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一卷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 作者:刘红林-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赖和的小说都是两万字以内的短篇,基本上是平易的白话文,而且后期的作品比早期的更通顺,更口语化。他的作品不卖弄花哨,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多是日常生活用语,文字浅显,多用常见字。他不用长句,只用短句,用逗号(当时为“、”)“把主句和各种副句或副词片语间隔,使句子的意义明朗化,不易使人误解。所以念起来相当顺口,并无噜嗦的感觉”。(梁景峰:《赖和是谁?》,台湾《夏潮》1卷6期,1976年9月1日出版,转引自《赖和作品选集》第31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4月版。) 
  赖和小说在语言文字方面最大的特色,是在白话行文中穿插台湾土语(或曰闽南方言),主要表现在叙述、议论以白话为主,杂有方言词汇,而人物对话则多用方言。这样就使得对话生动具体,真实可感,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状况,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让熟悉这种语言的台湾民众读来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不过,赖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也不是都用方言,像《赴会》,主人公“我”在火车上先后听到的两段对话,就截然不同。 
  第一段是一个绅士模样的日本人与另一个绅士模样的台湾人的问答: 
  “到底这个会的本体怎样?” 
  “我也不大明白,是在要求做人的正当权利。” 
  “台湾人?” 
  “没有只限定在台湾人的条文,所以若感觉到做人的权利有被剥夺的人,不论谁,一定是可以参加的……” 
  “那么,台湾人应该有多数的参加者,我想知识阶级必定全部加入。”那日本人又问。 
  “却也不见得是这样,有些人还以为是无事取闹,在厌恶他们,回避他们。”这是台湾人的回答。 
  “我可不信!”那日本人似有些失望。 
  “这是别有它的原因,那些人是绝对依赖官厅,以为到不可知的将来,官厅一定会把台湾人的地位改到完善美好,不用去请愿要求,阻挠着改善的进行,而且这些人若想要参加,恐怕失去现在所得的利益名誉,若不参加,明白地表示自己不是和一般民众站在同一立点上了嘛,可以讲是背叛民众,这样使那些人为难,也莫怪他们咒诅。” 
  “中小市民和农民两大民众怎样?” 
  “这方面似有些得到欢迎,因为这些民众,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平苦痛,蕴蓄得很久了,被他们披露一点,自然是会信仰他们、倾向他们,以为他们会争来幸福赐给一般大众。不过,大众的知识是很低,不晓得政治是什么。他们所希望的只是生活较自由点,对这点不须施予,官厅可以不用多大的价值,便能得到很大的效果。这只要把对日常生活上的干涉取缔放宽一点,大众便满足了。” 
  “这样,他们一定热烈地干下去,有这大众为他们做背景。” 
  “却也不见得,那些中心分子大多是日本留学生,有产的知识阶级,不过是被时代的潮流所激荡起来的,不见得有十分觉悟,自然不能积极地斗争,只见三不五时开个讲演会而已。” 
  另一段是几个农民的交谈: 
  “横逆都无块去讲,驶伊娘!” 
  “你的有几甲?” 
  “一甲四分外,开垦三年外,到今年稻仔才播得起。” 
  “你去问了怎样?那所在的人另有什么方法无?” 
  “所讲农组的人出来在奔走怎样?” 
  “犹还是无法度,已经拂下给他们了,那样容易就要取消!” 
  “不是讲还打下底作?” 
  “那驶娘恶爬爬,不时来赶来迫,也不是害?” 
  “不能向他们请求些开垦的费用?” 
  “讲多容易!他们还要催讨前几年的小作料。” 
  “有的不是闹到法院去,后来安怎?” 
  “法院是有路用?!法是伊创的。” 
  “咱是应该做猪做狗,连一些可吃的,要不是被剥夺精光,打算伊是不情愿的。” 
  “开山的痛都还未止,开荒的又在哀荷。” 
  “真正着无法度?!” 
  “有问那讲文化的看?” 
  讲话者的身份不一样,所操语言就有区别。前段中的台湾人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可以讲多种语言,他的话只带个别台语,如“官厅”、“立点”、“咒诅”、“三不五时”,其立场、倾向、学识,都从语言中透露出来。后段中则是下层社会的百姓,素来只讲台语,作者便实录他们的口语方言,把他们的身份、阶层、性情通过对话表露得恰如其分,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赖和还喜欢在小说中使用一些台湾俚语、俗语、谚语,以强化大众化的乡土文学性格。举《斗闹热》中的例子如下: 
  囝仔事惹起大人代——因小孩子的纠纷引起大人们的不和。“代”,或为“代志”,闽南语,事情之意。 
  俭肠捏肚也要压倒四福户——指再怎样节衣缩食,克勤克俭,也要赢过那些富贵人家 
  头老醉舍——头老,地方上的贤老、头面人物;醉舍,有钱的乡绅、地主 
  树要树皮,人要面皮——比喻人要面子 
  狗屎埔变成状元地——毫无用处的土地忽然变成了黄金地皮 
  死鸭子的嘴巴——指嘴硬不认输,强词夺理 
  在赖和的多数作品中,方言口语使用得当,的确生色不少,但过多或完全使用方言的篇目,诘屈聱牙、晦涩难读是难免的了。 
  赖和还相当重视拟声词的运用,如《斗闹热》中用“快快快快”模拟响亮急促的铜锣声,把迎神赛会的热闹劲儿烘托出来;《惹事》中用“啯啯啯”模拟鸡叫,写活了“鸡仗人势”的神气和霸道;《棋盘边》用“戛戛”的拖鞋声、“恰恰”的烧水声、“哈呛”的喷嚏声、“哈哈哈”的笑声、“啪啪啪”的下棋声,等等,道尽了在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的时候,一帮知识分子懒洋洋地趿着木屐拖鞋、打着因抽大烟而导致的喷嚏、百无聊赖地玩着麻将、甩着棋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众生相。    
第四章 进军号和里程碑——赖和散文  
  在赖和那个时代,台湾新文学还在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阶段,文体分类并不十分严谨,尤其是在小说、散文方面。赖和常常是拿起笔来写出心中要说的话,并不特别在意是散文还是小说。这就给后人的区分和选择带来了困难。笔者看到过几种版本,意见相左,各自根据自己的判别标准,将赖和的同一篇作品放进不同的文体栏目。例如,《一个同志的批信》、《赴会》、《不幸之卖油炸桧的》、《阿四》,在《赖和全集》里,是放在小说卷中的,而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的《赖和作品选集》里,则是划在“随笔散文”栏目中。 
  《阿四》写主人公从医学校毕业,到医院就职受到种族歧视,回家开业又被苛法缠身,最终成为“一个热心的社会运动者”,参加议会请愿活动,还被刑拘。这些情节与作者本人的经历相符,基本不含虚构成分,而且只是个人经历、事件的复述,没有故事,没有生活化的细节描绘,没有形象化的人物塑造,所以视为散文也未尝不可。但它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观点,不仅主人公阿四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叙述者知道,连阿四们的对立面——“支配阶级”的心态也都一清二楚,而散文的叙述领域中基本排斥全知观点。 
  再有《一个同志的批信》,写狱中人向旧日的同志“我”求援,而“我”却置他于不顾。像“我”收到狱中来信,对昔日同志批评自己落伍而如今有求于自己,既愤愤不平又幸灾乐祸,想不出手又怕日后不好相见,但拿钱出来又着实舍不得,放在口袋里捂捂最后到酒馆里消遣,给了女招待。另外,全文采用对话体,却只有单边对话,语言极尽刻薄之能事,与其对话的是一个隐藏性的角色,他的话并没写出来,然而一直保留在场景中。因此讲话的一方并非是独白而已,在行文中可以感受另一方的话总是被打断,在段落的转折之间,构成了情节。全文有对话,有情节,已充分构成了小说的条件。这样的表现形式,在当时极具前卫性。 
  因此,如此划分基本上还是正确的,但《赖和全集》散文栏中的篇目,能否都视为散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有待商榷。 
第一节 扫除暗夜的激越呼声——议论文梳理  
  《赖和全集·新诗散文卷》中,共有二十三篇散文,议论文性质的占相当大的篇幅,计有《开头我们要明了地声明着》、《未命名(吾们)》、《未命名(OO先生)》、《未命名(当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未命名(在所谓文明的社会里)》、《未命名(重阳)》、《未命名(中国的艺术)》、《忘不了的过年》、《圣洁的灵魂》、《希望我们的喇叭手吹奏激励民众的进行曲》十篇,另外,第一篇《未命名(我这次回来)》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记录一次会议上各人的发言,也基本上是议论形式;第二篇《未命名(五月)》是未完成稿,前后都缺,保留部分与第一篇有很多雷同。 
  《开头我们要明了地声明着》与《赖和全集》杂文栏中的《读台日纸的〈新旧文学之比较〉》和《谨复某老先生》性质相仿,都是赖和就新文学的创建及其宗旨阐述自己的见解。只是后两篇为论争,批判色彩浓一些;而前一篇是正面的阐释,更富于激情。 
  《未命名(吾们)》很短,不足五百字,也是阐明新文化建设的宗旨——“申展个性,发见生命的价值,享受生活的趣味和快乐,因袭的环境,破弃盲目的生存”,但重点落在建设台湾文化上,“把我同人们见闻范围里的现代思想、艺术、科学,绍介给大家相与研究讨论,盼望它能助我文化一寸寸的进展”,使之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赖和痛感台湾的山川泉石虫鱼,多有世界位置,但人物文化无法与之相媲美,“在前已不能比及祖国的中华,到现时代自不得比并上邦的日本”。从表面上看,这里的“台湾文化”是有“独立”的意味,但是,这“独立”是相对于日本而非中国。此时的台湾,已被强行与中国割裂,两者之间,不存在独立与否的问题。所以,赖和文章中举凡强调台湾文化、文学的地方,针对的都是日本,是要从日本的铁蹄下解放自己。在这里,他称中华为“祖国”,而称日本为“上邦”,界线是非常清楚的。 
  《未命名(OO先生)》是一封书信,确切地说是一封回信,从信的内容看,对方是“彰化的新淑女”中的一位。赖和在信中回答她对自己的指责,指出她的错误,并发表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 
  《未命名(当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是对旧势力的反击。从文中看,地方上发生了私奔诱拐的事情,给某些人以口实,藉此攻击提倡妇女解放、恋爱自由的新文化。赖和认为私奔诱拐与自由恋爱不能混为一谈,真正懂得恋爱的人,应该公开说出自己的追求,还给原来配偶以“各人的自由,偿给他们的损害”,而女子(有的还是女学生)受物质的诱惑与人私奔,那是堕落。赖和指出,将发生的意外嫁祸给新文化运动是十分寻常的事,“当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观念尚在多数人的脑中,旧的思想尚在拥有权势的时候,不论有什么事件发生,总把这个罪责卸在方的萌芽的新思潮之上,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