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隋唐时期的道教,和佛教一样,也是融合了南北不同的学术流派, 

建立了为统一王朝服务的新道教。司马承祯 (公元647年—735年)是南朝 

陶弘景的三传弟子,但是他更多地吸取了北朝寇谦之的道教精神,并吸取了 

佛教的某些宗教戒律以壮大自己。提出了主静去欲的道教学说。 

     司马承祯在道教中不重视炼丹、服食、法术变化的神仙方术,而偏重于 

道教理论的研究。司马承祯以老、庄学说及道教其他经典为基础,吸收儒家 

正心诚意及佛教上观禅定学说,系统地阐发了道教关于精神修养的宗教理 

论,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他认为“心为道之器宇”。故修道之要在于 


… Page 85…

修心,修心之要在于守静去欲;只有排除对外物的一切欲念,做到心不“逐 

外”,才能保持内心的极端安静。他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 

生慧,动则成昏。”这是说,“静”是产生智慧的根源,“动”是产生昏乱 

的根源。他教人去动、守静。具体办法是:“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 

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坐忘论·收心》)。 

他为了引导人们走向另外一个精神世界,首先要引导人们先准备一种宗教神 

秘精神状态。所以要求学道的人“收心离境”,心里“不著一物”,一点思 

想意识活动也不许发生,才可以“合道”。 

     司马承祯主张“收心离境”,“静则生慧”,但又不是与动完全对立, 

完全脱离的。他说:“若执心住定,还是有所,非谓无所。”这是说,如果 

修道的人,把离境(不想任何对象)看作唯一任务,不去想它,“执心住定”, 

不想别的对象,只坚持 (执)以“定”作为对象去思虑,这还是有对象(有 

所),而不是摒除对象。只要有对象(有所),就达不到主静的目的。这样 

就会“令人心劳气发”,“又反成疾”。他认为应当做到“心不著物,又得 

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 

可知”。(《坐忘论·收心》)他教人既要做到经常不起任何思虑,又不是 

全不思虑。为了达到这种宗教修养状态,要防止三种偏向:第一种偏向是“盲 

定”,免强用极不自然的办法硬使心不起思虑,永断知觉;第二种偏向是断 

绝善恶的念头,不萌善念,也不萌恶念,让心任意浮游,任凭思想活动自己 

趣于定的状态;第三种偏向是不知守静,什么事都干,而又自以为“无染”。 

     司马承祯主张,为了达到应物而不为物所累,必须“坐忘”、“收心”。 

后来宋代理学家程颢所提出的“定性”的理论,和司马承祯的“坐忘”、“收 

心”特别接近。程颢教人“定性”也是使人的心理状态保持平静的状态,既 

不是全不应物,也不是应物而不返。司马承祯的“坐忘”,也成为后来周敦 

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欲故静”的“主静”学说的先趋。司马承祯还主张: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 

终日接他事,故日亦逐外瞻。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邪?”(《天 

隐子·存想》)司马承祯是把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引向对自己的认识,即对 

自我的精神认识。他把这种神秘的认识,叫做“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 

性存存,众妙之门”。 



                         4。中国隋唐儒家的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佛、道、儒三教哲学趋于“会通”,并存,并为争夺统 

治地位而展开斗争,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儒家哲学虽已不占绝对支配地 

位,但其正统地位并未消失。唐代哲学家韩愈为振兴儒家的正统地位,极力 

反佛,但却吸取佛教的法统思想,建立儒家的“道统”思想,同李翱的“复 

性说”一起成为宋明理学的思想先驱。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柳宗元、刘禹锡撷 


… Page 86…

取佛教的心性修炼学说,提出“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 

说,用物体形用的唯物主义体用改造佛学的空体幻用的神秘主义体用观。 

      (1)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 

     ①韩愈的道统说和人性三品说。韩愈 (公元768年—824年)主张“圣 

人玄教”,认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政治制度都是圣人创造的。韩愈把仁义道 

德称为“圣人之道”,这个“道”世代相传,从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孔子到孟子,构成了一个所谓一脉相承的“道统”。韩愈以继承道统 

使之绵延万世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认为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经 

世思想是对立的,所以竭力排击佛、道、指斥它们破坏封建君臣、父子、夫 

妇的伦常关系,是国无宁日的祸根。 

     韩愈的道统说的核心是儒家的“仁义”二字。由于当时儒、佛、道三家 

都各有自己的“道”和“德”,因此韩愈认为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真正的道 

德。韩愈对“仁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 

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 

为虚位。” (《原道》)这就是说,道与德是一个各家都可以用的空虚的范 

畴,必须看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才能判定它所宣扬的道和德是否正确。韩 

愈把“仁义”和“道德”联在一起,认为只有儒家仁义才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以此来排斥佛老,论证儒学的正统地位。他认为《老子》所说的“道德”, 

是离开仁义而言的,谈不上是道德,乃“小人”之道。他认为佛教主张出家, 

不要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但求清静寂灭”,超然出世,是违反封建纲 

常的歪道。 

     至于仁义之道怎样实施,韩愈说:“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 

刑、政。”(《送浮屠文畅师序》)道通过礼、乐、刑、政来实施。礼、乐、 

刑、政都是传仁义之道的“圣人”发明的。他们发明这些东西有很深的用意。 

首先,“为之礼以次其先后”,规定尊卑、贵贱的阶级秩序,教卑者贱者承 

认“尊尊”、“贵贵”是上天安排的秩序。其次,“为之乐以宣其抑郁”, 

教人民唱着歌儿过日子,散散心中受剥削压迫的闷气。第三,“为之政以率 

其怠倦”,光唱歌是不行的,要好好种田、交租、交税、当差、服役,不能 

打瞌睡。最后,“为之刑以锄其强梗”!卑者、贱者不受“教化”,不服政 

令么?那就用严刑!韩愈还对“礼乐政刑”,作了进一步解释:“君者,出 

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 

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 

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 

则诛!” (《原道》) 

     韩愈又是个天命论者,认为“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人生由命非 

由他”。但又很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圣人可以 

代天行道。而韩愈的天命论,体现在人性问题上,就是他的先天的人性三品 

说。他认为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等说法,都只 


… Page 87…

是说到了中品的人性,而遗漏了上下二品,因为只有中品的人性,才可导而 

上下,而上品和下品的人性则是不能更改的。因此,他认为把人性分为三品, 

才是对人性最全面的概况。他说,“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上品的性,始 

终是善。“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中品的性。经过教化可上可下。“下 

焉者,恶焉而已矣”,下品的性,始终是恶。上品和下品的性是不可改变的。 

对于性与情之间的关系,韩愈认为“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由于接触 

到外界,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 

情包括喜、怒、衰、惧、爱、恶、欲“七情”;性是情的基础,情是性的表 

现。只能因情以见性,不能灭情以见性。人性上、中、下三品之分,人的情 

也有三品,上品的情,一发动就合乎“中”,中品的情,有过或不及,但大 

体上合乎“中”;下品的“情”则完全不合乎“中”。情的上、中、下三品 

与性的上、中、下三品相对应。 

     ②李翱的复性说。李翱 (公元772年~841年),唐代哲学家。李翱与 

韩愈有同样的反佛立场,但李翱认为,对抗佛教的成佛理论,必须有一套成 

圣的理论。他把儒家经典 《中庸》的性命学说与佛教的心性思想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成为圣人的理论,即他的复性说。 

     李翱的复性说,发展了韩愈的人性三品说,主张性善情恶论。他认为人 

性本是善的,而情则是恶的。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 

惑其性者,情也。” (《复性书》)这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 

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所以迷惑不清,是因为人的情欲作恶的。但同时, 

他又认为性情是不可分的。他说,“性与情不相无也”,“情由性而生”, 

即认为性和情并非各自独立自存的,情是性所派生的,性是情的基础。他又 

说:“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就是说,性与情是互 

相依存、互相作用而存在的。他以水火比作性,沙烟比作情,认为人性好比 

河之水和烟之火,水火的本质是清明的。它们之显得浑与郁是沙和烟作用的 

结果。沙不浑,水流便清;烟不郁,火光就明。同样,“情不作”,性就能 

圆满地表现它自己。因此,李翱认为要恢复人们本来的善性,必须做到忘情。 

     关于怎样才能复性问题,李翱首先探究了人性的根源。李翱认为:“性 

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 

其本者也”。这是说,性是天生的。李翱又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人性本来是寂静的,圣人虽然有情,而“未尝有情”,因为圣人的情,“广 

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一般人 

之所以不能成为圣心,就是因为受“七情”所干扰,为“嗜欲爱憎”所支配。 

固此,李翱主张,一般人要成为圣人,就要复性,要复性,就要“视听言行, 

循礼而动”;“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心寂不动,邪思自息”,做到“忘 

嗜欲而归性命之道”。李翱这种忘情复性的修养方法,就是要彻底排除外物 

的干扰,使人进入“寂然不动”的静止状态。这样人心便“广大清明,昭乎 

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种人就可超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