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康乾盛世-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布素奉命,经紧急准备,于五月初,率军从黑龙江城出发,至月底,进逼雅克萨城下。史称此役为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    
    六月四日,萨布素指挥清军攻城。俄军头领托尔布津为争取主动,率军出城迎战,被清军击败,退回城中,清军直逼城下,迅速占据城外有利地形,将俄军置于清军的炮火之下。经数日激战,俄军已损失110多人,托尔布津被炮火击成重伤,这个顽固的殖民主义分子终致毙命。俄军已完全丧失反击的能力,龟缩在城里,外援已绝,坐以待毙。    
    清军于城周三面掘壕,临江一面驻扎水师,实行围困之策,断其粮饷来源,逼其投降。    
    转眼之间,冬季已经来临。饥饿和疾病在城中蔓延,到年底,沙俄只剩下150余人。    
    到十二月,眼看俄军支持不下去,城将被攻破。突然,萨布素接到朝廷关于停止攻城、解除围困的命令。原来,沙俄明白用武力侵占黑龙江已成泡影,为摆脱厄运,被迫接受清朝多次的和平倡议,特派使臣前往北京,一扫往日的傲慢,请求解除对雅克萨的围困;同时,表示愿和好,并期待两国举行边界谈判。圣祖接受了沙俄求和的要求,便传令前线将士停止进攻,城内俄军可以随便出入,不得抢夺他们的一钱一物,等待俄罗斯使臣到后再作处理。《清圣祖实录》,卷127,24页。参见《沙俄与东北》,65页。    
    第二次反击战以清朝的胜利而结束。虽说此次战争或许可以避免,但毕竟给予沙俄以深刻的教训,终于回到谈判桌上,协商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次反击战也是值得的。


第三部分东北反击沙俄(6)

    两次雅克萨反击战,论规模不算大,或者说,比较小,双方直接参战人数不过3000多人,最多时也不过4000人左右。比起清入关后所进行的历次战争,只能是小规模的战斗,也说不上很激烈,战争的时间短促,第二次因围困需要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尽管如此,两次战争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它是一个新兴起的封建王朝同西方殖民主义的首次交锋,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同正在变革中的沙俄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清朝胜利了,从而挡住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渗透,驱逐入侵者,保证中国领土和主权是完整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神圣的领土不容侵犯。    
    清朝之所以能战胜沙俄侵略军,除了圣祖调动有方,筹划得当,主要是利用平息三藩之乱后形成的有利形势,动员全国的军事力量,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如果清入关后,全国还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若干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就没有实力反击沙俄入侵,容忍沙俄在边境建城、筑堡、移民,其后果不堪设想。清朝统一了全国,就为抗击沙俄入侵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所以,清朝的统一,从这方面说,也是一件好事。    
    乍看起来,沙俄入侵对清朝远没有构成严重威胁。但它干扰了社会的稳步发展,破坏了全国的安定局面。清军战胜入侵者,进一步稳定了全国的政局,推动整个形势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    
    两次雅克萨战争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历经近三年的反复交涉、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的较量后,双方让步,互为妥协的产物,而清朝作出了最大的让步,迁就了沙俄的要求,才使谈判达成协议。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同一个外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走向及疆域的界限。从此,抑制了沙俄殖民主义的东侵与扩张,中俄东段边界保持了一百数十年的和平局面。不仅东北地区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机会,也促进了全国保持稳定。    
    此外,圣祖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收降台湾郑氏政权,与大陆重归统一。有关这一事件,已有许多专文和专书做了评述,已为人们所熟知,本书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圣祖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大将施琅向台湾进军,将台湾收入清朝的版图,设台湾府,隶福建省,并设官治理,驻军防卫,标志着清朝实现了对中国的完全统一,无疑是把清朝的统一事业又推向前进。尤为重要的是,再次确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通过清朝的统一和强有力的行政管辖,则把台湾与大陆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既巩固了历代台湾与大陆的隶属关系,也防止了未来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在这方面,清朝圣祖的贡献是不可泯没的。    
    国家的大治,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权,安定的社会环境。圣祖朝平三藩,收台湾,消除了“内忧”;逐沙俄,划疆界,签协议,解除了“外患”,重建大一统。自明末以来,长达六十多年的四分五裂,社会的大动乱终于宣告结束,开始进入国家大治的新时期。


第三部分西北扬威平叛(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一月,圣祖以欣慰的心情对臣下说:“今四海升平,偃兵不用。”《清圣祖实录》,卷123,8页。显然,他对二十余年治理国家已取得的成就,是很满意的。他说此话时,刚刚结束了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以为天下已经太平,再没有战争了。事实证明,此话说得早了一些。因为不久就又爆发了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而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西北战云密布,又传来了千军万马奔驰的喊杀声:厄鲁特蒙古由内乱而发展成同清朝的直接的军事冲突,造成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规模战争。    
    如前卷已指出,西北——包括今新疆、青海等省,为厄鲁特蒙古四部游牧之地。早在清入关前,太宗时期,先后同清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清入主中原后,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在顺治十七年(1644—1660年)中,厄鲁特蒙古贡使朝贡北京多达71次,平均每年超过4次。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之统计,见该书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与此同时,厄鲁特内部倾轧、纷争不已。清朝忙于平定中原,对其内部纷争不予干涉。    
    康熙初年,在数年纷争中,准噶尔部噶尔丹崛起。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为巴图尔浑台吉第六子。“为人凶恶,耽于酒色。”《清圣祖实录》,卷83,20页。他的五兄僧格继承其父之位后,被其长兄车臣及次兄卓特巴巴图尔杀害。于是,当时还在西藏当喇嘛的噶尔丹即以复仇为号召,自西藏赶回准部,杀死仇人,遂为该部部长。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二》。    
    野心勃勃的噶尔丹并未就此停止战斗,却把战争扩大到各部,逐一兼并。自康熙十二年至十五年(1676年),他兼并了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父子的领地,并将叔父擒获囚禁,杀其子班第;十六年春,挥师击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将其俘获处死《皇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一》。,其子侄“穷无所归”,逃至甘肃、凉州等沿边地带,“违禁阑入塞内”《清圣祖实录》,卷69,19~20页。。次年(1678年)二月,噶尔丹欲乘胜进兵青海。他“向有侵西海(即青海)之意,因人心不一,西海路远,恐一动而本地有事,不敢轻举”《清圣祖实录》,卷76,3页。,但他仍率军“行十一日撤归”《清圣祖实录》,卷83,19页。。十八年八月,驻守兰州的甘肃提督张勇收到噶尔丹的一封信,对青海提出“主权”要求,声称:“西北一带地方皆得之矣,惟西海(即青海)向系我祖与伊祖同夺取者,今伊等独据之,欲往索取,因系将军所辖之地,不敢轻举。”《清圣祖实录》,卷83,18页。原来,早在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和硕特顾实汗率军自新疆塔尔巴哈台远征青海,以势单力弱,约同噶尔丹之父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联军,共同进攻,击杀却图汗,遂据青海之地。为感谢巴图尔珲台吉相助,顾实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送给大批礼物。巴图尔珲台吉率部撤回准噶尔。噶尔丹所言:青海“系我祖与伊祖同夺取者”,即指此事。他以此为口实,企图将青海重新夺回,据为己有。今夏又曾两度出兵,因见“近边诸将军统兵驻扎,不敢轻犯。”他特给清将张勇写了这封信,表明他出兵青海的本意,但同时也暴露了他的野心。    
    康熙十八年,噶尔丹已领有厄鲁特蒙古四部之地,雄长于西北,西藏达赖喇嘛五世给噶尔丹加以“博硕克图汗”之号。同年九月,他遣使入贡,向朝廷献锁子甲、枪、马、驼、貂皮等物,因得达赖喇嘛的封号“博硕克图汗”,“是以奉贡入告”。此举违背清朝惯例:“从前,厄鲁特、喀尔喀有奏请敕印来贡者,准其纳贡,授以敕印,并加恩赉,从无以擅称汗者,准其纳贡之例。”尽管如此,圣祖和他的重臣们仍然“准其献纳”《清圣祖实录》,卷84,4~5页。,实际是承认了他的封号。自此,噶尔丹便以“博硕克图汗”号令西域,“胁诸卫拉特,奉其命”《皇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参见王思治:《18世纪前夜西北边疆局势述论》,载《清史研究》1995年1期。,其势迅速膨胀。就在他上称号这一年,“渐次内移,住居河套,前哨已至哈密,去肃州仅十数日(程)”,威胁吐鲁番和哈密,不久,即攻占两地,表明他的势力已扩张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县),实际已控制了这个地区的撒里维吾尔族(今裕固族)《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75页。。    
    噶尔丹向青海扩张,因惧于清朝的严防而暂时作罢,随即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新疆回部。清初,天山以北为厄鲁特蒙古游牧地,简称“准部”;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为维吾尔族居住地,称为“回部”。天山把新疆分成南北两个地区,又称前者为北疆,后者称南疆;或称天山北路、天山南路。“计回疆(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西、南、北皆大山界之。”魏源:《圣武记》,卷4,162页,中华书局,1984。顺治初年,以叶尔羌汗为代表,向朝廷奉表进贡,此为南疆与清朝建立朝贡关系之始。《圣武记》(上),卷4,169页。    
    康熙十九年,噶尔丹终于出兵南疆,以12万铁骑攻占叶尔羌与喀什噶尔,“攻破回子千余城,自后无复表贡”《圣武记》(上),卷4,169页。。从此,南疆沦入准噶尔的统治之下,扶植亲准的当地“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上台,称“阿伯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与其子统治南疆,皆听命于噶尔丹,与清朝断绝了关系,迟至乾隆时彻底消灭准部,清朝的统治才得以恢复。    
    噶尔丹兼并南疆后,又挥师西向,在四年间,接连打败哈萨克、诺盖(居黑海沿岸)、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抵抗,建立了准噶尔的军事统治。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噶尔丹已完全控制了西北地区,北达鄂木河,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东至鄂毕河的中亚地带,“威令至卫藏”《圣武记》(上),卷3,115页。。


第三部分西北扬威平叛(2)

    自蒙元退居塞外,诸部分散,自行其是,二百余年中,先有也先称汗,一度统一西北诸蒙古,继之又出现察哈尔部部长林丹汗,以统一蒙古为己志,欲图恢复先祖的辉煌,因屡受崛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