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震-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2年 
    ●最早两部冯内古特研究专著出版:戴维·戈德史密斯(David Goldsmith)的《库尔特·冯内古特:冰与火的狂想家)(Kurt Vonnegut:Fantasist of Fire and Ice)和彼得·里德(Peter Reed)的《小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Jr。)。 
    ●被选为国家文学艺术学会会员。 
    ●被选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主席。 
    ●《五号屠场》拍成电影。 
    ●发表短篇小说《空间大操》(The Big Space Fuck),收入他朋友哈兰·埃利森(Harlan Ellison)编的小说集《又是危险的幻象)(Again,Dangerous Visions)中。冯内古特自称文学史上第一次在标题上出现“操”字。此文引起对他作品的抵制。 
    1973年 
    ●出版长篇小说《冠军的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讽刺美国的商业文化。小说中有不少作者自画插图,包括肛门、阴户、内裤等,因此更加引起了该年对他作品的抵制。 
    ●很多地方对冯内古特的作品进行抵制,典型例子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德雷克(Drake)学较,该校将《五号屠场》等放入锅炉焚烧,冯内古特对此提出抗议。 
    ●出版电视脚本《时问与廷巴克图之间》(Between Time and Timbuktu),是外星幻想剧,内容取自《猫的摇篮》和《提坦的海妖》。 
    1974年 
    ●出版散文、书评、演讲集《旺皮特、弗玛和阁兰法隆》(Wampeters;Foma and Granfalloons),书名取自先前小说中作者自己臆造的三个词。 
    1975年 
    ●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根据大学“高质量的已发表作品可替代毕业论文”这一规定,认为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研究,故补授硕士学位)。 
    1976年 
    ●《五号屠场》在纽约各学校图书馆遭禁,冯内古特诉诸法律,引起法律纠纷。 
    ●出版长篇小说《打闹剧,或曰不再孤独》(Slapstick;or Lonesome No More!)。在冯内古特从A至D的四级标准中。这是惟一一部自评质量为“D”的小说。 
    1977年 
    ●冯内古特研究的又一次高潮,该年有三本研究专著出版,包括:恩卡(Ungar)出版公司作家系列中詹姆斯·伦奎斯特(James Lundquist)的《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 negut)、理查德·杰阿农(Richard Giannone)的《冯内古特小说初探》(Vonnegut:A Preface to His Novels)和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的传记性文评《冯内古特在美国》(Von… negut in America)。 
    
    1979年 
    ●出版《囚鸟》(Jailbird),小说以水门事件为背景,讽刺美国政治。 
    1980年 
    ●与伊万·切尔梅耶夫(Ivan Chermayeff)合作出版《太阳月亮星星》(Sun Moon Star)。这是一本图案画集,切尔梅耶夫作图,冯内古特写文字说明。 
    1981年 
    ●出版自传体的散文、书信、演讲集《棕榈树星期天》(Palm Sunday)。 
    1982年 
    ●出版长篇小说《神枪手迪克》(Deadeye Dick),讲述一个男孩意外抢击射死一个怀孕妇女后的犯罪感和生活遭遇。 
    1985年 
    ●出版长篇小说《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被认为是《五号屠场》之后最优秀的作品,也具有浓重的科幻小说色彩,说的是人类脑袋太大,进化失败,核战后幸存者逃至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为新的物种。 
    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蓝胡子)(Bluebeard),批评界对小说未敢恭维。 
    ●由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等人撰写发表冯内古特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著述大全》(Kurt Vonnegut:A prehensive Bibliography)。 
    1990年 
    ●出版长篇小说《咒语》(Hocus Pocus)。 
    1991年 
    ●出版散文随笔集《比死更糟的命运》(Fates Worse Than Death)。 
    1996年 
    ●在丹佛市举办个人绘制的绢丝印画展。 
    1997年 
    ●出版长篇小说《时震》。 
    ●宣布封笔。冯内古特在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书了,十分肯定。我已厌倦了。” 
    1998年 
    ●《冠军的早餐》拍成电影。 
    (虞建华)
译后记 
    
    目前国内有一股文学理论热,后现代主义尤其是炙手可热的话题。讨论虽多,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学名著的翻译介绍,则相对滞后。译林出版社努力引进出版诸如巴思和冯内古特的作品,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时震》中译本的出版,可以使广大读者阅读到代表全新小说理念的新颖文本,也可以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范倒。冯内古特年事已高,公开宣布这部发表于一九九七年的小说是他的封笔之作。因此,将《时震》及时译出,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对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读和翻译,译者也从中得益匪浅。原来肤浅的、理论上的、模糊的概念,由于“精读”了一个范本变得比较深刻、具体、清晰。相信读者也一定能从阅读中获益。 
    

    翻译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有时又是一种折磨。我想很多译界同行会有同感。翻译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时震》尤其如此。小说是以聊天式的口语体写成的,各种玩笑、轶事、传闻、想像、奇谈怪论一起组合构成了一幅后现代派的文字拼贴画。小说有时语言粗朴,多用俚语俗语。有时指涉微妙,文字寓意深长。有时如新闻报道,有名有姓。有时如痴人说梦,匪夷所思。有时一本正经,严肃得叫人瞌睡。 
    
    有时异想天开,滑稽得令人喷饭。冯内古特故意为之,让文本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撞,以不协调反映杂乱无序的世界。 
    构思奇特、语言幽默、篇幅短小是冯内古特小说作品的三大特点。译文中要保持这种别具一格的文风,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 
    常说的翻译“信、达、雅”三原则中的“信”,当然包括对文风的忠实,笔者尽可能做到,该拖沓的,不让它精练,该平庸的不让它华丽。言而“达”意的要求自不必说。但是这个“雅”字(我取其字面意思)却构成了翻译《时震》的困难之一。小说中有不少骂人话和“性话语”,有的不堪入目。我想起老一辈学者贺祥麟教授在《人文主义诗人金斯堡》一文中谈到他译金斯堡《美国》一诗时的困境。诗行中有一句恶狠狠、赤裸裸的骂娘话。直译,有伤字面风雅。适度婉转,又难以确切传达诗人的极度愤怒。在《时震》的翻译中,我也同样进退维谷,只能藏一点,露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 
    
    不知是否有违翻译原则。 
    小说中有一些作者创造的新词。常用的之一是重播(rerun),指的是人们被“弹回”到过去后重新开始的生活。 
    这个词原指影视重新上演,再次播出,是借来的形象的转意词。其他的还有如“时震后麻木症”(PTA,一种杜撰的疾病)等。但最主要的是作为书名的“时震”(timequake)一词。在以前的介绍中,也有人译成“时间震”,从英语“地震” 
    (earthquake)演变而来。译成“时震”更利索一点,也能与“地震”对应。这个新词也许将来会像另一本名著书名“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一样出现在词典中,丰富人类的表达语言。 
    译者在涉及人物、事件、典故或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疑惑的地方加了少量的注释,力求简明。作注以帮助阅读,而不打断阅读为原则。 
    翻译中在一些细微意义的确定方面,我同我校的外籍专家白丽诗女士(Betty Barr)进行了几次商讨。在几次举棋不定时,是她对本族语的直觉感悟和敏锐辨析,帮助我确定了译文的措辞。在此,我对她的热情相助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我的一些想法建议,都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支持。由于他们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这本翻译小说才得以顺利高效地出版。 
    
    由干教学、行政双重压力,每天只能挤出时间进行翻译,难以做到从容应对,反复推敲。译文肯定留下了仓促的痕迹,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译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震》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十多年前我在国外求学期间,参加了由我导师埃里克·洪贝格尔(EricHomberger)主要负责的亚瑟·米勒研究会。除了剧作家米勒本人两次来讲学、讲座以外,我们还时常邀请一些文学界名人,其中之一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我十…分欣赏他幽默、充满调侃的讲座。他本人是作家,谈文学却语带不屑,故意将文学创作以图表进行模式化,进行〃伪科学化〃。当时我努力理解他的〃弦外之音〃,但没有…完全明白。讲座后我们有机会进行小范围交谈,可惜时间不长。临别他向我赠送了两本他的小说:《棕榈树星期天》(PalmSunday,1981)和《打闹剧,或不再孤独》(Slapstick,or Lonesome No More!,1976)。他在扉页上用粗的蓝笔签名,字很大,占去满满半页。除了开头巨大的〃K〃和最后一个〃t〃之外,无法辨出其他字母,在眼花缭乱的曲线中,有一个清晰…的〃米〃字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读冯内古特自传体的《棕榈树星期天》时,发现书中不仅有那次讲座中关于文学创作模式的演示图,而且也明白了他签名中〃…米〃字符的含义。冯内古特是这样解释的:〃我把自己的肛门画在签名中。〃 
    

    一阵目瞪口呆的惊诧之后,我突然对作为小说家的冯内古特产生了一种〃顿悟〃,对他作品的基调同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对所有既定规范都可以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甚至包括对代表自己尊严的签名的神圣性进行侵犯。综合他的小说来看,作家的这种态度既产生于一种愤世嫉俗的放纵,也产生于一种无所谓的退避,自嘲自得,两手一摊…,不置可否,一笑了之。这是黑色幽默,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心灵震颤。 
    
    弥漫于《时震》字里行间的,正是这种愤怒、无奈、玩世态度的综合体。这种态度也正是人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时震》发表于一九九七年。小说出版后,作者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另一本书了,十分肯定。我已经厌倦了。〃于是,《时震》成了年近八旬的冯内古特的封笔…之作。作家毕竟年事已高,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人生苦短〃的喟叹,掺杂于〃人生荒唐〃的一贯态度之中,形成一点小小的矛盾。除此之外,冯内古特仍然洞察敏锐,笔锋…犀利,不拘一格的随意之中闪现着睿智和幽默,丝毫没有〃迟暮老者〃的缓钝。读者感受到的是冷峻的滑稽和敏捷的思辩。 
    
    我们很难为《时震》写出一个故事梗概,因为《时震》没有完整的故事。它由许多互不关联的片段组成。作者虚构了一个特殊的背景,即〃时震〃,或者说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宇宙中的时空统一体出现了小故障,突然收缩,产生〃时震〃,将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