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哲学初步-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特征,又关注人生问题中最紧迫的生存问题,而且有更系统的变革方案,比起一般自由主义的点滴改良主张,当然更有思想魅力。一句话,唯物史观为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打下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

 400

    493中国哲学初步

    近代中国哲学的体用之争

    “体”和“用”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范畴,在近代围绕着如何对待中西文化问题又重新被提起。 我认为,体用问题的论争不仅是哲学论争,而且表现着两种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论争。 参与这种论争的有“中体西用说”

    、“西体中用说”

    、“中西体用一致说”和“中西融汇说”等诸种说法。 其中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只不过是反映了洋务派借此维护封建制度之体不变的一种论调,不体现近代思想之主流。从历史上考察,魏晋时期,玄学家首倡以无为本的体用理论,王弼说:“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

    ①,这实质是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性。 到了宋明时期,体用问题逐渐与实际结合,朱熹把“本”或“体”释为“理”或“道”

    ,奠定了封建道统为体为本且永不变更的理论,实际上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永恒不变作理论说明。 到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把“体用”

    关系解释为实有存在之关系,并同器变道亦变的理论结合在一起。 王夫之说:“天下用,皆其有者也。 吾从其用预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

    ②,实有的体用,又表现为道器,“无器则无其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变化,器变道亦随之而变。 可见,体用关系的论争已经为“更新而趋时”的

    ①《老子注》第二十八章。②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

 401

    中国哲学初步593

    社会变革作出了理论说明。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一书发刊时,首篇标题“道器”

    ,自是早期启蒙思想家的道器论同体用问题的直接结合。 郑说:“虚中有实,实者道也;实中有虚,虚者器也。 合之则本末兼赅,分之则放卷无具”。

    ①郑氏认为,器包括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种格致科学,如光、化、数、天、地、电等,也包括“人学”

    ,是所谓“博”。

    “道”则虽是包括“性命之原,通天人之故”

    ,但却是所谓“约”。人们必须“由博返约”

    ,在他看来,没有器则无从返于道,只有器无道则无所依归。 我们可以看出,郑氏具有体用一致的观点。 郑氏对南洋群岛各处进行实地考察后写的《南游日记》,就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富强之本,即在于资本主义之体与用的一致性。 他说:

    “余平日考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 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②

    郑氏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议院”

    为政体基础上,科技不过是这一政体之用。 这表明他认识到中国变法,应以“体用兼备”为出发点,这正是郑氏思想进步之实质。 由此他改造了长期以来道不变、体亦不变的观念。然而,郑氏在接触到中国实际时却自相矛盾。 他在承认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 道器》。

    《郑观应集》上册。 第243页。②《南游日记》,《郑观应集》上册第967页。

 402

    693中国哲学初步

    体用兼备的同时,又公开声称:“中,体也,本也,所谓不易者,圣人之经也。 时中,用也,末也,所谓变易者,圣之权也。”

    ①正由于他强调了“中体西用”

    ,声称“圣之经”为不易,所以洋务派官僚纷纷赞同并为《盛世危言》作序。 如彭玉麟即说:“彼族之器我能制器,日新月异。”称一旦西方之器为我所用,那时“孔孟之道”也“将风行海外”

    ②。 可见,彭玉麟并不打算接受资本主义制度之体。而老牌改良主义者陈炽,则作出“中源西流”的附会,认为“古意之尚存于西者”

    ,从西学中可以窥见古意,并重振“天与我复古之机”

    ③。 可见,这些洋务官僚和改良主义者,都是从道不变论方面接受郑氏体用说的。张之洞的《劝学篇》,是从洋务派立场来接受、发挥郑氏体用说的代表作。 他强调说:

    “近日微闻海滨洋界,有公然创废三纲之议者,其意欲举世放恣黜乱而后快,怵心骇耳,无过于斯;中无此政,西无此教,所谓非驴非马,吾恐地球万国将众恶而共弃之也。”

    ④

    这里,张之洞说得十分明确,“西体”

    是叛离中国封建纲常的,如果采纳了这种理论,中国将造成“放恣黜乱”的局面。基于这一捍卫纲常之顽固立场,张之洞认为“不可变者,

    ①《盛世危言。 自序》,《郑观应集》上册第233页。②《盛世危言。 彭序》,《郑观应集》上册第227页。③《盛世危言。 陈序》,《郑观应集》上册第232页。④《劝学篇。 明纲》

 403

    中国哲学初步793

    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①。 在他看来,中国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等都是变不得的,变法只能是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发挥了郑观应“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之一面,而抛弃其西体,即设议院之一面,貌似维护中国传统,实则是维护封建制度不变的一种新不变论。 张之洞与郑氏在《盛世危言》中关于设议院,开学校,废科举的一系列论述是相反对的。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虽然持“中源西流”的观点,但他们已清楚地看到,体用一致是形势发展所必然的,诚如严复所说: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面一用也,斯其文义违舛。”

    ②

    正如牛体不能作马用一样,中体不可有西用,这是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而发的。严复一方面强调东方文化与政治中有其落后部分,对构成“旧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宋学、汉学、辞章之学都加以批判,认为那是“无实”

    、“无用”和“无补”于国计民生之学。 这实质上认为学习西方不能单纯学那些技艺,还应包括政治体制,具有“体用一致”的思想倾向。 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西方先进的政治和文明,都来自于中国古代,不是什么新创造。 如他译《天演论》一书时,就把牛顿的万有引力

    ①《劝学篇。 变法》②《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404

    893中国哲学初步

    定律说成是中国《易》经早已有之。 他说:“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的定律,即如同《易》经所谓“凡力皆乾、凡质皆坤”的观点。 又把牛顿“全力不增减之说”说成如同《易》经“自强不息之说”。再如他还把“凡动必复之说”说成如同《易》经的“消息之义居其始”之论①。严复把牛顿力学三大定律说成是中国《易》经早已有之,固表现了他维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却缺乏事实的根据。 不过从体用学说在近代的发展来看,严复基本持“体用一致”的观点,强调“苞中外而计其全”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孙中出对体用关系,则是从哲学的高度,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理解的。 他说:

    “在中国学者,亦恒言有体有用,何谓体?即物质。 何谓用?即精神。 ……二者相辅,不可分离。”

    ②

    这种以自然科学、生物学、人体学来论证人体“五官百骸皆为体,属于物质;其能言语动作者,即为用”

    ③的观点。 有正确的一面,表现了唯物主义的倾向。与此问题相关连,是孙中山在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有超出同辈们的认识。 他认为他的主义、学说,都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即“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

    ,“规抚欧洲之学说事

    ①《天演论。 自序》②《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2页。③《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2页。

 405

    中国哲学初步993

    迹“

    ,和“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①。 所谓“因袭”

    ,是指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所谓“规抚”是指对西方学说的吸取;所谓“独见”是指吸取中西文化各种有益遗产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主义”。因此,在对中西文化问题上,孙中山在更高层面上讲体用一致,他力求融汇中西文明成果,寻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创建具有民族形式的中西汇通的思想体系。

    ①《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406

    04中国哲学初步

    太平天国

    如果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那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则是近代中国首次爆发的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的革命斗争。在长达16年(公元1851—1866年)

    的这场革命运动中,起义农民靠什么作为自己的思想支柱与组织核心呢?那就是由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引进的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观念和他创立的拜上帝会。洪秀全(公元1814—1864年)

    ,小时接受的本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但于1843年科举落选后,即捣毁“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牌位,转而接受基督教的上帝观念。 有意思的是,这种外来的上帝观念,经洪秀全传播,很快为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的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 显然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情况斥为农民受到了迷信的思想的麻醉。 这当中隐含有更深刻的社会的与心理的因素。洪秀全的思想,主要表现于他写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中。

 407

    中国哲学初步104

    “上帝”观念带来的觉醒与迷惑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反清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运动的特点是起义领袖用拜上帝会的教义,即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本来,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宗教来组织农民起义的事例并不少见,但拜上帝却是来自西方基督教义。 那么,为什么太平天国领袖会引进和利用这种西方宗教?而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众为何能接受它?用宗教思想来指导起义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以求得出正确的历史评价。据《太平天国》等书记载,洪秀全在1843年夏天,开始读到一部耶稣教布道书,那就是由梁发编撰的,《劝世良言》。

    书中宣扬独一真神的观念,只有崇拜上帝才能上天堂,崇拜邪魔偶像只会使世人陷入地狱。 为此,上帝派基督降生,拯救世人。 洪秀全受此启示,从总体上树立了“帝妖对立”的观念。 他把上帝说成是独一无二的真神,而把一切偶像邪神都看作是“妖”。他说:“近代则有阎罗妖注生死邪说,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魂,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