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病人拉到半路上就死了。他是不狂了,都快到失血性休克了,他还狂吗?他是不烧了,都快到失血性休克的地步,他还能够烧得起来吗?所以这叫对抗疗法。不放血的话,他就用泻下疗法,要下,拉到使病人产生虚脱的地步,所以很大一部分病人因为失血性休克,因为虚脱,就使那些症状隐匿不见了,而随后就可能诱发死亡。
  所以他这种对抗疗法,在18 世纪末,就是这个医生用,不久就再也没有人用了,这个医生发现这个(太危险),他也不在用了。
  所以我们对阳明急下的这一条原文,不要去给他补充那么多的,阳明腑实证的临床特征,仅从身微热,大便难,就应当判断这种肝肾阴精大伤而失神的症状,就是阳明燥热造成的,当然对于临床来说,我们还可以根据病程来判断。
  253 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主要是因为汗太多,伤阴,化燥的发展趋势比较快,所以要当头泻下。
  254 条也是讲的病情发展比较“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个太阳表证,发汗病没有好,很快出现了腹满痛,就说明邪气入里伤阴,化燥,成实的这种发展趋势也非常急,所以要用大承气汤积极的泻下。这三条都用了“急下之”这三个字,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阳明急下三证”。
  阳明病之所以要急下,就是因为它已经损伤了下焦的阴液,所以是急下阳明来救少阴,以后我们讲到少阴病篇的时候,还有少阴急下三证,我们到时候再和阳明病这三条,来一起讨论。
  下面我们看255 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一条没说伤寒,也没说太阳病,也没说阳明病,它只是说腹胀满,持续不消退,即使偶尔有减轻的时候,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再结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它那个里头提到了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也提到了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者为虚,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255 条讲的不是阳明腑实证,讲的是大承气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那就是杂病的实证的腹满。我们前面谈到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是指的阳明腑实证,我们现在谈到的是大承气汤,可以治疗杂病,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的,可以用大承气汤来进行治疗。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依据所在。单纯性肠梗阻它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因为它没有全身的热毒的症状,所以我们准确的说它不是阳明腑实证。
  下面看256 条,“阳明、少阳合病”,阳明是有热的,少阳是有胆热的,所以这种阳热下迫“必下利”,因此这个下利呢,是阳明和胆热下迫肠道所造成的下利,应当属于热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阳明的脉是滑数实大,阳明有热的脉象,应当是滑、数、实、大,少阳有热的脉象应当是弦。阳明是属土的,少阳是属木的。这是我们涉及到的条文中,直接涉及到五行生克的问题,木是克土的,“其脉不负者,为顺也”,阳明和少阳同病,如果脉象表现为滑、大、数、实、提示了阳明脉盛,那么木气不能克土,这就叫做“顺”,这就叫做“不负”。少阳和阳明同病,脉象表现的是阳明病的脉象,这就提示了木不能克土,这就叫做“顺”,它的预后就好。如果脉象表现的是少阳弦脉为主,这就叫木气盛,土气虚,木就容易克土,这就叫“负”这就叫“失”预后它就不好,“互相克贼,名为负也”,为什么把它叫做“负”啊?木旺而土虚,木气能够克土,这就叫“负”,这就是“逆”,这就是“不顺”。这段话呢临床意义不是太大,我们就把它放在这。
  下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是讲的大承气汤的第三个适应证,可以治疗食积内停。所以这里没有说阳明病,也没有说潮热、谵语,这些全身毒热的症状,只是脉滑而数,仲景又说有宿食,就是食积内停,食积内停,也可以泻下啊。
  这样的话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我们已经谈了三个了,一个是阳明腑实证,一个是杂病的实证的腹满,就是那个“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再了就是食积内停而见到滑数脉的,那当然有食积内停热化热的倾向,而不是寒积内凝,滑主食积,数主里有热,所以是食积化热的一个特征,而不应当是寒积内凝。
  239 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就说明燥热内结,不仅气机壅滞,腑气不畅,而且又血脉不和,出现了疼痛。“烦躁,发作有时”, 怎么叫烦躁发作有时呢?就是在日晡前后出现了烦躁,烦躁在日晡前后发作,实际上这和那个日晡潮热的病机是一样的。阳明有燥热,在日晡前后,阳明经气旺盛,正邪相争激烈,就出现了烦躁,那么仲景就凭这样三点,不大便一点,绕脐痛一点,再加上日晡前后发烦躁,这就证明“此与燥屎也”,你们(讲义上)那个“燥”是足字边的,是火字边的,火字边是对的,我这个版本是足字边的,是错的。“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那么既然有燥屎的话,当然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泻下了。
  下面看215 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典型的大承气汤适应证已经存在了,“反不能食”那为什么用个“反”字呢?应当说阳明有热应当消谷善饥,现在呢不是消谷善饥而是不能食,所以它用个“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我们说胃代表整个胃肠系统,燥屎它不可能在我们解剖学的这个胃中,如果解剖学的这个胃里有燥屎的话,那打嗝的气味是相当不好的,所以这个胃是指整个胃肠道。有燥屎五六枚,所以有人提出来大承气汤适应证,就是干结的粪球,仲景曾经说过用数枚来数,实际上我的理解是,这个五六枚是既不多也不少,它在这里实际是提示阳明燥结的程度不轻,也不是特别重的,特别重的它要急下,不轻也不重,这就导致了燥热阻结,阳明胃受纳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它就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下面应当接“宜大承气汤下之”,那这个时候应当用大承气汤来泻下,“若能食者,但硬耳”
  如果吃饭还可以的话,进食还可以的话,这只不过是大便硬结罢了,所以这里的燥屎和大便硬,只不过是来说明阳明燥结的程度的轻和重,217条讲的是里实兼有表的时候怎么办?“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 汗出是热迫津液外越,谵语是燥热循经上扰心神,所以仲景说这是有燥屎在胃中,也就是这是阳明燥热内盛。“此为风也”,他同时说,这是还兼有太阳表邪,这个风是太阳风邪在表。“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因为里有燥热,外有表邪,如果需要用泻下的话,“过经”是指的太阳经的邪气,已经离开了太阳经,完全过度到了阳明,这个时候你才可以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如果泻下太早的话,那么你就会伤表气,因为泻下药是使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的,表气就趋向于体内,所以他说表虚,原来就有里实,结果导致了谵语,语言必乱就是谵语啊,由于表气被伤,表气虚,邪气入里,加重了阳明里实,所以就导致了谵语这种变化,这种证侯“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就是过经,邪气完全过渡到阳明的时候,你才可以下,泻下的话就应当用大承气汤来治疗,所以“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它的意思是接在“过经乃可下之”这句话的后面。
  238 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这就是一下不解,可以再下,这条我们就注意一个“心中懊恼而烦”是判断阳明有燥结的一个症状特征,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导致了热郁,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烦的重证。
  我们在《伤寒论》中,出现心中懊恼的证侯曾经做过归纳,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郁热,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郁胸膈,大承气汤证是燥热互结,热邪和阳明糟粕相结,然后郁热扰心,都可以出现心中懊恼,可见心中懊恼,出现这个症状都是郁热扰心。“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最后一句话,“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中间指的是什么呢?“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也”。你要用大承气汤的话,一定是腹胀的,腹胀满、绕脐痛,腹满痛,如果是肚子轻度的胀满,大便是初头硬,后必溏,这不是燥热而是太阴脾虚。太阴脾虚为什么会出现初硬后溏,这样的临床表现呢?当然太阴脾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经常可以有下利。其实也有的时候,太阴脾虚,运化无力,腐浊不化,肠道不运。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情况下脾虚的,脾虚腐浊不化,肠道不运,肠道内的这些饮食物呢,存留的时间太长,所以日久初头从阳明燥化而成硬,这就造成了初头硬,可它毕竟是太阴脾虚啊,运化机能差,水湿运不走,所以后必溏,又因脾虚,水湿不运而后必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是一个脾虚的很典型的表现。脾虚水湿不能运走,大便本应当是溏的,为什么初头硬呢?因为肠蠕动太慢了,这些湿浊,这些腐浊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太阴和阳明相表里,所以那个初头就从阳明燥化,而变的干燥,把这个干燥的初头排出来之后,随后还是稀的,初硬后溏是典型的一个太阴脾虚的证侯。你不要把这种太阴脾虚的初硬后溏,当作阳明腑实证,更不能够用攻下的方法治疗。
  好,关于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条文,我们就谈这么多,如果我们一开头就讲条文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些条文非常散乱,难以把握它的全局,所以我们一开始用表解的方式,大家基本抓住它的病机。阳明腑实证两组证侯,一组是毒热盛的证侯,一组是腹部的实证表现,以热盛为主的用调胃承气汤,以腑气不畅为主的用小承气,热既盛而腑气壅滞又重的,我们用大承气汤,在临床上就这样区别就可以了。
  阳明实证的三个承气汤证,我们就谈完了。三个承气汤在临床上,一般的内科临床用得不是太多,但是在传染病,传染病病房,在外科急腹证方面应用的机会很多,有许多高热的传染病发展到后期,不用承气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
  也许我们在座的有的人接触过临床,因为我们是一般的内科门诊,觉得用它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把握了这个方法,今后在许多情况下,都可能会有用它的机会。
  实证的下一个证侯是脾约证。
  脾约证看原文247 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足背动脉搏动的地方,正好是足阳明胃经冲阳穴所在的部位,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以摸这个趺阳脉,也就是摸足背动脉,来判断脾胃之气的盛衰。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你看又一次是浮主热,第五次了吧?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所以脉搏才涩滞不利,仲景自己说“浮则胃气强”就是胃有热,胃气盛的表现,当然这个胃气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