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自己比长短
上初中时我经常到少年宫参加武术培训。培训班分甲乙两个班,我在乙班。甲班的同学年龄比我们大,功夫也比我们深。为了竞争参加市少年武术大赛的资格,作为乙班班长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夺得冠军。我的竞争对手是甲班班长。经过一番较量,我们顺利通过了少年宫的选拔赛,决赛时我们铆足了劲全力出招攻击对方。对打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他的破绽,但总找不出,而他却能抓住我防守中的漏洞伺机攻击,几个回合下来我败于他的手下,失去了参赛资格。
我找到教练,将对打过程中的一招一式再次演练给他,并要求教练帮我找出甲班班长的破绽,以便下次打倒他夺回冠军。教练笑而不语,在地上划了一道线,他让我在不擦掉这条线的前提下设法将这条线变短。我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出办法,最后放弃思考请教教练。教练只是在刚才划的短线旁边又划了一条更长的线。两者相比之下原先的那条线短多了。
最后教练语重心长地说:“比赛的目的不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要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正如原先的那条短线,也就在无形中变弱了。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强,才是你需要练的。”
生活中少不了竞争。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需要我们去排除。大多数人喜欢找捷径求得成功,但最好的方法是和自己比长短,只有努力使自己的“尺寸”更长一些,注重内在力量的提升,让自己强过原先的自己,这才是我们求得成功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强过自己就是胜过对手啊!
换只手举高自信
考上高中后我从乡下到城里寄宿读书,城里的学生很有钱,成绩也很好,因而我总是很自卑。上课老师提问时城里的同学抢着回答问题,我却从不抬头,几乎不举手。我的物理很差,物理课上老师几乎每堂课都要提问,但很少叫坐在后排的我回答问题。
可有一次,老师问了一道我不懂的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想反正我举手老师也不会提问到我头上,受虚荣心的支配,我也举起了手,结果老师偏偏叫我回答。我起立后哑口无言,像根棍立在教室里,当众出丑的我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放学后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琢磨那道题,耳朵里始终回旋着同学们的哄笑声,不争气的泪水掉了下来。这时,物理老师进来了,他深入浅出地给我讲解了那道题,然后和蔼地说:“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农村出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是一种你努力学习的动力。你不要自卑,以后我提问时遇到你懂得的问题你就举左手,不懂的题你就举右手。你懂得的题,你完全可以把手举得比别人更高一些。我就知道该不该叫你回答。”老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我暗下决心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此后,物理课上我按老师的约定做了。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对我说:“这段时间你举左手的次数为25次,举右手的次数为10次,再加把劲,争取把举右手的次数降到5次。”细心的老师竟然统计了我举左右手的次数!我给自己立下志愿,以后力争不举右手。从此遇到难题我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它攻克,期末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名。老师私下里欣慰地说:“你终于不举右手了。”
后来,考上大学后老师来送我,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别让自卑打倒你,换只手举高你的自信,成功总会向你走来。”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举右手并且少举右手只是为了让我摒弃自卑,超越自己,换只手举高自信,赢自己一把啊。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免不了遇到对手和困难,但如果不能举左手,那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举起自己的右手,举起自信!”
扛一袋泥土进城
那天遇到邻居扛着一袋软绵绵的东西上楼,他的名牌衣服上落满泥土。我以为是刚从乡下买来的新鲜蔬菜,但看外形又不像,便问邻居是什么东西,要不要帮忙扛一会儿,他笑着说:是托人从乡下老家运来的一袋泥土。我不解地问他:好端端的扛泥土干什么?别人家里恨不得收拾得一尘不染,你却将泥土运进家里,不怕弄脏你装潢考究的房间?
他说:你不知道,这泥土是从几百里远的家里运来的,一来可以种种花,二来想家时可以看看这些泥土,还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认识泥土,增长点自然知识。总之,这泥土的功能可多了,学问深着呢!有空就到我家来赏花吧,用故乡的泥土种植的花生命力总比城里的强。
邻居在单位身居要职,无论见了谁都很友善,即便见到一个上门收废品的,他都要微笑着打招呼,有时候还让进家门,倒水给他们喝。无论是单位上的同事还是小区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周末的时候邻居邀请我到他家赏花,一进门,一股幽香扑鼻而来。只见阳台上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阳光下,那些花争奇斗艳,或含苞待放不胜娇羞地躲在叶子下面,或如火一样尽情燃烧,一派春意。没想到公务繁忙的他竟把这方天地经营得如此诗意盎然。我不由得赞叹他养花的本领。邻居说:不是我的本领,而是泥土的功劳。
在谈到城市花店里出售的泥土和乡下泥土的不同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嘴馋,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就去偷别人家的东西。有一次到邻居家的果园里偷摘苹果时,手不慎被篱笆上的刺划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血流个不停,疼痛难忍。无奈到河里去洗手止血,可无论他怎么用水洗手,血还是止不住。母亲从河里掏起一把黝黑的稀泥,抹在他的伤口上,并命令他用稀泥多洗几遍。他不解地问母亲:这么脏的泥怎么能够洗净手?母亲语气很重的说了一句:别看稀泥难看,它同样能够洗净你的手!
遵照母亲的说法,他用稀泥多洗了几遍,伤口果然止住了血。后来他发现,有时候干活手受了伤,洒些土就能止血止疼。从那以后他对柔软难看的泥土产生了一种亲切感。现在尽管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楼房告别了泥土地,但仍然对泥土念念不忘。“那时候不懂事,对母亲的教育不理解,现在想来,母亲当时让我用泥土洗手,实际上是在教我怎样做人。是的,母亲在教我洗手的同时实际上在教我洗心。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手脚都洗不干净,怎么能够有干净的心灵?没有干净的心灵,怎么能够有泥土一样敦厚可信的人缘?”
他说,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对着泥土微笑,并时不常把手插进阳台上的泥土中,感受泥土的温度、泥土的气息、泥土的禀性、泥土的敦厚。
他的讲述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敬佩。我更加喜欢这个扛着泥土进城的邻居了。前几年他们单位的几任领导相继出了经济问题被判了刑,而唯独他安然无恙。他的讲述让我明白了一切,原来是干净的泥土支撑着他一步步坚实地走向事业的成功啊!
试问,红尘中忙碌追逐的人们,当你们的双眼被城市的闪烁霓虹和绚丽光彩所遮蔽时,你是否想过,扛一袋泥土进城,洗净你们的手脚?扛一袋泥土进城吧,单色的泥土会成就你多彩的人生,如果你懂得如何敬重它。
我只拍背影
单位组织我们到郊区的监狱里参加警示教育。随同我们去的还有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他曾在国内的摄影大赛中获过不少奖项。
在监狱的会议室里,监狱宣传部门安排了几名曾经位居处级,却因为贪污受贿腐败而锒铛入狱的服刑人员给我们现身说法。
他们站在讲台上神情凝重地给我们念忏悔书,介绍自己如何从权倾一时的干部沦为今天服刑罪犯的经过和原因。
给我们作介绍的几个改造者的忏悔书写得十分深刻、感人,他们后悔不已地说自己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不起家庭。念到动情处几乎要掉泪,让台下的我们心情沉重而又感动。
我注意到那个随行的记者和监狱里负责宣传的干部,摄影时有所不同。监狱里的干部将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镜头直直地从正面对准念悔过书的改造者,而随行的记者却多次从不同角度将镜头准对改造者的后背拍摄,从不在正面拍摄。我感到纳闷:这就是大报记者摄影的水平吗?他拍的照片能让读者看清楚吗?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吗?
休息的时候,我问那个摄影记者:“你怎么不从正面拍摄呢?”他说:“不知你注意听了没有,当那些服刑改造者念到自己犯罪后许多亲朋好友远离他以他为耻,他们对不起年迈的父母以及妻子、孩子时,眼里几乎要掉泪了。如果从正面拍,警示的效果肯定会很好。可如果照片发出来让他们的亲戚家人看见了该多伤心难过啊。从后面拍摄,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另一方面是为他的家人着想,所以我只从后面拍摄,那样效果反而会好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啊!”
我佩服他的细心和高明。温情的呵护尊重远远胜于尖刻的说教。
如果因一念之差而失足的朋友与你擦肩而过时,请你从背后注视他,用你的信任给他温情的搀扶,用你的尊重在他跌倒的地方给他垒起自信自省的台阶。
他,肯定能够感觉到。
烟盒里的人生观
单位门口是闹市区,常有三轮车夫在此路段等着拉客。大热天口渴时他们常常到门卫老头那里要杯水喝。一来二去他们不但和门卫老头成了熟人,而且和常到门房拿稿费和书报的我混了个面熟。
有一次我到门房拿杂志社新近汇来的稿费,恰逢一前来要水喝的老车夫。他主动和我搭讪,并向我敬烟。他掏出的竟是20元一盒的“金南京”,很是让我惊讶!在常人的心目中,一天只挣一二十元的他们通常情况下只抽一两元钱的廉价烟,根本舍不得抽这种高档香烟。我觉得这个老车夫很特别。
接过他的香烟,我仔细一看,原来是1角钱一枝的“大前门”。我笑了笑:“老爹,你也很有意思啊,能从2元钱一包的香烟中抽出20元一包的香烟的味道。”他露出憨厚而又很拙朴的笑容说:“想想自己能抽20元一包的香烟,最起码心里感觉不一样嘛。尽管里边的香烟是廉价的,但只要心怀20元的感觉,即便再难抽的香烟同样会有很舒服的感觉,这样登车就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的话很让我震撼!我为自己自以为是的猜测而感到脸红。
点上他给我的香烟,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签字接过门卫递给我的百元稿费单,我上楼办公。上楼时登车的老爹向我翘起大拇指,说:“小小年纪拿这么多的汇款,了不起!”我赶忙给他敬了一枝20多元的“金南京”,以表示感谢。
后来听门卫老头说那个车夫真不简单,老婆常年卧病在床,还要供儿子上名牌大学。我肃然起敬,怪不得他这么有精神,原来在沉重的生活担子下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乐观心态啊。我萌生了有朝一日见见他儿子的念头。
前一段时间的一个下午,快下班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刹那间,大街上积满了雨水,路上的行人纷纷赶到单位一楼的楼檐下躲雨。我下班后到门房拿刚到的晚报,那个登车的老爹在门房躲雨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