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雪定陵-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他放下行李,来到吴晗家,想找恩师倾诉离愁别苦时,只见屋舍依旧,却已换了房主,吴晗、袁震均已谢世归天。赵其昌不禁泪如雨下。他怎么也想不到,刚刚六十岁的吴晗竟匆匆离去。他清楚地记得,吴晗不止一次地对他说过:“等定陵发掘工作完成了,咱俩合作,写一本定陵研究的书,解决几个历史疑案。比如说万历抽鸦片的问题,关于传说他是瘸子的问题,以及明代的葬制、器物、帝后服制等问题……”想不到这一切都成为一个破碎的梦。作为《明史》专家的吴晗,力主发掘明陵,但是一直没能、而且再也不能以定陵的发掘资料,写一篇研究文章了。他的惨死已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至少是中国史学界的悲哀,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赵其昌来到夏鼐的家,想向这位老师畅述自己今后的打算。可夏鼐大师住进牛棚不久就下放了。他又想起了郑振铎,这位当年曾经反对、但一经总理批示,遂立即担负起发掘指挥工作的文化巨匠,在筹备神武门定陵出土文物展览时,他们见过最后一面。展览会后不久,他出访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途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成为定陵发掘主持者中第一个作古之人。赵其昌心中不胜酸楚,他带着极大的哀痛,步履沉重地摸到西直门内老虎庙9号。这是白万玉老人的家。自从老人离开定陵回北京后,就再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不知如今是什么情况。赵其昌想立刻见到这位对待年轻人像慈父一般的长者。
  然而,当他来到老人的房前时,却见一把大锁将门牢牢地锁住,铁锁已生出锈斑,说明很久未开启过,他心中一震,呆呆地望着面前的一切。他已经明白,这又是一幕悲剧的预告。果然,邻居告诉他:“白万玉的老伴去世后,搬到广渠门他妹妹家去了……”
  赵其昌到广渠门一带四处询间,没有找到老人的下落。他不甘心,向熟人打听,不久又去寻找。当他敲开房门时,只见一个镶着黑边的镜框挂在墙上。镜框中白老神采奕奕,正向他微笑。老人的妹妹说:“我哥哥自从老伴去世后,就有些神志不清,说话总是颠三倒四,几天前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了。”
  赵其昌不知自己是怎样走出门来的。从前每次去看望老人,老人总是把自己送出门外,他走出好远回头望时,还见老人在望着自己微笑。这次心里就像有一块铅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没能最后见到老人一面,他追悔莫及。他恨自己没有及时找到老人,更没有预料到老人会这样匆匆离开这个世界……
  赵其昌含着眼泪,回忆起自己与白老将近三年朝夕相处的日子。在定陵发掘中,不论严寒酷暑,老人总是兢兢业业地坚持在探沟旁边,使发掘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他付出了全部的光热,但却清贫得没有一床多余的棉被。临来定陵前,他向考古所申请领取一条棉被,当时考古所的同志们还感慨地对他说:“你看白老多么可怜,每次外出田野工作,都要申请被子。”
  赵其昌不止一次去过老人家,每次见到的都是绳床陋室,四壁空空。这样一位曾经跋涉大漠,闯荡戈壁,历尽艰苦,穿行在灿烂的历史文化长廊中,为中华考古事业奉献一生的人,最后竟没有遗物留下,甚至没有留下一篇文章。他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又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华夏神州不就因为有着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子孙,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才得以繁衍兴盛吗?他们创造了历史,书写着历史,他们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赵其昌怀着沉重的心情,再度走进这座皇家陵园,眼望明楼翠柏,黄瓦红墙,不由悲从中来,禁不住潸然泪下。十五年前,他是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考古专业的大学生,来到这里追寻青春之梦的。这座陵园,是他事业的起点,爱情的萌芽地,是他走进社会认识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在这里,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心与友谊,得到了爱情的欢乐与幸福,懂得了一个人投身于社会之中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饱尝过人生的艰辛,失恋的痛苦,命运的折磨。他为它而歌、而哭,洒下悲喜交融的泪水。
  故地重返,一切都不再是往昔的面貌。零乱的园林,遍地砖瓦石块,涂满黑字的白纸,在墙上、树上、朱漆的圆柱和洁白的石碑上飘摇抖动,翠绿的陵园变成一个白色的世界。陵园不再神秘,不再令人留恋,它已变成了一个恐怖的政治决斗场。
  赵其昌没有见到朱欣陶,这位老人被当作特务,押上了专设的审判台,“造反派”一顿拳脚棍棒,将他的肋骨打断、昏倒台上,幸亏精通医务的女儿冒死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定陵博物馆已不是当初的情况。当年的发掘队员刘精义走了,于树功走了,冼自强、曹国鉴、王杰、庞中威也都回考古所了。只有王启发、孙献宝等几个民工是赵其昌所熟悉的,故友相见,自是一番感慨。当他问起往日一同发掘定陵的民工时,才知道他们中一些人已经病故。尤其令赵其昌悲痛和怀念的是摄影师刘德安的上吊自杀。
  他无法忘怀刘德安与自己生活的那一段时光。这位平凡的摄影师,在定陵的地下玄宫里,面对黑暗凄冷,刺人肺腑的腐烂霉气,没有退缩过,畏惧过,对工作的极端热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地挺了过来。然而十年浩劫,发生在朗朗乾坤之中的非人折磨,却使他拥抱了死神。
  明楼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梦中陵园的辉煌壮丽,俱往矣!赵其昌从定陵空手而归。他没有拿到资料,也没有人愿意把资料交给他。他怀着无尽的怅惘和悲凉,回到北京,继续接受劳动改造。关于《定陵发掘报告》的成书与出版并获得两项大奖,则又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第十九章 在历史的档案里
  往事如同玫瑰色的彩云。定陵历史的档案里,记录着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百思不解的故事与轶闻:由于岁月的锈蚀,越发变得奥秘莫测、扑朔迷离、令人神往——
  毛泽东没有去定陵
  1958年春,十三陵水库工地繁忙异常。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先后来到这一历史性的并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工程参加劳动。
  几辆黑色牌轿车离开水库工地,在明媚的春光中向陵区驶去。在这之前,定陵工作人员已接到电话:“毛主席要参观定陵地下宫殿,请做好接待准备。”
  轿车穿过神道,先在长陵前停下。毛泽东、周恩来和几位高级首长走下轿车,向长陵大殿缓缓走去。
  高大雄伟的祾恩殿,在丽日的照耀下发出灿烂的金辉,飞檐上的螭兽在翠绿的松柏和渐已泛青的花草衬托中,越发显得神奇与鲜活。毛泽东深吸了一口春天的气息,顿时精神振奋起来。他踏着坚硬而凹凸不平的方砖通道,大步向前。
  “十三陵是个好地方,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泽东像是对身边的周恩来,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踏上石阶,走进祾恩殿。
  毛泽东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浏览一番,轻轻地点着下额。好像是在心中默数那些粗大的楠木柱的数目。然后抬起头,默默地仰望着殿顶。当他迈出大殿门槛时,转身对身后的工作人员说道:“好气派的大殿……一个死人建这么座大殿,有何益处?实在是劳民伤财。”
  “毕竟是封建阶级的生活观嘛!”周恩来接过毛泽东的话题。
  毛泽东不再言语,随陪同人员登上长陵宝顶。他微微喘了几口气,把衣扣解开,掏出一支烟含在口中,点上火,狠劲吸了一口,喷出烟雾。毛泽东习惯地左手卡腰,右手夹住香烟,站在宝顶,面对自西而东的河水,静静地望着。
  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东渡黄河,建立晋察冀边区,开辟了包括昌平平绥路以西地区在内的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而以昌平十三陵和后七村为落脚点,创建了平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平西通往冀东的交通要道,使平西、平北、冀东三处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形成了对日军侵略华北的基地北平、天津的战略包围。日军投降后,国共两党在这里以河为界,河北为解放区,河南为国统区。经过近一年的对峙和争夺,国民党被迫撤退,共产党走出十三陵,开始了对敌人的追剿。这段历史,此时的毛泽东一定不会忘记。
  “有人说明朝在军事上的失利,在于对北京的守御分兵太散。恩来,你看呢?”毛主席转身问总理。
  周恩来望着翻卷的河水和起伏的山峦,沉思片刻说:“十三陵、居庸关和北京城,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顾炎武的话被你拿来,确实恰如其分啊!”毛泽东说着望望周恩来的脸,两个巨人会心地笑笑,走下宝顶,迈出陵园大门。
  就在毛泽东上车的一刹那,好像遗失了什么,他抓住车门,回身深深地望了一眼苍松翠柏中的皇家陵园,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怅惘。这稍纵即逝的神情,被总理及时捕捉并作出了反应。
  “主席,还去定陵吗?”
  “他日再去吧。”毛泽东说着转身进入轿车,向十三陵水库驶去。
  毛泽东突然改变参观定陵地下宫殿的计划,使陪同人员大为不解。于是,在当时的中国高层领导人中,唯有毛泽东一个人从未踏进地下宫殿之门。
  陵园里来了“胡伯伯”
  1958年夏末,一辆轿车驶入定陵园内,车里走下一位下颁留有长须的老人。只见他上身穿一件略显肥大的粗布白褂,脚穿一双胶皮“抗战鞋”,瘦削的脸面露出睿智。随同的黄文欢外长向迎来的夏鼐、朱欣陶等人介绍:“这就是我们越南抗战的领袖胡志明主席。”
  胡志明微笑着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用流利的广东话客气地说道:“今天给你们添麻烦了。”
  工作人员请胡志明进木板房接待室,可他似乎没有在意,眼睛在草地瞟了一下说:“屋里闷,还是先在这儿坐一会吧。”径自坐在松树下的大石上面,众人也只好坐下来陪他说话。
  “这陵园真美,在越南见不到。”当他爬上高高的明楼时,胡志明望着面前的景物赞叹地说。
  夏鼐答道:“越南的陵园也有它独到的特点,中国也同样见不到。”赵其昌抢拍了一组镜头,胡志明摆摆手说:“请不要拍照吧。”说罢系着鞋带,微微笑起来。赵其昌赶忙收起了照像机。
  一刻钟后,胡志明起身跟工作人员参观了部分展品,然后走下地宫。
  接待室里,胡志明脸上仍然显露着喜悦与兴奋,他微微地摇摇头:“这么豪华的地下宫殿和器物,真是难以想象。这次可是没有白来啊!”
  朱欣陶拿出一张白纸铺展在胡志明面前:“胡主席,您是第一位来这里参观的外国领导人,请您在上面留句话作个纪念吧。”说着将毛笔递过来。
  胡志明拿着毛笔,望望身边的黄文欢说:“这次来中国,外界没有报道,题字的事还是下一次再说吧。”说着,在纸的右下侧写了“胡志明”三个字,放下了笔。
  后来,据《参考消息》披露,胡志明确是秘密来华,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会谈。会谈的内容新闻界未作公开报道,外人也无从知道。若干年后,有关人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