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而壮其勇节,常自从之,故复少方面之勋。'一'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注'一'东观记曰:“吴汉击蜀未破,上书请复自助,上不遣。”
十三年,定封胶东侯,食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胡)*、观阳,凡六县。
'一'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觽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二'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三'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既还私第,阖门养威重。朱佑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四'三十一年卒,谥曰刚侯。
注'一'六县皆属胶东国。壮武故城在今莱州即墨县西,下密在今青州北海县东北。即墨在今莱州胶水县东南,梃*(胡)*故城在今莱州昌阳县西北,观阳在昌阳县东。梃一音廷。
注'二'广雅曰:“剽,削也。”谓削除甲兵。东观记曰:“复阖门养威重,授易经,起大义。”
注'三'东观记曰:“上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故皆以列侯就第也。”
注'四'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
子忠嗣。忠卒,子敏嗣。建初元年,坐诬告母杀人,国除。肃宗更封复小子邯为胶东侯,邯弟宗为即墨侯,各一县。邯卒,子育嗣。育卒,子长嗣。
宗字武孺,少有操行,多智略。初拜郎中,稍迁,建初中为朔方太守。旧内郡徙人在边者,率多贫弱,为居人所仆役,不得为吏。宗擢用其任职者,与边吏参选,转相监司,以敗⑵浼椋蛞怨Υ尾钩だ簦矢髟妇∷馈P倥分桓胰肴#б唬д魑にN尽W诩嫱ㄈ迨酰垦嗉J褂肷俑『璧嚷垡橛谇啊U潞投曜洌㈨а伞!
注'一'东观记曰:“匈奴常犯塞,得生口,问:‘太守为谁?’曰:‘贾武孺。’曰:‘宁贾将军子邪?’曰:‘是。’皆放遣还,是后更不入塞。”
子参嗣。参卒,子建嗣。元初元年,尚和帝女临颍长公主。主兼食颍阴、许,合三县,数万户。时邓太后临朝,光宠最盛,以建为侍中,顺帝时为光禄勋。
论曰:中兴将帅立功名者觽矣,唯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一'两将之功,实为大焉。若冯、贾之不伐,岑公之义信,'二'乃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全其庆也。昔高祖忌柏人之名,违之以全福;征南恶彭亡之地,留之以生灾。'三'岂几虑自有明惑,将期数使之然乎?
注'一'方城,山名,一名黄城山,在今唐州方城县东北也。
注'二'信谓朱鲔知其诚而降。义谓荆人奉牛酒,让不受。
注'三'柏人,县名也。高祖尝欲宿于柏人。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后竟有贯高之事。
赞曰:阳夏师克,实在和德。胶东盐吏。征南宛贼。奇锋震敌,远图谋国。
校勘记
六三九页四行汝州郏城县亦有父城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汝州郏城县之父城,乃前志沛郡之城公,非父城也。注误。
六三九页一二行段建按:原本“段”皆斗“□”,径改正,后不悉出。
六四0页九行竟字子期山阳人也后死于赤眉之难见前书按:沉家本谓按前书无曹竟事,圣公传亦无左丞相,“前书”二字必有误。
六四0页一三行徇行郡县按:汲本、殿本“徇”作“循”。
六四一页三行至饶阳无蒌亭按:聚珍版东观记“无”作“芜”。
六四一页一五行杜预注春秋曰应国在襄城成父县西南按:校补谓案今杜注作“在襄阳城父县西南”,见左僖二十四年传下。考晋志,襄城无成父县,襄阳亦无城父县,当作“襄城父城县西南”。
六四二页二行又降匈奴于林闟顿王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说文无“闟”字,当是“蹋”字之斗,三国魏志作“蹋顿”。
六四二页九行山阳公载记*(曰)*据集解引惠栋说删。
六四三页一0行大破斩勃按:李慈铭谓“大破”下脱一“之”字。
六四三页一三行异遣校尉护军*(将军)*将兵据刊误删。
六四四页一一行其*(义)**'利'*断金据汲本、殿本改。
六四四页一二行天井关在太行山*(下)**'上'*校补谓当依章帝纪注作“山上”,今据改。
六四五页四行谓张卬为淮阳王按:“卬”原斗“潱А保陡恼!
六四五页七行引击阳翟贼刊误谓“引”下少一“军”字。按:张森楷校勘记谓下文“引而西”,贾复传“引东击更始淮阳太守”,并无“军”字,刘说泥。
六四六页二行华阴阳沉“阳”原作“杨”,径据汲本、殿本改。按:聚珍版东观记亦作“阳”。
六四六页一三行余觽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玺书劳异曰集解引王补说,谓“降”下宜有“帝”字。按:下云“时赤眉虽降”,是“降”字当属上为句,王说非。
又按:通鉴删“余觽尚十余万东走宜阳”十字,下接“帝降玺书曰”云云,是亦误以“降”字属下读,并补一“帝”字矣。说详黄山校补。
六四七页七行骆*(盖)*延据盩厔按:集解引惠栋说,谓通鉴无“盖”字。张森楷校勘记谓盖延是汉臣,未尝据盩厔,据盩厔者骆延也。今据删。又按:“盩”原作“□”,径依汲本改正。
六四七页八行任良据鄠按:“鄠”原斗“鄂”,径改正。
六四七页八行汝章据槐里按:“里”原斗“回”,径改正。
六四八页三行故秦*(芒)**'芷'*阳县据王先谦说改。
六四八页六行公孙述遣将程焉将数万人就吕鲔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公孙述传及华阳国志,“焉”当作“乌”。
六四八页一一行上书思慕阙廷按:李慈铭谓“上书”下当脱一“言”字。
六五0页六行忸*(□)**'忕'*小利据集解本改。按:注作“忕”,从大,不误。
六五0页一0行汉*(中)**'忠'*刊误谓案王常传,“中”当作“忠”。今据改。
注“中”亦径改为“忠”。
六五一页一三行青山在北地参*(峦)**'□'*界据刊误改,下同。
六五一页一三行其豪帅号肥头小卿按:汲本、殿本“小”作“少”。
六五二页三行长子彰嗣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水经注“彰”作“璋”。
六五二页三行复封彰弟欣为析乡侯按:“析”原斗“祈”,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六五三页八行与贰师严尤共城守按:汲本、殿本脱“与”字。
六五三页八行又非贰师按:“贰”原斗“二”,径改正。
六五三页一二行更始遣立威王张卬按:沉家本谓按圣公传卬封淮阳王,而此曰“立威”者,殆先封立威王,更封淮阳欤?
六五四页二行东观记*(曰)*“曰”字当衍,今删。
六五四页一0行中*'军'*将*(军)*最尊据刊误改。
六五四页一三行于是拜彭为刺奸大将军集解引沉钦韩说,谓案文当为“大将军刺奸”,时光武为大将军,彭为其刺奸耳。今按:沉说是。亦如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而署贾复为破虏将军督盗贼掾也。
六五六页八行建武二年使彭击荆州按:校补引钱大昭说,谓光武纪遣彭击荆州髃贼在建武元年十月。
六五六页九行略*(十)*有*'十'*二县校补谓“十有”二字当乙转。今据改。
六五六页一0行遂*(返)**'反'*击破汉军据校补改。
六五六页一二行汉*(中)**'忠'*将军王常刊误谓“中”当作“忠”。今据改。
六五七页五行至*(城)**'成'*安据校补改。
六五七页七行*(若)**'鄀'*据郡国志改,各本皆未正。
六五八页三行在南阳新*(都)**'野'*县据集解引惠栋说改。
六五八页九行沿江泝沔止黎丘按:校补引钱大昭说,谓“止”当作“上”。
六五九页二行所得郡国按:汲本“得”作“分”。
六五九页五行留威虏将军冯骏军江州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疑骏此时未能越巴峡军江州,“江州”或“江关”之误,即捍关也。王先谦谓下文方言田戎亡保江州,此“江州”是误文。
六五九页七行偏将军屈充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宏纪“屈充”作“房充”。
六五九页八行武陵太守王堂按:“堂”原斗“常”,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六五九页八行苍梧太守杜穆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宏纪“杜穆”作“杜稷”。
六五九页一二行津乡县名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续志南郡江陵县有津乡。津乡,乡名,非县名也。
六六0页一一行横江水起浮桥□楼按:校补引钱大昭说,谓“□楼”通鉴作“关楼”。胡注,犹今城上敌楼也。
六六0页一四行在今夔州*(鱼)*'人'复县南按:“鱼”当作“人”,详公孙述传校勘记。
六六一页一行*(尔雅)**'方言'*曰璙谓之桡集解引沉钦韩说,谓注“尔雅”误,文见方言。今据改。
六六一页七行时天风狂急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天”当为“大”字之斗。今按:
通鉴作“时东风狂急”。
六六一页七行*(彭)*奇船逆流而上集解引陈景云说,谓时奇应募,以偏师独进,彭见敌势已摧,乃悉军并进耳。彭不与奇同行,此文不合有“彭”字。今据删。
按:通鉴“彭”作“鲁”。又惠栋云,蜀鉴无“彭”字。
六六一页一五行选官属守州中长*(史)**'吏'*据刊误改。
六六三页九行东观记*(曰)*□作起“曰”字当衍,今删。
六六三页一0行迁魏郡太守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艺文类聚引东观记,北堂书钞引华峤书,俱作“东郡”。
六六三页一三行于戏休兹按:王先谦谓类聚十九、御览四百六十五引“休”作“在”。
六六四页一一行图桓文*'之'*事而不能至者据汲、殿本补。
六六四页一四行必能相施按:汲本“必”作“不”。
六六五页一行于是署复破虏将军督盗贼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故署复为督盗贼,亦如太守府有门下督盗贼。通鉴直云“以复为破虏将军”,误矣。又按:李慈铭谓此为光武破虏将军之督盗贼掾也,“贼”字下疑脱一“掾”字。
六六五页二行调补鄗尉按:集解引王补说,谓“调”上疑夺“请”字。
六六五页六行分列中夏按:汲本、殿本“列”作“裂”。
六六七页一行食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胡)*观阳凡六县据集解引惠栋说删,注同。
六六七页五行三十一年卒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宏纪云“三十年”。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 第八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一'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闲,所至皆交结豪杰。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二'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甚悦之,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