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向这种赤裸裸的军事力量屈膝好。此后他虽然让穆彰阿和伊里布等宗人担 
  任了更重要的职务,但仍然梦想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获得军事上的胜利。 
       这种既想战又想和的矛盾心理,表现在那个低沉的春天他所作的两件反 
  其道而行之的任命上。一方面,奕经仍坐镇浙江,继续沿海的作战,而耆英 
  则于4月7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也在同一地区进行和谈。耆英系出皇族, 
  是皇帝的亲信,在北京曾担任过很多高级职务,轻易地增加了他原已巨大的 
  家私。耆英是个老于世故而风度娴雅的人物,所以人们期待他会在这样棘手 
  的外交任务上取得成功。然而,他面临两种障碍。首先,朝廷上还存在一种 
  要求全胜的强烈意见。他必须避免琦善的悲惨下场,不能离北京的意见走得 
  太远。其次,他必须设法与璞鼎查接触,后者当时正在迅速地溯江而上。当 
  耆英听到上海陷落的消息就立即奔向那里;但是远征军部队已经向前迅猛推 
  进。最后,在6月28日,他的一个代表想安排与英国翻译官马礼逊对话。马 
  礼逊再一次向他说明,璞鼎查不愿会见耆英和伊里布,因为他不相信他们有 
  真正的全权。除非有明确的诏旨证明他们有充分的权力谈判和约,否则他是 
  不会满意的。 
       耆英奏称这名外夷倨傲不恭,这使清帝勃然大怒。清帝有好几天好象要 
  确实不顾长江地带毫无希望的形势而决定把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最后使权宜 
  之策似乎比较成为入耳之言的是耆英下的保证:即使南京即将失守,征服者 
  也并不想在政治上进行统治。仅仅为了贸易权而冒着丢失大清帝国的危险, 

① 关于苏廷魁的传记,参看张其昀等编:《清史》,第4589—4590 页。苏廷魁的奏章可能指的是1842 年1 

月英国人指挥下的一万六千名士兵从阿富汗撤退时遭到屠杀的事件。 

… Page 138…

  究竟是否值得?姑息政策在道义上是令人讨厌的,但是如后来耆英所说的: 
   “伏思臣等此次酌办夷务,势出万难,策居最下。但计事之利害,不复顾理 
  之是非。”① 
       这个论点起了作用。到7月15日,道光帝的思想已有所变化;到7月 
  26日,当镇江守军溃散的消息在北京被证实后,他授予耆英商谈和约的全 
  权。耆英有了这个保证,急忙赶去防止英军当时就要向南京发动的进攻。英 
  军尚等在南京城外,听到清帝国正在集结增援部队准备和他们作战,于是对 
  这位使节恳请英军稍安勿躁的要求失去了信任。 8月11日黎明攻击快要开 
  始时,一批喘息未定的使节来到河岸的远征军营房。他们宣布,耆英马上就 
  来进行谈判。要英军先不要开火,中国会同意他们的条款的。 
       1842年夏末在南京举行的谈判中,清朝的谈判者耆英、伊里布和当地总 
  督牛鉴实质上是英国侵略者和北京朝廷之间的调停人。他们的任务是减轻双 
  方的恐惧和维护双方的自尊心以促进和谐。耆英必须首先和他的两个各有其 
  幕僚和利害关系的同僚保持协调。他的主要问题是寻找能够与英国翻译官小 
  马礼逊(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的儿子)和郭施拉对话的使节。他派遣过 
  三次使节:第一次派去的仅仅是几个送信人,这些中国军方人员在以前曾送 
  过信,是英军认识的人。为了开始谈判,第二次派遣出的使节是伊里布的侍 
  从名叫张喜。此人是伊里布的私人代表,在1840至1841年早些时候的几次 
  谈判中已经为英国人所熟悉,而且实质上是一个能想方设法引英方人士讲话 
  和揣测他们意图的谈判者。在这一点上他是做到了的,他先与小马礼逊互致 
  寒暄,然后在谈话中也以威胁对付威吓。据张喜日记所记,小马礼逊威吓说, 
  如有必要,英军将长驱直入,溯江而上;张喜则针锋相对地说,如有必要, 
                                                                            ① 
  清帝将武装民众并号召农村起来反对他们,使之感到“草木皆兵”。当然, 
  哪一方对这些行动也都没打算认真去做。 
       英方要求中方派出的谈判者是能够认真作出诺言的人。这个要求最后得 
  到了满足:中方派出了能够拟订细节问题的高级官员,这就使双方的主要谈 
  判者最后能够会面和达成协议。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清朝的谈判者觉得穿 
  戴比他们实际品级更高的顶戴要更好一些。英方很容易识别出他们顶戴的品 
  级,但无法核对他们顶戴的合法性。在南京的清朝使者们不得不也同样弄虚 
  作假欺骗他们在北京的上司。他们为逾越敌对双方之间文化上的鸿沟,确实 
  绞尽了脑汁。 
       因此,他们首先只向皇帝禀奏了英国人先前提出而由清帝已经表示某种 
  同意或要进行考虑的要求,如赔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在五口和香港通 
  商。稍后,他们又上奏说英国人要求取消公行、订立关税条约和在各港口设 
  立领事。1842年8月29日当他们在璞鼎查所乘的英舰康沃利斯号上签订南 
  京条约时,他们仍然没有得到清帝对开放福州以及容许外国人在新开商埠长 
  期居住的默许。正象我们将要看到的,结果有十年时间在福州确实没有对外 
  贸易;而在广州,直到1858年才获得进城的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居住权了。 
  另外,英国人签字的条约是用中文写的,文中提到双方时都同样地抬头书写, 
  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但是这些表示平等的格式并未表现在送交北 

① 郭斌佳:《第一次英中战争评论》,第298 页。 
① 邓嗣禹:《张喜与南京条约》,散见于第39 页及其他页中。这部详细的日记是中国方面在中外谈判中现 

存的少数内部材料之一。 

… Page 139…

京的条约文本中。实际上,清帝曾命令他在南京的奴才们在英国全部舰队撤 
离之前不要会见英国人,但是他的谈判者们主要关切的是使条约得以签订, 
从而使英舰队真正撤走。在这点上他们最后是成功了的,但这要到在南京举 
行了关于条约体制未来形式的谈判之后一个月才能实现。在实际安排执行对 
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新规章方面有许多事要做,所以双方谈判人员都同意要 
制定出关税和贸易章节的细则,以便在日后的补充条约中把它们肯定下来。 
     因此,南京条约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文件,它只阐明了一些据以建立新贸 
易制度的原则。它的主要条款如下:(一)两千一百万元赔款分期付清;(二)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港为通商口岸;(三)在品级对等的 
官员之间平等往来;(四)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英国领事馆;(五)废除公行 
垄断;(六)对英商进出口货物一律秉公征税;(七)割让香港为英国领地。 
中国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但是谈判者们还必须商定一些英国人能够据以进 
入中国的条款。 

                                                     (郝镇华、刘坤一译) 

… Page 140…

                     第五章 条约制度的形成 

                           条约制度的透视 

    不平等条约开始于中国普通民众尚未参预国家政治生活的时代。十九世 
纪中叶的几十年内,他们仍然受着传统儒家思想的薰陶:即政治是皇帝及其 
官僚们的事,而且要地方名流的支持。在这种古老的秩序下,现代的民族主 
义绝少有所表露。相反,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 
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以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 
叛乱。在这种背景下,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 
问题。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最后几年里,清政府的打算也只不过是要制止英— 
印—中鸦片贸易的祸害而已。 
    鸦片贸易经常取得设在印度的英政府鸦片制造业的供应,它持续到1917 
年为止,达一百多年之久。这种近代史上延续最久的有组织的国际性的犯罪 
活动,为早期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输了血。为了进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些鸦 
片商大亨不仅帮助巴麦尊制定计划和战略,而且提供必须的物质援助:把鸦 
片贸易船只租给舰队使用;鸦片贸易船只的船长给他们当领航员,而其他职 
员则充当翻译;自始至终给予殷勤的招待,并出谋划策和提供最新情报;用 
贩卖鸦片得来的白银换取在伦敦兑换的汇票,以支付陆海军的军费。既然鸦 
片能够在中国迅速找到吸食者,它就同样能 够迅速在中国找到零售商,因 
此,英国、印度、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贩毒商只需将鸦片运到中国,其余的事 
自然会由中国人去包办,不用英国政府插手。 
    英政府要求签订条约只具有一般性的目的,即废除纳贡制结构。1842年 
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贸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 
中外贸易的限制,从而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印度鸦片和外国侵略 
已经开始捣毁中国排他性的藩篱。中国的战败使烟毒进一步泛滥,而取得战 
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一点,他们在后来的二十 
年内办到了,其间他们与清廷及其地方官吏有时一致行动,有时则发生冲突, 
而与法国人、美国人、俄国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从1842—1844年至1858— 
1860年这段时期,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上。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 
一阶段。从西方的观点看来,那是这种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的初创阶 
段。后来的几个阶段是使条约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变为越来越重要的 
因素。从今天中国人的观点来看:条约是帝国主义入侵的工具。在十九世纪 
六十到九十年代的下一个三十年中,通商口岸成了中外共管、文化混杂的中 
心城市:它们对整个中国有着日益扩大的影响。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三个三十年中,主要通过商埠向外扩散的外国影响象滚滚 
洪流,它大大加速了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及社会制度的解体和改组。在这一 
时期,通商口岸内出现了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的萌芽。外国人在中国国内的 
活动达到了高潮。最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第四个三十年中, 
条约制度先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的侵略所取代,接着又被共产党领导的一 
个新时代的革命秩序所代替。在这风云多变的一个世纪中,条约制度就经历 

… Page 141…

  了这么几个阶段。 
       因此,条约制度这个近代中国的插曲是出现在“王朝虚位”的一个世纪 
  中:这时清王朝中央权力衰落,政治动乱接踵而来,最后,一个崭新的中央 
  集权在根本不同的一种党的专政制度下逐渐建立起来。这个重建中央集权的 
  过程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