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谑淮稳泶蠡嵘系恼伪ǜ妗保亍侗本┲鼙ā贰�1977 年8 月 26  日, 第60—61 页。 ②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4 页。 ③ 同上,第182 页。 ④ 赛勒斯·万斯: 《艰难的选择》,第82 页。 ① 赛勒斯·万斯: 《艰难的选择》,第82 页。②批反革命分子”的存在,意味着国家统一“非用武力不可”。看来,中国对他们在台湾问题上所表现的灵活性特别生气。米歇尔·奥克森伯格认为,邓“由于新近复职,他的权力仍在巩固当中,因而不能贴出‘灵活’的标签来,美国必须毫不含糊地切断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对中国这一原则,他不能容忍有任何误解”。③同样明显的,中国人很快又重新对福特当政期间首先发起的缓和运动进行攻击,这意味着国务卿万斯是对苏联采取“姑息”政策的拥护者之一。根据中国一份权威性的估价报告,苏美关系的改善,既加强了苏联的力量,又对中国构成了直接威胁:“……西方又出现了类似30年代的绥靖主义思潮。……当代的绥靖主义者也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妄图把苏联这股祸水引向东方,引向中国。……用二十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这种虚妄的‘预见’来吓唬苏联。……只要看一看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拼命散布‘缓和’幻想,竭力鼓励西方的绥靖思潮,就可以明白。”①与同福特政府打交道的初期一样,北京决定在卡特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竞争对手中选择已占优势的一方。1978年冬,中国曾两次向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发出访华邀请。米歇尔·奥克森伯格认为,“中国人求助于世界观与他们较为接近的官员”。②邓十分了解布热津斯基与万斯明显的个性差异及政策倾向。华盛顿政策制定者中间的分歧既反映了美国官方的不一致,也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与苏联策略上的重大分歧。万斯国务卿认为,美国有必要在莫斯科和北京之间“掌握平衡”。在万斯看来,与苏联搞好关系,以及签署长期拖延的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协议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他认为,致力于与中国战略合作会激怒苏联,甚至有可能使美苏关系更为紧张。③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特别是前者)不同意万斯的观点。在国务卿看来,布热津斯基和布朗都认为在关系正常化之前,各种“加强安全”措施(军事人员的交流,向中国转让技术,通过第三国向中国出售武器装备,以及其他方式的合作)只会警告而不会激怒莫斯科。由于苏联在第三世界不断取得进展,布热津斯基向卡特总统争辩说:“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向苏联显示,他们的主张是不容易如愿以偿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④围绕着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中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与资本主义世界保持更加密切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在 1978年2月的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华 ② 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一位高级领导人说,中国对卡特关照台湾‘很不高兴’”,见《纽约时报》 1977 年8 月30  日;路易斯·博卡迪:“邓说万斯之行使正常关系受到损害”,见 《纽约时报》1977 年9 月7  日;“中国高级领导人断然反对台湾与美国协调一致的做法”,见 《华尔街杂志》,1977 年10 月3 日;“中国副总理重申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叫嚷必然要使用武力”,见《华尔街杂志》,1977 年 10 月4  日。 ③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2 页。 ① 任谷平:“慕尼黑的悲剧与当代的绥靖主义”,载1977 年11 月26  日《人民日报》。 ②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3 页。 ③ 见万斯:《艰难的选择》,第120—139 页。 ④ 引文源自1979 年10 月5  日布热津斯基给卡特总统的备忘录。布热津斯基在《权力与原则》第566 页中 曾引用。国锋提出了十年发展规划,包括建设120个大型工业项目,估计需要投资6000①亿美元,其中约600—700亿美元用于购买进口的技术与设备。尽管后来的结果表明中国的目标大大超出它的国力,但是,这项规划的目标意味着北京将向国外越来越多地寻求它的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1978年2月,中国便开始与日本签定了200亿美元的贸易协定。
  其他方面的发展推动着中美关系的进程。美国在阻止苏联势力渗入第三世界方面不断受挫,使布热津斯基更加积极地制定有关中国的政策。与此同时,邓的权力也在不断巩固。中越关系的迅速恶化又提供了行动的契机。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问北京时,中越关系几乎破裂。晚春时节,越南驱赶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侨民,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中国后来断绝了与越南的所有经济与技术联系。7月末,中国发表声明说:“在越南当局每一个反华步骤后面,都有着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巨大阴影。……莫斯科需要的是,争霸②东南亚和亚洲的 ‘前哨’。……为了迂回包抄欧洲,孤立美国。”美国对苏联侵入安哥拉和非洲之角的顾虑与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的担心联系在一起。“反对霸权主义的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终于开始形成,其中包括美国。
  中国的政策假定美国实际上成了国际舞台上的温和力量:……苏联还是两个超级大国中更凶恶、更冒险、更狡诈的帝国主义,是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美国)当前不能不力图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在总的战略上不能不处于守势。……苏联决③定……削弱和排挤美国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势力。……同时,布热津斯基在与邓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卡特总统“已下了决心”,这表明美国愿意就这一问题与中国进行会谈,寻找一个中国可以接受的方案。卡特总统受国家安全顾问访华成功的鼓舞,于6月份决定,到这年年底大力推进与中国全面的外交关系。作为附加的结果,到 10月中旬,他中止了使美越关系正常化的所有计划,以便不致使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复杂化。虽然卡特政府没有将这一决定通知中国人,但是,正式的通知似乎是多余的,因为美国与河内的谈判已经失败,而与北京的会谈却已取得进展。
  中国已经取得重大的突破:现在显而易见的是,在美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美国人再三声明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美国准备使自己与中国的安全与发展目标更为一致,替中国向美国的盟友说情。作为美国政策的一部分,它有意修改协定,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包括可能的武器销售和她的欧洲盟国拥有的相应设备。为了进一步表明愿意为中国作出努力,布热津斯基还私①下敦促东京尽早批准拖延已久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该条约中反对霸权主义的条款有使日本与中国的反苏战略保持较为密切的一致的含意,而许多日本人不愿这么做。然而,中国发展的经济机会,华盛顿对条约明白无误的偏爱以及苏联对日本外交的强硬态度,加速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势头,同时邓也 ① 理查德·鲍姆的“引言”,见理查德·鲍姆编:《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第4— 6 页。 ② 《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从越南当局反华看苏联的战略意图”,载《红旗》第8 期(1978  年8 月1 日),第101—104 页。 ③ 《人民日报》社论:“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载 1977 年 11 月1 日《人民日报》。 ① 布热津斯基: 《权力与原则》,第216—218 页。表明愿意听从劝告,无限期地拖延钓鱼岛问题的解决,这一领土争端曾使中日关系恶化,并有可能使这年春季签订的条约归于失败。中国向日本表示,中国不再恢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因而不把日本说成是敌手,也证明中国对日本确有诚意。由于中国最终愿意接受最后文件中较为温和的语言,和平友好条约终于于8月签定。②毫无疑问,中国人在与美国和日本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中所作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尽管有旁证表明,邓似乎能说服他那些疑心重重的同事,美国对华政策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很难断定其他高级官员的不满和猜疑程度。例如,华国锋就十分不满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决定,尽管这是中国领导人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虽然邓的决策余地仍有限,但这也是中国谈判人员想要传递的信息,即他们将不顾国内辩论的扩大。
  中国最终愿意接受美国与台湾未来关系比较含糊的框架,其中包括美国声称的它有权向台湾出售武器 (这与北京的公开抗议不符)。美国不指望也没有得到中国人对这些协定的明确的赞同或认可,但是某种程度的忍耐是外交惯例。况且在关系正常化最后会谈的几个月前,卡特政府拒绝了台湾求购新式飞机的几次要求,限制台湾只能购买编制内飞机的数目。卡特总统还向北京表示,保留继续“向台湾出售严格选择过的、不会对中国造成威胁的武器的权利”。①北京有充分的理由对这些规定感到欣慰,虽然近期美国不会终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但是美国的决定暗示,它准备向台湾出售的武器是有质的限度的。
  美国保留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权利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出售另外的武器,而只能出售所规定的武器。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打消了中国和平解决台湾的意图的宣布,但双方默默的克制(中国人在其政策中声明并减少了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美国人则诚心诚意地保证限制军事武器的出售)表明了中美政策不言而喻却很重要的联系。中国人似乎想说服台北的领导人,他们不可能从卡特政府那里得到广泛的承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会取消其援助的。由于中国减少在福建省的军事力量,并继续对台湾做出政治姿态,中国也期望美国尽早终止向台湾出售武器。在 12月中旬中美关系正常化时,华盛顿单方面声明,保留继续向台湾有限度地出售防御武器的权利,这似乎是暂时保全面子的姿态,这是美国提出的一年内暂停武器销售的结果。
  邓曾说过,那个时期是对北京有利的时期。中国的克制态度,呼吁爱国主义和国家统一,最终希望将台北带到谈判桌上。1978年12月15日发表的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的措词,又增加了中国人的这一乐观思想。
  公报中说:“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而,明确承认中国地位的语言取代了《上海公报》中的含糊词句,所有“与台湾的商业、①文化、贸易以及其他关系”都将“通过非官方途径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台湾宽宏大量和几乎仁慈的未来政策的动机是不 ② 本节所引用的更为广泛的讨论,见丹尼尔·特雷蒂亚克的“1978 年的中日条约:钓鱼岛事件的前奏”, 载 《亚洲概览》第18 卷第12 期 (1978 年12 月),第1235—1249 页。 ①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7 页。 ① 见所罗门:《中国因素》,第300—302 页。言而喻的。1979年1月1日即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美国不再承认台北政府的那一天,中国开始向台湾呼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