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绾捌颂甯惺芎熬涂梢越凶鱿烈宓纳撕N裁醇痈龇缒兀恳蛭缥俨≈ぃ绻挥泻懊挥蟹缧按斓幕埃安荒艿ザ郎巳恕#ㄒ蛭缧笆巧菩卸侗涞模挥蟹缧按旌安拍芄簧巳恕#┧晕颐窃诮采撕南烈甯拍畹氖焙颍纭⒑捌⒊啤H颂甯惺芊绾捌一挂右桓觥案卸捶ⅰ保行耙院舐砩戏⒉。馐俏顺夥虏 
  冬伤于寒,邪气潜伏体内,没有发病,春必病温,这是《黄帝内经》的话。你说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是!可是到春天才发病,它就不叫狭义的伤寒了,它属于广义的伤寒范畴。所以我们在给狭义伤寒下定义的时候,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这个概念或者说是这个含义是我们要学《伤寒论》的时候必须知道的,我们的题库里是以名词解释的方式,或者是以选择题的方式,经常出现“伤寒的含义是什么”这样的题。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大家琢磨琢磨这个伤寒是什么概念?是广义的概念。《难经》里说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段话里头,它既有广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其中“有中风,有伤寒”的这个“伤寒”是狭义的。所以古代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经常在书里用得到。
  另外,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里的一句话说:“伤寒,雅士之词,云天行、瘟疫,乃田舍间号耳”。这些病,知识分子、医学家把它叫做“伤寒”,可是田舍间,那些种地的百姓们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肘后方》里说:“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凡是那些达官贵人,那些知识分子,医学家说文雅的话,把这些病叫做“伤寒”, 而民间的百姓把它叫做“时行”。
  “天行”也罢,“瘟疫”也罢,“时行”也罢,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而知识分子们,医学家们都把它叫做伤寒,由此可见,伤寒的广义概念和伤寒的狭义概念,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广泛存在的。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要把西医的术语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时候自然就要寻找汉语中固有的一些词汇来翻译西医的术语。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那种肠伤寒和副伤寒,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办呢?找来找去,这些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肠伤寒和副伤寒,就从中医的术语里选了一个词,就选了“伤寒”。应当说,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是专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病,它和中医所说的有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的“伤寒”含义是不一样的。当然中医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治疗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病,那个伤寒病在一定的阶段用中医中药的手段去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所以说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论”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的一句话:“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弥”就是广泛的意思,“论”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众,广泛的收集众多的医家的观点,去研究、去探讨一个问题。因此《伤寒论》应当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经验的一个综述、总结。《伤寒论》是公元2 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为什么说它是总结啊?因为它的体裁,《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论”的体裁就是一种综述,收集了众多医家探讨治疗外感病和治疗杂病的这种经验的一个集合。
  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谈完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具体谈谈《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内容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从它10 卷22 篇各篇都大体是什么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谈。另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谈。
  首先我们看10 卷2 篇的内容。这22 篇,第一篇简单地写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辨脉,主要是辨别病脉,平脉,“平”,正常的意思,平脉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讲平人的、正常人的脉象。当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脉篇里头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讲病脉的。这两篇内容属于仲景脉学的精华。
  仲景脉学在中医脉学的发展史上介于《黄帝内经》和王叔和的《脉经》以至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中国脉学的发展,《黄帝内经》是奠基,张仲景是进一步发展,而到王叔和的《脉经》,特别是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诊走向完善。
  我们今天讲《诊断学》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的内容。而从《黄帝内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就是张仲景的辨脉篇和平脉篇。因此许多它的脉象主病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有不一样的地方。
  在《伤寒论》里头,迟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阳虚,气血运行迟滞才导致了迟脉。可是在《伤寒论》中,脉迟,既可以主阳虚,而常常主“阴血不足”,阴血不足,气血运行迟滞,因此出现了迟脉。我们以后讲迟脉的时候,“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明明讲的是迟脉是主营血虚。
  再说这个浮脉,我们今天学的时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脉轻取即得。但是主表的这种浮脉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所以我们学脉学的时候都是这样来讲。但是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像白虎汤适应证,“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那个浮脉就主热。像“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也主热。像“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那个浮脉还主热。为什么浮可以主热?主热的浮脉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实际上主热的浮脉是指“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那么既然血管扩张的话,脉轻取即得,仲景就把这种脉象叫做“浮脉”。但是主热的这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和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这种主表的浮脉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学习仲景的脉学的时候,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脉学和后世的脉学,和当今所学的脉学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想研究一下,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由《黄帝内经》到《脉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过渡阶段的脉象主病的话,那么你可以看《伤寒论》的《辨脉篇》和《平脉篇》。
  第三篇是《伤寒例》。《伤寒例》这篇内容可以看成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它引用了大量已经遗失的《阴阳大论》的内容,也引用了《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它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正常气候的变化,自然界异常气候的变化,讲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类,讲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护理原则、预防原则,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个总的论述。我想讲温病的老师肯定也提到了《伤寒例》对温病学的贡献,所以关于伏气温病的问题在《伤寒例》中都可以见到。
  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显然它是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由于《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证篇”主要描述的是狭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发生以后,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证的辨证论治。所以《痉湿暍》放在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狭义的伤寒、中风相鉴别、相比较的。在《金匮要略》里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有证候、有方药,在《伤寒论》里湿暍病只有证候,没有谈到治疗方药。所以在《伤寒论》里放这样一些内容主要是和狭义伤寒鉴别、比较的。
  这四篇内容我们的教材里是没有的,我们把它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学者,像一个温病学的研究学者,他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伤寒例》。要专门作为一个诊断教师、诊断教授,要研究脉学发展历史的话,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辨脉”、“平脉”。中间有10 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就是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第五开始到第十四中间有10 篇内容。这10 篇内容我们把它叫做“六经病证篇”。尽管其中有一些内容,比方说“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和“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它不属于六经病的内容,但是它放在后面,一个是和伤寒病相鉴别的,一个是对于六经病病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方说劳复的问题、食复的问题、痰饮水湿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进行治疗,怎么进行护理。这10 篇内容一共398 条,涉及到的方剂是112 方。有的书上说是113 方,那是因为有一个方子叫禹余粮丸,只有方名而没有药物,所以我们通常说它112 方。当然这个统计也不是特别精确的,因为有的加减方他统计了,有的没有统计,当然我们习惯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认可。所谓398 条,112方并不是《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只是中间这10 篇的内容。而我们在大学里的《伤寒论》五版教材的原文就选自于这398 条之中,大概选了300 多条。而我们在本科阶段要求大家特别熟悉、特别掌握,甚至要求大家能够背会的条文也就是100 多条,我给大家选了112 条。
  前4 篇加上中间10 篇才14 篇,还有8 篇我们把它叫做后8 篇。后8 篇是什么内容呢?第十五篇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哪些病可以发汗,也就是说哪些病适合发汗,所有可以发汗的病证都在这一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所有禁用发汗的条文都在这里头。第十七是“汗后”,所有发汗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造成的各种变证,怎么样进行救治,都在第十七篇。这些原文绝大多数出自中间的“六经病证篇”的条文,也有一部分条文不见于“六经病证篇”。
  所以从总体来看,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六经病证篇”按照治法重新进行归类和编排的一种东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条文,并不见于“六经病证篇”。我们作为《伤寒论》的研究者,后面这8 篇内容也一定要去了解。你比方说,在桂枝汤方后关于发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样子。遍身,什么叫遍身?是不是说心口窝、后背见到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没有交代。在“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里说得很清楚,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什么叫遍身呢?就要手脚都见到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是对“周遍”的注释。漐漐然就是小汗出的样子,就像细雨蒙蒙一样。出多长时间呢?“令一时间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