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 



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 



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 



 “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 



个意思。那么在《伤寒论》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翅 



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小火慢慢煮” 



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 



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 



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  



     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 



方言。西汉杨雄写过一本书,它就叫《方言》,他是以当时的普通话来解 



释地方话的。那么《方言》里对这个“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凡 



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火备, 



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西汉杨雄的这段话,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没说加水,就 



是只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并把五谷杂粮做熟了。“自山而东”,就是 



 ·4 · 


… Page 15…

                          第 01 讲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山东这个地方,“齐楚以往”,齐国、楚国这个地方把它叫做“熬”。那么 



 “关西陇冀”这是陕西的一部分,甘肃还有河北的一部分“或谓之火备”, 



这个火备干的“火备”,这个字火备和这个字(焙)都是一样的。“秦晋之间或谓 



之炒”,秦是陕西的一部分,晋是山西的一部分,那个地方有的人把它叫 



做“炒”。  



     可见在汉代,这个“熬”、“ 

                                 火备”、“炒”,含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用火而 



使五谷杂粮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说“熬”字在这里,就是“炒”的意思。  



     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呢,张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吗?河南南部在 



古代属于楚国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那么是楚人的话,他当然就用 



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伤寒论》中的这个“熬”字就是指的炒的 



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在《伤寒论》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 



 “巴豆熬去油”,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这个油里 



头。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炒一炒就把它 



的油去掉了。特别是这个白粉,你看这个“粉”字是“米分也”,“研米 



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细末,就是米粉。那么什么叫“白”呢? 



汉代“稻曰白”,你看那个《周礼》注疏,注这个“白”,“稻曰白”,所 



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们有一次考试,有一个名词解释,有一个学生大概既没有听老师 



上课,也没有看书,答“白粉”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他居然写了一个 



 “大烟土”。白粉就是白米粉,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 



这个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上笼屉上蒸,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腻, 



所以这个“白粉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知道仲景是楚人,所以在考证这个“熬”在《伤寒论》中的本 



来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是指的炒。所以我们了解张仲景是什 



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书,了解他书中方言的一些确切含义。  



     张仲景的心理素质怎么样?作为这样一个名医,他一定有他特殊的 



心理素质。仲景在年青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心理学家,叫何颙的先生, 



请教何颙说:“先生您看看,我长大了我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  



                                                                        ·5 · 


… Page 16…

                                 郝万山讲伤寒论 



     何颙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是 



一个很了不起的心理学家。所以那个时候他看曹操,说现在天下大乱, 



汉朝将要灭亡,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他说得很准,所 



以仲景呢也找他来看一看。何颙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这件事情记载在什么地方呢?记载在《太平御览·何颙别传》里,这本 



来是说何颙说话说的准确,预测得准确。他说:“仲景先生,你呢‘思精 



而韵不高’,你是一个善于深思熟虑,性格内向的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 



那种大喊大叫的喜欢张扬的人,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做一个医生的话,那 



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这是张仲景的素质。  



     北京中医管理局说,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都是培养北京市的名医的, 



我想我们作为一个医生这个职业的话,那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的,稳如泰 



山的,让病人一看,就给人一种信任感的,应当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这 



样的心理素质的人。而不能是个大喊大叫的、毛毛躁躁的,让病人一看 



见,哎哟,这大夫给我开的这个方子,我敢不敢吃呀?没有一种信任感。 



所以作为一代名医,也应当学习张仲景的深思熟虑的这种心理素质。  



     仲景的学医经历,宋臣(林亿等),《伤寒论》序里有一段话,说“张 



仲景,《汉书》无传”,《后汉书》没有他的传记,“见《名医录》云”,《名 



医录》是唐代的甘伯宗所写的一本书,非常遗憾的是,《名医录》今天我 



们已经看不到了,说:“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说张仲景最初学医是跟他的同乡张伯祖学的,那么学的 



结果呢,就是把张伯祖的学术经验学术思想全面进行了继承。所以当时 



的人说,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么可以说是“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从张伯祖和张仲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来看,仲景 



的贡献要远远超过他的老师。  



     这件事情,给我们两点启示:一点启示是名师出高徒,这个宋·张 



杲《医说》就写过张伯祖,说张伯祖“南阳人也”,他是“独好方术,诊 



处精审”,无论是诊断还是处理都非常精当,都非常谨慎,“疗皆十全”, 



治疗就是十个病人来看病能治好十个,“为当时所重”,是当时的大家非 



常重视的,非常尊重的一位名医。“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 



那么他的同乡张仲景非常尊重他,就跟他学习,所以张仲景也因此有了 



 ·6 · 


… Page 17…

                           第 01 讲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很大的声誉,这就是名师出高徒。所以我们今天组织师带徒,应该说这 



个教育方法是符合中医学术继承的发展规律的。这是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是,师带徒也可以出名医。仲景没有进过什么大学,但 



是他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他的职务)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所写 



的《伤寒论》序里头,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的一段话,关于 



仲景的职务写了这样几个字,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这个“孝 



廉”不是一个职务,也不是一个职称,他是指的在当时社会,对于基层 



的一些孝顺父母,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种荣誉称号。那么以后政府 



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这些孝廉中的优秀者来作为选拔官吏的一个基 



础。所以仲景做孝廉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没有史书记载了这个 



 “官至长沙太守”,长沙这个地方,在汉代是一个军事的、政治的、经济 



的交通重镇,那么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你看我们查了史书, 



有记录长沙太守有孙坚,就是孙策、孙权的父亲,很有名的,其后有苏 



代、有张羡、有张怿、有廖立、有韩玄,而韩玄就是那个黄忠的原来的 



那个上级领导。你看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因为这是一个重镇的太守。 



可是张仲景呢,他做太守的事情史书上没有记载。  



     有一个电视剧就推测他,说在历史上记载的这些太守中间有空上几 



个月的,没有人做太守,那张仲景就是在这段时间做太守的。这只不过 



是电视剧中的一个推测,没有史书作为凭据。  



     后代,特别是明代以后的地方志,也有张仲景作长沙太守的这种记 



载。  



     在明代的崇祯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 年,在南阳城东,农民在挖井 



的过程中,挖出一个石碑来,这个石碑上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 



圣张仲景墓”。那么这个石碑出土以后,这个石碑现在保存在南阳医圣祠, 



专家们考证,它的石刻的风格、碑框的花纹,还有碑框的配画,还有图 



式都和晋末南北朝的石窟造像和当时的那些古墓的一些彩画的风格都相 



类似,都相仿佛。  



     1981 年在整修医圣祠的过程中,人们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一挖,在这 



个墓碑的根基的基础下面发现了一个碑座,碑座的侧面刻着 4 个字,叫 



                                                                         ·7 · 


… Page 18…

                                 郝万山讲伤寒论 



 “咸和五年”。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相当于公元 330 年。 



 “咸和五年”这 4 个字是刻在碑座的一侧的,字体也很不规范,歪歪扭 



扭的,看起来就像刻碑的这个刀工试他这个刀的时候,试他这个铁笔的 



时候随意刻上的。如果说这个碑体和碑座是同一年代的东西的话,那么, 



也就是说这个碑如果是立在公元 330 年的话,那离仲景去世也就是 100 



年多一点,那这个墓碑对考证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就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却是青石的,而碑座的这个 



字体呢和碑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