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撇坏貌话汛蟛糠植慷雍臀淦髯氨覆渴鹪谔芬阅峡拷呓绲牡胤健1本┑比话颜庵植渴鹗游孕陆⒏仕唷⒛诿晒藕秃诹囊恢滞病S捎诙砉嗽诒狈匠硕惩链捅。ɑ蛘弑鹾5厍暮K┲猓鹞尥寺罚阅箍浦荒懿扇≌庵植呗裕悍乐怪泄尤肭郑芫泄岢龅乃骄佣汲防氡呓缦叩慕ㄒ椤U庵智榭龅难现匦远院2吾撕筒Χ杂任怀觯τ胫泄岢隽焱烈蟮牡河旄艚嗤�
中国军队不敢过于靠近边界,因为如果靠得太近,就有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沙漠中被苏军摧毁或包围的危险。此外,中国的居民绝大多数都生活在离边界很远的地方。生活在边界附近的是少数民族,他们与苏联一侧的居民有血缘关系。他们 (如新疆的哈萨克族)试图与对方重新合并。中国的战略和军队的部署情况是:主力部队留在后方保卫重要城市(如北京等)和军事基地(如罗布泊和双城子的核武器和导弹发射基地等);向边境地区迁徙大量汉人以监视和压制少数民族,这些汉人同时又是阻挡苏军进攻的准军事人员。他们通过散布各地的农业移民,形成了一道抗击侵略者的长城;一旦苏军入侵中国,军队和人民 (大部分是公社社员)将联合起来,利用正规防御战术和游击战术(即“人民战争”)来抵御俄国人。随着移民活动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军队可能推进到了距中苏边界更近的地方。 1972 年2 月26 日;《经济学家》1972 年5 月6 日,第49 页;《纽约时报》1972 年9 月10 日;《基督教 科学箴言报》1973 年9 月14 日;《世界报》(巴黎)1970 年9 月5 日;《洛杉矶时报》1974 年6 月21 日;《经济学家》,1973 年8 月4 日,第36 页;《文学报》(苏联)1974 年5 月15 日,第9 页 (见《苏 联动态》1974 年5 月21 日,C1);《苏联动态》1974 年8 月7 日,C1—2;《纽约时报》1974 年9 月29 日;《远东经济评论》,1974 年5 月6 日,第30—34 页;哈里·盖尔伯:“核武器与中国的政策”,第 13—17 页;拉尔夫·克拉夫等编:《美国、中国与军备控制》,第140—143 页。与此同时,边防部队增加了具有挑衅意味的巡逻和监视活动,这也许是为了预防入侵或对苏联可能的进攻给予警告。
中苏两国战略的中心是双方均拥有大量的核武器。莫斯科的核武器很多,足以对中国的任何入侵活动给予严惩。然而,1969年的边界冲突发生之前,这仅仅是一个背景因素,而且,即使在1969年以后,核武器的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也并不是一种可行战略,只有在最严重的关头方可使用。尽管可以谈论苏联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打击中国的核武器生产和实验场所、火箭①和核武器贮存处及空军基地,但实际上这是不大可能的。不过,一旦苏联的地面部队全面展开,中国军队的整个防线就会从战略和战术上都受到威胁,因为苏军各师都配备有战术核武器,且受过在核战场上作战的训练。当时,苏联有能力先发制人,摧毁中国几乎所有的核武器和导弹基地、空军基地、海军基地和地面部队,占领大片中国领土,包括首都北京在内。数以亿计的人将遭到灭顶之灾,其中包括邻近国家的许许多多人。但是,由于核战争会使邻国遭殃,加上苏联因此将会在战略上远逊于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肯定会形成反苏联盟,上述惨景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中国人必须高度重视这种可能性,并相应地调整其军事和外交立场。
北京还得面对另外一些情况,其中最严重的是苏联可能介入中国国内为争夺毛的继承权而展开的斗争,支持军方的某一派别,帮助建立一个亲苏联的政府。如做不到这一点,苏联军队也可能乘领导层争夺继承权时期中国虚弱之机,侵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新疆、黑龙江等边界省区。虽然苏联方面认为不存在这些可能表1中苏两国军队的数量(1969—1971年) ① 基辛格: 《白宫岁月》,第183 页。军队总数 陆军总数 师总数 边防军年份 步兵师 机械化师 空降师a(百万) (百万) (个) (万)苏 联1969—19703。30 2。00 147 90 50 7 251970—19713。30 2。00 157 100 50 7 231971—19723。38 2。00 160 102 51 7 301972—19733。38 2。00 164 106 51 7 301973—19743。42 2。05 164 107 50 7 301974-19763。52 2。30 167 110 50 7 301975—19763。58 2。32 166 110 49 7 30变化 +0。28 +0。32 +19 +20 …1 +0 +5中 国1969—19702。22 2。50 118b108 8 2 301970—19712。78 2。45 118 108 8 2 301971—19722。88 2。55 120 110 8 2 301972—19732。88 2。50 130 120 8 2 301973—19742。90 2。50 130 120 8 2 301974—19753。00 2。50 136 119 11 6 301975—19763。25 2。80 142 125 11 6 30变化 +0。43 +30 +24 +17 +3 +4 +0a:包括防空部队。
b:只包括主力部从各师,不包括地方部队各师。
资料来源:《军事平衡》(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年刊)和笔者1974—1984年间与美国、中国和苏联官员的谈话记录。
性,并马上否认有任何发动进攻的意图,但中国人只能从最坏处做准备,因为他们估计到了苏联军队的实力,且有猛烈抨击苏联意识形态方面的诸项政策的传统。因此,正是强大的苏联军队部署在中苏边界附近的核力量,迫使中国加强了边界防务,在70年代初增加了国内常规武器和中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份额,把解放军从政治经济部门的行政管理事务中解脱了出来,部署在更靠近中苏边界的地方,还中断了红卫兵的革命活动,把他们中的许多人分派到了边界附近的生产建设兵团。
到1975年,中国在弥补军事力量的不平衡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把一个步兵师改建成了装甲师。这至少表明北京有进行此类改建的生产能力。北京拥有充足的核报复能力,足以威慑苏联先发制人的进攻,并可威胁到苏联欧洲部分的重要城市 (包括莫斯科在内),因此,中国原来微弱的威慑因素已经发展为以分布在各处的地下掩体的导弹 (弹头瞄准苏联国土)为基础的威慑战略了。
中苏两国军队构成和部署变化情况,详见表1和表2。①表1显示了两国地面部队的总数和构成。1969—1975年间,中国陆军的 ① 这些资料出自1968—1975 年间的《军事平衡》(年刊)和1969—1975 年间的《战略研究》(年刊)。 这两份刊物都是由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约增加了30万人。地面部队从118个师增至142个师, 净增24个师。1975年以前增加的人绝大多数是从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行政 管理事务中脱出身来返回部队的官兵。这批官兵有将近20万人。仅此一点就 可看出解放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卷入国内非军事性事务的程度有多深。此 外,官兵返回部队的时机与外国旅游者观察到的解放军在工厂、事业单位和 行政机关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
苏联军队部署和构成情况的变化也可从表中看出来。1969—1975年间, 中苏两国军队数量的变化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与中国相比,苏军总数净 增27。5万人,而陆军又净增32万人,摩托化步兵师从90个增至110个,净 增20个。这些新增的部队都用于抵御来自中国的威胁。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 的数目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与中国的情况十分相似(当然,不同之处是苏 联的这两种部队原来就比中国多得多。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基础更雄苏中两国军队的部署 (1969—1976年)表2 (以师为单位)苏 联苏 联 苏 联 苏 联 苏联远东地区 (包年 份 东 欧欧洲地区 中部地区 南部地区 括大贝加尔地区)1968—1969 221969—197032 60 8 19 28(蒙古2)1970—197131 60 8 21 37(蒙古2)1971—197231 60 8 21 40(蒙古3)1972-197331 60 8 21 44(蒙古2)1973—197431 60 5 23 45(蒙古2)1974—197531 63 5 23 45(蒙古2)1975—197631 63 6 23 43(蒙古2)变 化 …1 +3 …2 +4 +21中 国中苏边界 整个广州 西南 北京年份 福建 海南 西藏 中苏武汉 地区 东北 兰州 新疆边界内蒙古1969—197028 25 3 12 3 32 11 4 471970—197128 25 3 12 3 32 11 4 471971—197228 25 3 12 3 33 11 5a 491972—197325 17 3 12 8a 40 15 10a 651973—197420 17 3 12 8a 45 15 10a 701974—197525 17 3 12 6a 50 15 8a 731975—197625 18 3 12 6 55 15 8 78变 化 …3 …7 +0 +0 +5 +23 +4 +4 +31a: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这几个年份的《军事平衡》把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的部队数量合并列出。此表假定比率和前几年的一样,即西藏3个师,新疆4个师。 厚)。苏联边防部队增加了大约6万人,这些人可能都被用于巡逻中苏边界。不过,苏联边防部队的总数约有30万,与中国边防部队的总数相等。总之,中苏两国军队新增加的人数是大体相等的。考虑到双方都把对方的威胁看得十分严重,而双方军队新增人数都不很多就显得有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