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郝万山讲伤寒论 



     在它的流传过程中,被不得已的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 



部著作。那么是怎么沿革的?怎么分成两部书的?我们下面会有专题讨 



论。但是对《伤寒论》,对仲景的著作,历史上的史书上,像《晋书》、 



 《唐书》,它的记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写成是《张仲景要方》,“仲景要 



方”,这个重要的“要”,有的写成《仲景药方》,是中药的“药”,还有 



的写成《张仲景伤寒论》,为什么书名不一样呢?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出 



版物,都是传抄。所以既然是传抄的话,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不像 



我们今天,有出版物,这个署名就是固定的。哪个时候没有出版物,都 



是抄本,所以写什么书名都是可以的。  



     关于张仲景的学生,在地方志上也有不少记载。像杜度,是他的学 



生之一,人很聪明,而且在当时跟张仲景学习,在医疗技术上也很有声 



望。还有个叫卫汛的,张杲里面也有记载,他也是张仲景的学生,而且 



也有不少著作,只不过这些著作都失传了。余嘉锡先生,他的考证,他 



在《四库权术辨证》这部书里头考证,他认为王叔和是张仲景的亲受业 



的弟子。所以王叔和作为张仲景的一个弟子的话,他整理他老师的《伤 



寒杂病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能够直接接受老师的著作。这是关于 



张仲景的学生。  



     张仲景作为一个中医临床的奠基人被我们后世所景仰,直到现在, 



我们南阳的医圣祠,还连年整修。人们在纪念他,被我们今天的人称为 



医圣,被后世称为医圣,应当说是中医学界的,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奠基人。所以在二十世纪末,当大家讨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和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的时候,大家认为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最先进的、最优化的,而创立这种方案的人就是张仲 



景。好了,我们今天的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12 · 


… Page 23…

                         第 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第 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现在我们讲概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 



任何一部能够在历史上流传千古,对这个学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著作, 



它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所以我们也从社会背景和 



学术背景来谈谈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伤寒杂病论》这样流传 



千古而不朽的著作。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我们刚才在谈张仲景的生活时代的时候, 



我们已经知道,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我查了一下史书,从自然灾害来说, 



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在张仲景的存世的这几十年之中,在史书上有记载 



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 起之多。像自然界中的旱灾、水灾、海水倒灌、 



河堤决口、地震、台风蝗虫、泥石流。  



     我查了史书之后,能够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灾害在张仲景的存世的年 



代都有。而且在史书上能够记载的,这不是局部的、小的灾害。那么这 



样的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造成了生产力被破坏,生产水平下降, 



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长期的传染病 



的大面积流行。所以历史上有句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从 



自然灾害来讲的。从战争的角度来讲,大家想一想,东汉末年,三国纷 



争,战争连年不断,所以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话,叫做“大兵之后,必 



有大疫”,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 



的大面积流行。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载历史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 



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 



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所以在《东汉会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 



 “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这个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七 



哀》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 



子弃草间。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那么 



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话呢?他说他在路上走着就看到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 



                                                                        ·13 · 


… Page 24…

                                 郝万山讲伤寒论 



的这样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就扔到大路边的草丛中,回头听见孩子的哭 



泣声,自个擦擦眼泪,不再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知身所 



往”,自己吃了今天的饭,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己的性命都不 



能保,“何能两相完?”怎么能够使我和孩子都能够生存下来呢?所以她 



忍痛把孩子扔掉了。  



     那么这样一个社会,自然是传染病大面积地流行,所以,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序》里头,我们大家在座的都学过《医古文》,学过《伤寒 



杂病论序》。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 



曾经有过二百多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建安纪年,就是公元 196 年。那么建安元年以来,不到 



十年的时间,我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 



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下面我们会提 



到它的含义的。就死于传染病、死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 



看到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 



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那么撰用了《素问》、《九 



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自己平脉辨证,这样才写成了《伤寒 



杂病论》合十六卷。  



     所以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对张仲景的探索防治传染病的这种路子, 



是一种激励,是一种督促。另外使他也有机会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和 



实践经验,也使他有机会来收集防治传染病的这些经验和方法。大家说 



了,你今天是伤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够写一个治疗传染病的一个新的 



东西?我说我要抄书是可以的,你要让我谈实践经验我是没有的,因为 



传染病现在很少,即便有的话他们也到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去 



了,在我们的普通内科门诊几乎见不到。所以我不能写出象张仲景这样 



的著作来,因为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条件。你看不到那么多传染 



病,而张仲景当时天天看到的就是这些病,所以他才能够有机会积累经 



验,收集当时的医家和百姓和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 



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这里所说的经方就 



是经验用方。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 



 ·14 · 


… Page 25…

                         第 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学著作。有医经7 家,有经方11 家。那么医经7 家包括了《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 



有《(白氏)旁经》。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那么 



它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 



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这样一个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所以“医经”是基 



础理论。那么“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经方”不是我 



们今天所说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 



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其实古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有些类似于 



我们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基层医生。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我曾经在 



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看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 



的疗效还不错,就是凭一种感觉。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 



没有汗,他就给你写上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有些药就是当地的 



一些药,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 



些药呀?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他开的方子留下来了,那么 



过几天这个病人来了,病人说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药,汗一出好了, 



然后他就把这个方子放在这,方子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又如来一 



个病人,水肿,憋气,心慌心跳,头晕头痛,然后他又开个方子,开个 



利尿的方子,过了几天,家属来告诉他,说“大夫呀,吃了您的药,一 



点也没有好,病人后来死了”,这时他这个方子就不留着拉,他就塞到这。 



过了几天这边攒得多了,他就都烧掉了。这边攒得多了,他就订成本, 



留传到后来就是经验用方。  



     所以经验用方是古人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开的一些方,有没有理论指 



导?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来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 



一些东西。那些就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什么症状用什么方,或者 



什么病用什么方,谈不上理论指导,又谈不上系统。那么这些经验用方, 



有11 家,其中在这11 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那么张仲景就把这 



两家结合起来,他熔“经方”和“医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 



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 



                                                                        ·15 · 


… Page 26…

                                 郝万山讲伤寒论 



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