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主力军团不受地方的限制,随时执行超地方性的机动作战任务;地方兵团协同民兵开展人民的游击战争,保卫地方,牵制敌人兵力,进攻当地敌人。这种分工和配合,有利于主力兵团集中兵力,实行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实行这种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后备力量雄厚,对人民军队的壮大有利。实践证明,这种武装力量体制在革命战争中曾经发挥过和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第三,以农村为基地。这就是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它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有了这个战略基地,人民军队才能获得雄厚的人力和物力的来源,有群众武装的配合,并在群众的支持下,及时得到休整和补充,从而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驱逐和消灭敌人的目的。没有这个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都将失去依托。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是从敌强我弱、敌大我小和敌之脱离群众、我之联系群众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出发的。依据这些特点,毛泽东提出和阐明了一整套主动、灵活的战略和战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
开展人民战争,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毛泽东在观察和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时,总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物的本质,从斗争的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确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四次反“围剿”能够取得胜利,就是“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全国内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表示了对蒋介石反动派的极大藐视。而在如何打败蒋介石的进攻,在战术上毛泽东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又十分重视敌人。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强调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在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同时,又要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敌人和消灭敌人。
第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防御问题。他说:“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把消极防御当“法宝”。这样的人是“第一号的傻子”。我们“基本的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200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具体地解决了如何实行积极防御的问题。这主要是:在战略的防御战中实行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中实行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中实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样,把防御和进攻结合起来,把战略上的劣势变为战役和战斗上的优势。这种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是我军坚持长期战争、最后战胜敌人的惟一正确的方针。
第三,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把古今中外都当做战术问题的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的高度来加以考察和运用,指出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地位来加以考察。这种战略作用表现在哪里呢?根据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分析,主要表现在:
首先,中国革命的游击战争对主力部队的持久作战主要地不是实施战役配合,而是进行战略配合。因为在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情况下,游击队往往不是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独立一地,单独作战。没有这种游击战争牵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主力兵团就可能迅速地遭到失败,无法坚持持久战争。这就是一种战略的配合。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是大规模进行的,有一整套战略和战术。在这种战争中的游击部队,不是单纯地打仗,还要担负建立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政权等任务,因而就产生了对各个游击队和游击区的统一的战略指挥,实行积极防御,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从而形成一整套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和战术。
再次,游击队还要向正规军、游击战还要向正规战发展,担负着最后打败敌人的任务。由于战争的长期性、持久性,游击战争必然是发展的,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要逐步实现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变,从而担当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的任务,最后打败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也是人民军队战役战斗的作战思想和传统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必须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和朱德一起采用了这一方法,指挥第一方面军以4万人左右的兵力,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三次“围剿”。之后,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等文章中,对我军作战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这一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和具体实施的方案。
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证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成绩,依赖于1949年,毛泽东在看解放南京的报道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制定了打败蒋介石进攻的军事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人民解放军就是使用这一方法,粉碎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
第五,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战略进攻是为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略防御之敌实施的全面性的进攻,或为达到战略目的而在一定方向和地区实施的进攻。它是消灭敌人和夺取或收复领土的主要手段。毛泽东对战略进攻有着丰富的实践,在理论上也作了大量阐述。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进攻原则,是在敌人防御时应用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后来,他又说:战略进攻“是敌取守势我取攻势时的战略形势和战略方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8页。) 我军的战略进攻是从战略防御发展而来的。全国解放战争第二年,毛泽东适时提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0页。) ,目的是解放全中国。战略进攻是战争中最富决战性质的行动,它的成败对战争的结局影响极大,因此必须精心组织,周密计划,认真指挥,正确解决战略进攻的作战方针、主要进攻方向、转入进攻时机、力量运用等重大问题。
1947年12月,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我军作战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战法、作战形式、战斗作风和战斗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在十大军事原则的指导下,我军积极、慎重、周密地转入了战略决战。1948年下半年和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奠定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三大战役的主要手段是进攻,主要方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总之,毛泽东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思想指导并保证了中国民主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2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然性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广义上,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如我国古代的“合纵”、“连横”,在现代汉语中的表述就是统一战线的意思。这里讲的统一战线,专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联合阵线。这个统一战线是为了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和同盟的问题,其本质是团结多数,孤立敌人。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共同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而奋斗的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页。)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视统一战线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敌人,建立统一战线,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时候起,就已经确立和遵循的策略原则。他们指出: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争取广泛的同盟军。共产党人为了“政治上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列宁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