洋钿的福不成。大帅凯旋时的隆隆炮声乃是一种表示战争的声浪;不失为历来一贯的典型;因为中国私人间的争吵或军阀内战;都是让声浪构成战争的原素。人们不大容易在中国目睹战争;只可耳闻战争;如是而已。著者曾耳闻过二次这样的战争;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厦门;对于耳官;那是满足了。通常优势的军队常威吓退了劣势军队;而在欧美可以延续长时期的战争;在中国只消一个月就可以结束了。失败了的军阀;根据中国祖传的公平待遇之理想;让他拿十万大洋钿旅费作一次考察实业的欧游;盖战胜者洞悉天道循环之三昧;下一次内战或许尚有借重他的长才的地方;果然;下一次来一个转局;十之八九你可以瞧见上次战胜者和上次逃亡的军阀共坐一车如同盟兄盟弟。这是中国人涵养工夫的“妙”处;当此际;人民实实在在一无干系。他们痛恨战争;永远地痛恨战争;好百姓从来不在中国战争。
…
六知足(1)
…
到了中国的游历家;尤其是那些任性深入的游历家;他们闯进了外人踪迹罕至的内地;无不大吃一惊。那里的农民群众生活程度如此之低;却人人埋头苦干;他们盖兴奋而知足。就像在大饥荒的省份;如陕西;此种知足精神;普遍地广播遐迩;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而且陕西的农民也还有能莞尔而笑的。
现在有许多为局外人认为中国人民之痛苦者乃系衡以邪僻的欧美生活标准之故耳。若欲处处衡以欧美生活标准;殊无人能感受幸福;除非少数阶级能住居于高级的大公寓而自备一架无线电收音机者。这个标准假使是正当;那么1850年以前就未尝有幸福之人;而美国之幸福人必尤多于巴威(Bavaria);因为巴威地方很少回转轻便的理发椅;当然更少电链和电铃。但在中国的乡村里头;这些设备可更少;虽然在极端欧化的上海;那些老式理发椅已经绝迹。其实这极老式理发椅才是货真价实的椅子;而这些老式椅子你倒可仍在伦敦的Kingswav和巴黎的Mrtroartre发现。照著者想来;一个人要坐还是坐一把名副其实的椅子;要睡还是睡在名副其实的床上(而不是白昼应用的沙发);这才觉得幸福些。一种生活标准;倘使拿每天使用机械设备的次数来测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那种标准;一定是不可靠的标准。故许多所谓中国人知足之神秘;乃出自西方人之幻觉耳。
然无论如何;倘把中国人和西洋人分门别类;一阶级归一阶级;处之同一环境下;则中国人或许总是比西方人来得知足;那是不错的。此种愉快而知足的精神流露于智识阶级;也流露于非智识阶级;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渗透结果。可以到北平去看看著劲儿而多闲话的洋车夫;他们一路开着玩笑;最好让同伴翻个筋斗;好叫他笑个痛快。或则可以上牯岭去看看气喘喘汗流浃背抬你上山的轿夫;或则可以到四川去看看挽航船逆急流而上行的拉纤夫;他所能获得以维持每天生活的微薄报酬;仅足敷一天两顿菲薄而满意的苦饭。照中国知足原理上的见解;倘能够吃一顿菲薄而安逸的苦饭;吃了下肚不致担什么心事;便是大大运气。中国有位学者说过:“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
知足又为“慈祥”“和气”的代名词;此等字眼到了旧历新年;大家用朱红笺写在通行的门联里;这是一半为谦和的箴训;一半为人类智慧;明代学者即以此意劝人“惜福”。老子有句格言;现已成为普遍口头禅;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文学里头;这个意识常转化而为田园思想;为乐天主义;吾人可于诗及私人书翰中常遇此等情绪。著者暇时尝于明人尺牍选集中拣出陆深致其友人书一篇;颇足以代表此等情绪:
晚将有佳月;别具画舫;载鼓吹同泛何如?昨致湖石数株;西堂添却一倍磊块新凉;能过我信宿留乎?兼制隐居冠服;待旦夕间命下;便作山中无事老人矣!
此种情绪当其渗入流行的学者思想;使他们安居茅舍之中而乐天知命。
人类的幸福是脆弱的物体;因为“神”老是嫉妒人类的幸福。幸福问题因而是人生不可捉摸的问题。人类对于一切文化与物质进步虽尽了全力;幸福问题毕竟值得人类一切智慧的最大关心以谋解决。中国人竭尽了他们的常识;下过最大毅力以谋求此幸福。好像功利主义之信徒;他们常热心于幸福问题;胜于物质进步问题。
罗素夫人曾聪慧地指出:“快乐的权利”在西方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权利;从前到现在;一向未有人注意及之;西方人的心灵常被次一等的权利观念所支配着;他们注意于国家预算的表决权;宣战投票权;和被逮捕时应受审讯的私权。可是中国人从未想到逮捕时应受审讯的权利;而一意关心着快乐的幸福;这快乐不是贫穷也不是屈辱所能剥夺他们的。欧美人的处理幸福问题常取积极的态度;而中国人常取消极的态度;所以幸福问题最后可以收缩为个人的欲望问题。
可是一讲到欲望问题;吾人就感觉到茫无头绪;吾们真正所需的是什么呢?为了这个缘故;第俄泽尼(Diogenes)的故事常令吾人发笑;同时也着实又羡又妒;因为他宣称他是一个快活人;原因是他没有任何欲望。当他见了一个小孩子双手捧水而饮;索性把自己的饭碗也摔掉。现代的人们;常觉得自己困扰于许多难题中;而大部分与他的人生有密切之关系。他一方面羡慕第俄泽尼的逃禅的理想;同时又舍不得错过一场好戏或一张轰动的影片的机会;这就是吾们所谓的摩登人物之不安顿的心情。
中国人藉知足哲学消极地企求快乐;但其逃禅的程度尚未达到第俄泽尼之深;因为中国人任何事情从未想深进;中国人与第俄泽尼不同之点;即中国人到底还有一些欲望;还需要一些东西。不过他所欲望的只是足令他快乐的东西;而要是无法达到目的;则亦并无坚持之意。譬如他至少需要两件清洁的衬衫;但倘是真正穷得无法可想;则一件也就够了。他又需要看看名伶演剧;将藉此尽情地享乐一下;但倘令他必须离开剧场;不得享乐;则亦不衷心戚戚。他希望居屋的附近有几棵大树;但倘令是地位狭仄;则天井里种一株枣树也就够他欣赏。他希望有许多小孩子和一位太太;这位太太要能够替他弄几色配胃口的菜肴才好;假使他有钱的话;那还得雇一名上好厨子;加上一个美貌的使女;穿一条绯红色的薄裤;当他读书或挥毫作画的时候;焚香随侍;他希望得几个要好朋友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要善解人意;最好就是他的太太;非然者;弄一个妓女也行;但倘是他的命宫中没有注定这一笔艳福;则也不衷心戚戚。他需要一顿饱餐;薄粥汤和咸萝卜干在中国倒也不贵;他又想弄一甏上好老酒;米酒往往是家常自酿了的;不然;几枚铜元也可以到汾酒铺去沽他妈的一大碗了;他又想过过闲暇的生活。而闲暇时间在中国也不稀罕;他将愉悦如小鸟;若他能:
…
六知足(2)
…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倘使无福享受怡情悦性的花园;则他需要一间门虽设而常开的茅屋;位于群山之中;小川纡曲萦绕屋前;或则位于溪谷之间;晌午已过;可以拽杖闲游河岸之上;静观群鹈捕鱼之乐;但倘令无此清福而必须住居市尘之内;则也不致衷心戚戚;因为他至少总可得养一只笼中鸟;种几株盆景花;和一颗天上的明月;明月固人人可得而有之者也。故宋代诗人苏东坡就为了明月写了一篇美丽小巧的短文;叫做《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