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学院教授会成员巴里。韦泽(Barry Weiser)拍摄的。教材上都说把被摄主体像这样的放在正中心会显得单调、呆板和乏味。但是任何规则也都有被突破的时候。在这幅作品里,巴里故意把孩子的眼睛放在画面正中,以此来突出孩子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图8。4这张照片上被挤在角落里的伍迪。艾伦那迷茫困惑的目光完全相反)。然而,巴里又把孩子的面颊放在帽子和西瓜的圆形弯曲处,从而避免了呆板的感觉。
被摄主体要永远放在中心附近吗?请看图8。4,由莫林。兰布雷(Maureen Iambray)为伍迪。艾伦(Woody Allen)拍的一张照片。兰布雷为什么让这位知名人士紧靠在侧边框?这种摆法告诉了你有关他的哪些情况呢?说明伍迪是个左右乾坤的铁腕人物?或是被无法架驭的世界挤到角落里去的一个可怜虫?
这说明你把被摄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有助于表现你对他的态度。那么,你究竟该把主体放在哪里呢?除非你有充分的理由让他靠边站(像伍迪。艾伦)或正在中心上(像吃西瓜的孩子),否则你最好按老规矩放在离开中心在偏左或偏右的地方(像建筑师利。科巴西尔一样)。
三、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关系突出重点
突出被摄体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它的尺寸看起来比周围的东西大些。在勒内。伯里拍的一幅骏马图中,图8。6反示,前景上的一匹骏马由于身型高大而显得突出。对比起来,别的马匹就无足轻重了。
同样的方法用在世界滑雪冠军卡尔。施兰兹(Karl Schranz)的照片里,图8。7所示,摄影家霍斯特。埃伯斯伯格(Horsr Ebersberg)用一个广角镜头把施兰兹的身影突出得比谁都大,甚至比阿尔卑斯山还高大!
初学者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在为亲友抢拍肖像的时候站得太远,以致使被摄主体湮没在其他景物之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站得近些,使被摄主体的影像在画幅处于支配的主导地位。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理由也可以不这样处理。
要抢拍一些〃非排演性〃的照片,如前边见过的那张罗马闹市街头的女士。这不同于你是日常抢拍的那种照片,倒和你精心策划的颇具魅力的亲友的照片有点类似。事面上背景繁杂,人流不断。然而你的注意力紧紧盯住这位主角本身,使她的身影充满了画面,明确无误地成为趣味中心。
我们把这张照片,图8。8反示,再次选登出来,是因为它和迄今为止你在本教材中所见到的所有照片都迥然不同。其他照片都十分简单,被摄主体的背景不像此处那么紧张忙碌而富于竞争性。诚然,这张照片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也在于它的背景。她衬在繁嚣的市井背景上傲然挺立,把那健美而富于挑战性的女性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假如这张照片是摄于摄影室内光秃秃的背景上的,就有会显现出这样的精神风貌。
所以,当你用取景器的时候,要走近一点或者使用较长的镜长,在身型尺寸上突出被摄主体。如果你确实想使被摄主体的影像小一些,那自然另当另论。
四、通过搭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
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冬景,是纽约的摄影家乔治。福斯(George Forss)拍摄的。什么地方能立即抓住你的视线呢?是那个孤零零的散步者。用树干框住了他小小的身影,尽管他在画面上所占面积很小,但却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
与此相似的手法是图8。10所示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照片。在这里,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瓦尔特。卡林(Walter Karling)运用了相同的技法把被摄主体置于画框之中加以突出。构成画框的是一个古老的加农炮的大轮子的〃V〃形幅条。这种富于创意的画框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拍摄前去用心观察。但是你要知道,这种画框式的构图只是一种〃噱头〃,是用来调换口味的,不可滥用。你当然不会要人们去多看画框而少看被摄体。
在下面的几幅照片里,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些运用画框的手法。它们的效果极好,会给你很多启发,能运用到你今后的摄影实践中去。
在图8。11这幅舞台排练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搭框的方法。前景上两个舞蹈演员虽然身型尺寸所占比例很大,以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但我们的注意力依然被吸引到正在认真执导的男女两位导演的身上。两位舞蹈演员的身躯和手臂在他们周围搭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极富戏剧性的画框。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因逆光照明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光线照到舞蹈演员透明的披纱上并照亮了香烟袅袅上升的烟雾。本照片为丹尼斯。斯托克(Dennis Stock)的作品。
图8。12所示这幅照片里,可爱的朱莉。克里斯蒂的面颊被两根铁柱框住这种方式是非同寻常的,但却是十分动人。本照片由戴维。赫恩(David Hurn)所摄。
对户外远处的大型特物体,像山峰、纪念碑和建筑物等。可用搭框的技法改善其构图效果。一个常用的搭框方法是把近处的树枝摄入画面。这幅照片拍的是约塞米蒂国家的半壁圆顶山,是由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精致的树枝赋于画面一种空间感和距离感。好像树枝在说〃我在这里,拍摄主体在那里,你从我们之间的相对尺寸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距离。〃这种技法常用于旅游摄影和建筑摄影。
图8。14所示照片中睡莲位于前景之上,赋予画面一种强烈的远近比例感。照片拍的是林肯纪念堂,作者是埃利奥特。欧威特(Elliot Erwitt)。
不要认为画框只能搭在被摄主体的两侧或顶部,经常可以把它搭在底部以便为主景提供坚实的基底。再看看弗里茨。亨利(Fritz Henle)拍的图8。15这张精彩风景照吧。前景上的木栅栏沿着基底搭起了一个画框。它清楚地显示出远近的比例关系,使观赏者便于估计距离。如果用一张纸遮住栅栏,效果将明显减弱。
搭画框的方法很多。道格。威尔逊(Doug Wirson)用对焦不实的金凤花把两个孩子包围在当中,构成了一个符合他们心境的幻想世界的画框,如图8。16。这里用的是四面搭框的方法,把注意力引到孩子们身上。
W。尤金。史密斯利用前景两个人的剪景为董事会上的其他成员搭了一个画框,突出了他们全神贯注的面部表情,图8。17所示。
我们归纳一下:当你的被摄体由于相对尺寸较小而无法支配画面的时候(或距离较远,你又想表现出距离感),吸引注意力的技法之一就是给它搭个画框。
五、通过用光来突出主体
暗影里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盯着暗处看?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另一个人大踏步闯入暗处?我们不知道。你可以给这幅照片作出多种解释。或许它只是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写照。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当中有些人只作观察者,而有些人却勇往直前。
在摄影时,像运用光线一样去运用暗影,也会创造出神秘的画面。
图8。18这幅照片是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杰里。赖斯(Jerr Rice)拍摄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运用光线的良好范例。两个人物都照明良好。其他东西实际上都在暗处。这幅照片给人一种象征性的信息。我们并不真正关心这两个人是何许人。而更使人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所处的境地。一个人凝神注视着暗处,而另一个正阔步闯入。
本教材自始至终在培养你如何运用光线。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涉及较多的是用光的技术性问题如何获得正确的曝光光量。现在我们该把运用光线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手段来教给大家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取景器,就要先看光线,观察光线的效果和体验江线的性质。通过用光来突出重点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图8。19这是由赫罗吉。库伯特(Hiroji Kubota)拍摄的耶路撒冷锡安山国家公园一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环境。这里用的也是采光的技巧。右侧的山峰在左侧山顶的全黑暗景对比之下,细部非常突出。正是明与暗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六、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8。20这幅照片的作者是伯克。尤兹利(Burk Uzzle)。画面中的被摄主体的确是太小了,但是谁能忽视长廊中的这位主角呢?
从四个角落伸出的线条会聚起来,像箭头一样指向主角。这些会聚的线条形成一个长廊,使人们的目光一直向前追踪着这个孤独的身影。广角镜头加强了线条的会聚效果,产生了一种孤寂感,这正是照片的寓意之所在。广角镜头扩大了前景的实有空间,缩小了人体的相对尺寸,强化了距离感和孑然一身的孤独感。
请看所有的线条是如何指向马路中心的人影身上的。屋顶的线条,汽车的线条,路面交通标志的线条统统指向被摄主体。观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引向这个引人注目的身影上。
作者还是伯克尤兹利。相机的角度较低,所以人影和各种会聚线条的相对位置十分精巧,如果相机在齐眉的高度上,人物的布局就不会如此富于戏剧性。
七、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这幅照片的作者是纽约摄影学院的教授会成员杰里。赖斯。他用了很多方法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首先,他对着拍摄对象精确聚焦,把一切其余的东西都置于焦点之外。其次他让风笛演奏者的形象显得高大而魁梧,把他放在画面的正中偏上(注意:他的面部位置是严格地按照黄金分割律来安排的)。第三,他让主角的眼睛直视镜头,把观者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眼睛上。所有这些方法都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而毫无干扰。
八、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图8。23是由勒内。伯里拍摄的一张双马饮水图。如果把下半部遮住,会觉得这还算是一幅悦目的照片。但是加上池水的镜面倒影,就被大大地美化了。对被摄主体马和树的精心安排构成了一幅具有韵律感的重复的图案,这是使画面具有力度的重要因素。
图8。24是纽约摄影学院的教员沃尔特。卡林(Walter Karling)拍摄的。他用的是另一种重复的形式。这里我产看到的是一群人的重复排列,没有突出哪一个人。这幅画面的力度就在于影像的重复。
所以这里有两种重复排列的方式可供考虑。上图的重复排列出现在倒影中,而下图中的重复影像是一些虽然不同却很相似的身影共处于一个画面之中。以上两种都能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九、通过动作突出重点
图8。25是T。J。马里诺拍的一个〃通过动作突出重点〃的优秀范例。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不只是两位女士在风雨中仓惶疾走,还有摇晃的背景以及下坡的角度。通过这些摄影技巧,马里诺能驱使迫使,观者去体会他们慌不择路的窘境。
作者是怎样取得这种运动效果的呢?他用的是你们一开始就学过的两种方法;用很慢的快门速度,同时用相机追拍她们的动作。很慢的快门速度使背影模糊,两者结合起来便有了一种动感的效果。
想一想,如果用〃常规〃的办法高速快门和固定的相机位置去拍这张照片,该多么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