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意义也非同寻常。同时,在这些有着开天辟地意义的历史时期所创立的社会制度、所诞生的哲学思想、所发明的科学技术,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郑州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时间悠久的全国性政权都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是屈指可数的。但是,由于郑州为都年代距今太远,历史的尘埃最终掩埋了其夺目的光辉,这是一个幼年中国时代的都城之殇。而它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不得不承受5000年中国文明史中,只见后3000年文化古都,而不见前2000年文化古都的缺憾。

  中原大宿命

  那么郑州商城又是何时因何原因遭弃的呢?一个都城的宿命到底走过了哪些难与人言的轨迹?

  商汤建都郑州,由第10代帝王仲丁迁往郑州,此后,商朝还有过5次迁都,都是为了打仗。郑州历史上曾5代为都,即夏、商、西周管、春秋郑、战国韩的国都或诸侯国国都,因此除去市区内规模巨大的城墙遗址,周边辖区还存在一个庞大的古都群,据说有40处之多,这是郑州不同于其他古都之处。郑州也曾8代为州,即隋、唐、五代、宋、元、金、明、清,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郑州仅为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城。

  可以说郑州从商朝以后就再没有做过都城,连做中心城市的机会都很少,郑州一直处于洛阳和开封两个古都的光环之下,直到建国前还叫郑县。由于这种种缘故,洛阳和开封对郑州始终很不服气。

  更要命的是,尽管郑州是一座古都,但市民却很难形成一种对郑州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失落和迷茫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失落和迷茫充斥在郑州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上下班时,在拥挤的道路上行走,他们会这么想;当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深圳、上海、苏州等地时,他们依然会这么想。

  失落和迷茫如影随形地伴随着郑州。郑州为何衰落至此?

  其实说到底,郑州衰落是数千年来中原衰落的大背景造成的。当南京、北京先后崛起,当洛阳和开封风光不再时,郑州也只能是怆然无语。

第78节:郑州:遥远的绝响(6)


  中原衰落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朝之前,中原农业经济相对于北方、西北、南方诸省都是最优秀的。但是唐末至南宋,中原农业衰退,中央财政已经仰仗于东南,其经济地位衰落直接影响到了其国都诞生地的地位。河南在唐中期居全国之首。但到唐末藩镇割据,中原作为战场,农业受到极大摧残,历经南宋,到元代,每年交给中央的粮食数量,河南是2,591,269石,而江浙一地高达4,494,783石,河南已退居其后。到明清时期河南虽是农业大省也无法同江浙、湖广相比了,至于农作物商品化、手工业、商业和市镇经济方面,中原经济更是望尘莫及。

  中原农业经济的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跟洪水的肆虐侵袭有关。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五代之后,黄河则是一条〃害河〃,北宋末年任伯雨曾说,〃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元、明、清三朝黄河造成的财产损失都超过北宋。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黄河水无法灌溉农业为民所用时,它就转化为扼杀农业的凶手。中原是黄河中下游重要地区,是受害最严重地区之一。由于豫北地形复杂、灾害较多,所以元代在重修运河时,放弃沿经中原的做法,使中原失去了原来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历代治河以保河道运输为急务,中原段黄河的治理遂被忽略。由于灾害不断加剧,中原经济自然随黄河安危而变动。

  明清两代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运河漕粮运输至关重要,故黄河和运河下游山东、江苏、河北一段受中央重视,中原的黄河治理除日常性护理外,没有更大动作,明朝当时人描写黄河水旱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时说,〃臣窃见河南府州县密迩黄河地方,历年亲被冲决之患,民间田地决裂破坏,不成陇亩。耕者不得种,种者不得收。中土之民,困于河患,民不聊生〃。清代河南治河办法也不多,决堤频繁,三年两决,治河工程巨大。国家、地方财力枯竭,但河官腐败,贪污成风,河政之弊,令人触目惊心。

  除河患外,中原自然灾害还有旱灾、蝗灾、冰雹、涝灾、地震等,据对元朝末至明初的统计,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蝗自河北飞度汴梁,食田禾一空〃。从洪武五年(1672年)至十七年的十三年间,开封及其辖州县发生各种重大灾害十二起,其中水灾七次,黄河决口占了四次。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农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战火的破坏和夷族的摧残也是中原衰落的重要原因。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盛唐之后,中原经历五代十国的割据与纷争,农业受到致命打击,梁、唐、晋、汉、周均建都洛阳,唐朝洛阳为东都,藩镇割据必争政治统治中心,中原经济带来发展契机,但与之并存的政权尚有辽、夏、金等,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侵扰边境,中原各地作为拱卫京师的屏障,时刻面临着少数民族南下的担忧,干扰了正常农业生产。而金朝(女真)人、蒙古人、满族人为了实现对全中国的统治,都把中原作为大肆兴兵征战的主战场,如元末战争〃兵兴以来,中原荒芜〃,河南大多变成无人之地,〃兵革连年,道路塞榛〃。有些地方甚至〃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在女真人、蒙古人和满族人统治中国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州农业文明进行了残酷的摧残。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朝廷搜刮华北民户良田分给女真贵族。大定十七年(1177年)世宗说,〃女真人自乡土三四千里移来,若不拘刷良田给之,久必贫乏,其遣官察之〃,普通百姓失去良田,另授恶薄之田,女真人因不善经营土地,富田变贫。中原人或举家南迁,或发生争斗,山东、河南军民经常为田地争斗。中原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很难大幅度提高农业水平。

  经济决定文化。经济落后,文化也必定走向衰微。想当初,华夏文明在中原透出第一缕曙光,钟鼎与玉器闪烁着灵光;中原人杰地灵,奇思妙想的中州科技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书画石刻与建筑工艺,都让中原文化硕果累累,灿若星河,实为中华文明之瑰宝。到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从〃一览众山小〃的傲视四方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不仅远远落后于长江文化和南方沿海文化体系,甚至落后于同期北方文化体系中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区,形成文化环境的中原低谷。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丁文江曾对二十四史有列传的历史人物进行综合研究,列举五千七百八十三位,从地理分布上可以看出中原人在北宋之前的辉煌和其后的衰落。在北宋之前,河南名人在全国所占比例各代都超过百分之十五,但南宋、明朝时仅分别占据百分之六、百分之七,远远落后于浙江、江西、江苏等者。中州文化的衰落也表现在著作数量上。学者王磊对中华图书大典《四库全书》做了统计分析,认为《四库全书总目》所列作者总量为六千八百七十三人,地理不详者七百八十二人,外国作者三十人,余计六千零九十三人,以目前省份地理分布排序,依次为浙江、江苏(含上海)、江西、福建、安徽、河南、山东……河南的三百二十二人中,一半以上集中在宋以前。尽管这期间中原个别自然科学家在局部领域也作出过突出贡献。比如植物学研究领域,固始人吴其濬出类拔萃;柘城人杜知耕和李子金,睢县人孔兴泰在数学领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他们已无法与世界先进的自然科技水平,甚至无法与国内高水平研究相提并论,也无法改变中原文化的衰落大势。

第79节:郑州:遥远的绝响(7)


  绚丽多彩的中原文化终于变得如此单调呆板、亦步亦趋!群星璀璨、异彩竞放的中原文化终于寥若晨星、阴霾不开!中原不再是中国帝都的高产地(中原曾经产生过郑州、安阳、洛阳和开封四大古都),而郑州也等不到再一次轮回的机会和可能,帝都之所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有两个人

  当然,记忆是不能忘记的。很多年以后,郑州依然还会记得在其城市命运史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两个人:伊尹和冯玉祥。这两人身上典藏着郑州故事,散发着郑州魅力,携带着探究国都郑州的窥镜和锁匙。

  先说伊尹,作为故事片的主角,他身上起码有三大亮点:第一,他的〃从奴隶到将军〃的身世,充满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曲折动人。这些故事,都是有史可考的。第二,他的厨艺,技艺高明,义理高深,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足以为后世师表。老子《道德经》作为哲学著作备受当代欧美学界推崇,其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可谓饮誉全球,但最初却出自伊尹之口。第三,最重要的,是他营造了郑州商城〃亳都〃。如果郑州商城遗址乃亳都无疑,那不用说,伊尹就绝对是郑州市最早的市民。是他在黄河南岸,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策划了郑州市最初的母体,开创了郑州城这个未来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人类大型聚居地的历史。他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汤王南征北战,取得革命胜利,他还是规划师、工程师,在夏朝未灭之前,就开始筹划新都建设,并在胜局甫定之时,学习夏代营造宫室的建筑实践经验,指导工匠,完成了商朝建政之后第一座伟大都城的建设;并且首创了内城外郭的城池体制,肇始了以王宫为中心〃左祖右社〃的建筑秩序。郑州作为商都,作为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共达200年时间以上。当时城市规模达到30平方公里左右,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望其项背。

  伊尹时代二三百年之后,由于自然灾害、政治与军事斗争等原因,郑州商都的功能逐渐衰减虚化,并且永远告别了首都的地位。东周(公元前770年)之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两千多年间,郑州城的地位始终受制于东开封西洛阳两座城市的影响。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洛阳建都;战国时期的魏和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先后在开封建都。盛唐与大宋时期,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洛阳与开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在鼎盛期,它们的发达程度分别在当时世界上达到了领先水平。夹在这样两个巨大的物质和文化实体中间,郑州的发展难有太大作为。隋唐时期,郑州城开始成为州治,郑州商城遗址一代接一代地加固、覆盖,始于汉代,直到明清,层层叠叠,积累积淀着郑州城的记忆。清末民初,国运衰微,开封洛阳一直在走下坡路,郑州则沦为县城,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2万左右,已经跌落到有史以来的谷底。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冯玉祥将军入主豫政,对郑州情有独钟。关于郑州城史发展,冯玉祥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他决定把〃郑县〃改制为〃郑州市〃(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