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宏观上物体的不可叠加性。

  但是,GRW自身也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这条大道并不是那样顺畅的。他们的论文

发表当年,海德堡大学的E。Joos就向《物理评论》递交了关于这个理论的评论,而这个评

论也在次年发表,对GRW提出了置疑。自那时起,对GRW的疑问声一直很大,虽然有的人非

常喜欢它,但是从未在物理学家中变成主流。怀疑的理由有许多是相当技术化的,对于我

们史话的读者,我只想在最肤浅的层次上稍微提一些。

  GRW的计算是完全基于随机过程的,而并不引入类如“观测使得波函数坍缩”之类的

假设。他们在这里所假设的“自发”过程,虽然其概念和“坍缩”类似,实际上是指一个

粒子的位置从一个非常不精确的分布变成一个比较精确的分布,而不是完全确定的位置!

换句话说,不管坍缩前还是坍缩后,粒子的位置始终是一种不确定的分布,必须为统计曲

线(高斯钟形曲线)所描述。所谓坍缩,只不过是它从一个非常矮平的曲线变成一个非常尖

锐的曲线罢了。在哥本哈根解释中,只要一观测,系统的位置就从不确定变成完全确定了

,而GRW虽然不需要“观测者”,但在它的框架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是实际上确定的,只有

“非常精确”,“比较精确”,“非常不精确”之类的区别。比如说当我盯着你看的时候

,你并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位置,虽然组成你的大部分物质(粒子)都聚集在你所站的那个

地方,但真正描述你的还是一个钟形线(虽然是非常尖锐的钟形线)!我只能说,“绝大部

分的你”在你所站的那个地方,而组成你的另外的那“一小撮”(虽然是极少极少的一小

撮)却仍然弥漫在空间中,充斥着整个屋子,甚至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

  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你”都填满了整个宇宙,只不过“大部分”的你聚集在某

个地方而已。作为一个宏观物体的好处是,明显的量子叠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发

定域,但这只是意味着大多数粒子聚集到了某个地方,总有一小部分的粒子仍然留在无穷

的空间中。单纯地从逻辑上讲,这也没什么不妥,谁知道你是不是真有小到无可觉察的一

部分弥漫在空间中呢?但这毕竟违反了常识!如果必定要违反常识,那我们干脆承认猫又

死又活,似乎也不见得糟糕多少。

  GRW还抛弃了能量守恒(当然,按照相对论,其实是质能守恒)。自发的坍缩使得这样

的守恒实际上不成立,但破坏是那样微小,所需等待的时间是那样漫长,使得人们根本不

注意到它。抛弃能量守恒在许多人看来是无法容忍的行为。我们还记得,当年玻尔的BKS

理论遭到了爱因斯坦和泡利多么严厉的抨击。

  还有,如果自发坍缩的时间是和组成系统的粒子数量成反比的,也就是说组成一个系

统的粒子越少,其位置精确化所要求的平均时间越长,那么当我们描述一些非常小的探测

装置时,这个理论的预测似乎就不太妙了。比如要探测一个光子的位置,我们不必动用庞

大而复杂的仪器,而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感光剂来做到。如果好好安排,我们完全可以只用

到数十亿个粒子(主要是银离子)来完成这个任务。按照哥本哈根,这无疑也是一次“观测

”,可以立刻使光子的波函数坍缩而得到一个确定的位置,但如果用GRW的方法来计算,

这样小的一个系统必须等上平均差不多一年才会产生一次“自发”的定域。

  Roland Omnes后来提到,Ghirardi在私人的谈话中承认了这一困难。但他争辩说,就

算在光子使银离子感光这一过程中牵涉到的粒子数目不足以使系统足够快地完成自发定域

,我们谁都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作为观测者的我们不去观测这个实验的结果,谁知道

呢,说不定光子真的需要等上一年来得到精确的位置。可是一旦我们去观察实验结果,这

就把我们自己的大脑也牵涉进整个系统中来了。关键是,我们的大脑足够“大”(有没有

意识倒不重要),足够大的物体便使得光子迅速地得到了一个相对精确的定位!

  推而广之,因为我们长着一个大脑袋,所以不管我们看什么,都不会出现位置模糊的

量子现象。要是我们拿复杂的仪器去测量,那么当然,测量的时候对象就马上变得精确了

。即使仪器非常简单细小,测量以后对象仍有可能保持在模糊状态,它也会在我们观测结

果时因为拥有众多粒子的“大脑”的介入而迅速定域。我们是注定无法直接感觉到任何量

子效应了,不知道一个足够小的病毒能否争取到足够长的时间来感觉到“光子又在这里又

在那里”的奇妙景象(如果它能够感觉的话!)?

  最后,薛定谔方程是线性的,而GRW用密度矩阵方程将它取而代之以后,实际上把整

个理论体系变成了非线性的!这实际上会使它作出一些和标准量子论不同的预言,而它们

可以用实验来检验(只要我们的技术手段更加精确一些)!可是,标准量子论在实践中是如

此成功,它的辉煌是如此灿烂,以致任何想和它在实践上比高低的企图都显得前途不太美

妙。我们已经目睹了定域隐变量理论的惨死,不知GRW能否有更好的运气?另一位量子论

专家,因斯布鲁克大学的Zeilinger(提出GHZ检验的那个)在2000年为Nature杂志撰写的庆

祝量子论诞生100周年的文章中大胆地预测,将来的实验会进一步证实标准量子论的预言

,把非线性的理论排除出去,就像当年排除掉定域隐变量理论一样。

  OK,我们将来再来为GRW的终极命运而担心,我们现在只是关心它的生存现状。GRW保

留了类似“坍缩”的概念,试图在此基础上解释微观到宏观的转换。从技术上讲它是成功

的,避免了“观测者”的出现,但它没有解决坍缩理论的基本难题,也就是坍缩本身是什

么样的机制?再加上我们已经提到的种种困难,使得它并没有吸引到大部分的物理学家来

支持它。不过,GRW不太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快就出现了另一种解释,可以

做到GRW所能做到的一切。虽然同样稀奇古怪,但它却不具备GRW的基本缺点。这就是我们

马上就要去观光的另一条道路:退相干历史(Decoherent Histories)。这也是我们的漫长

旅途中所重点考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 


第十二章 新探险一  






castor_v_pollux  

连载:量子史话   出版社:   作者:castor_v_pollux  


  1953年,年轻,但是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家穆雷?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离开普林

斯顿,到芝加哥大学担任讲师。那时的芝加哥,仍然笼罩在恩里科?费米的光辉之下,自

从这位科学巨匠在1938年因为对于核物理理论的杰出贡献而拿到诺贝尔奖之后,已经过去

了近16年。盖尔曼也许不会想到,再过16年,相同的荣誉就会落在自己身上。 

  虽然已是功成名就,但费米仍然抱着宽厚随和的态度,愿意和所有的人讨论科学问  
题。在核物理迅猛发展的那个年代,量子论作为它的基础,已经被奉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经典,但费米却总是有着一肚子的怀疑,他不止一次地问盖尔曼: 

  既然量子论是正确的,那么叠加性必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可是,为什么火星有着一条

确定的轨道,而不是从轨道上向外散开去呢? 

  自然,答案在哥本哈根派的锦囊中是唾手可得:火星之所以不散开去,是因为有人在

“观察”它,或者说有人在看着它。每看一次,它的波函数就坍缩了。但无论费米还是盖

尔曼,都觉得这个答案太无聊和愚蠢,必定有一种更好的解释。 

  可惜在费米的有生之年,他都没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他很快于1954年去世,而盖尔曼

则于次年又转投加州理工,在那里开创属于他的伟大事业。加州理工的好学生源源不断,

哈特尔(James B Hartle)就是其中一个。60年代,他在盖尔曼的手下攻读博士学位,对量

子宇宙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思考,有一个思想逐渐在他的脑海中成型。那个时候,费因

曼的路径积分方法已经被创立了20多年,而到了70年代,正如我们在史话的前面所提起过

的那样,一种新的理论——退相干理论在Zurek和Zeh等人的努力下也被建立起来了。进入

80年代,埃弗莱特的多宇宙解释在物理学界死灰复燃,并迅速引起了众人的兴趣……一切

外部条件都逐渐成熟,等1984年,格里菲斯(Robert Griffiths)发表了他的论文之后,退

相干历史(简称DH)解释便正式瓜熟蒂落了。 

  我们还记得埃弗莱特的MWI:宇宙在薛定谔方程的演化中被投影到多个“世界”中去

,在每个世界中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一来,在宇宙的发展史上,就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

“世界”。历史只有一个,但世界有很多个! 

  当哈特尔和盖尔曼读到格里菲斯关于“历史”的论文之后,他们突然之间恍然大悟。

他们开始叫嚷:“不对!事实和埃弗莱特的假定正好相反:世界只有一个,但历史有很多

个!” 

  提起“历史”(History)这个词,我们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恐怕就是诸如古埃及、巴

比伦、希腊罗马、唐宋元明清之类的概念。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学问。但在物理上,过去

、现在、未来并不是分得很清楚的,至少理论中没有什么特征可以让我们明确地区分这些

状态。站在物理的角度谈“历史”,我们只把它定义成一个系统所经历的一段时间,以及

它在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状态变化。比如我们讨论封闭在一个盒子里的一堆粒子的“历史

”,则我们可以预计它们将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逐渐地扩散开来,并最终达到最大的热辐

射平衡状态为止。当然,也有可能在其中会形成一个黑洞并与剩下的热辐射相平衡,由于

量子涨落和霍金蒸发,系统很有可能将在这两个平衡态之间不停地摇摆,但不管怎么样,

对应于某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们的系统将有一个特定的态,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我们所说

的这个系统的“历史”。 

  我们要时刻记住,在量子力学中一切都是离散而非连续的,所以当我们讨论“一段时

间”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所有时刻的集合,从t0,t1,t2,一直到tn

。所以我们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指,对应于时刻tk来说,系统有相应的态Ak。 

  我们还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比喻形式来说明问题。想象一支足球队参加某联

赛,联赛一共要进行n轮。那么,这支球队的“历史”无非就是:对应于第k轮联赛(时刻

k),如果我们进行观测,则得到这场比赛的结果Ak(Ak可以是1:0,2:1,3:3……等等)。

如果完整地把这个球队的“历史”写出来,则大概是这个样子: 

  1:2, 2:3, 1:1, 4:1, 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