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诸位年轻的同学记住这两句古人的诗。人生的哲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建立一个人的人格,不要因为环境而动摇,功名富贵、有钱无钱、有地位无地位是次要的事,人格要建立。 “足根立稳千秋定 ”,这是大定,不要以为打坐才是定。那么,拿做功夫来讲,我把它改一个字:
意根立稳千秋定,心境空时万象现。
一个人心境、意念一空,森罗万象与我什么相干!这就是普贤的境界。所以说,一般认为中国哲学非常难,因为中国的文哲不分,哲学思想表现在文学意境中的非常多。当然,为了文学境界,你也可以把 “心境空时万象现 ”,改成 “心境空时万象虚 ”,学文的一定喜欢用这个字,但是不好。心境也空、万象也空,万象非心境所空之空,而是心空无我之翳障时,万象自显,便入普贤的境界。
刚才说明 “任物自真,称之为神 ”,像这些句子是悟道成道最重要的句子,你们要特别注意!
“不为不思 ”,神的境界也就是明心见性。上面告诉我们,文字是幻术,不要被幻术名词骗去,用 “神 ”字替换明心见性的 “性 ”,不要认为一个 “神 ”字不是道,这是观念被文字的幻术所骗,这些都是名词,透过名词背后,你了解了那个东西就对了,不要被名词绑住。所以说 “任物自真,称之为神 ”,这个时候, “不为不思 ”,无为的境界,再也不要加思维分别,那么,这个现象就 “不定不乱 ”,这是普贤三昧,如果有一个定的境界,意境已经被一个东西绑住了。
“不定不乱,不来不去 ”,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 “任智遍周 ”,你自性的智慧功能普遍存在。每个人生命本有的真智慧,这个智慧能够了知一切,万象皆知,而都没有动过。 “任智遍周 ”,周遍无所不在。 “利生自在 ”,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这个叫做自在。
“知根应现,名之为通 ”。什么叫神通?上面讲个 “神 ”,这里讲个 “通 ”,你把 “任物自真,称之为神,知根应现,名之为通 ”四句连起, “神通 ”便解释完了。 “知根应现,名之为通 ”,称那个能知之性,无所不应,此心像明镜一样,物来一照就有现象,物去则不留。
你的知性之根应现无方,没有固定的,这样就叫做通。镜子不留一点尘渣,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方称普贤的所行三业作用及座境。这个道理明白了,就晓得一切万法本闲。禅宗祖师有一句话: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一切法本来清净,觉得不清净是我们自己在胡闹,自己有分别心。无分别心 ——万法本闲。
禅宗史上有一典故:唐末五代时,韩国新罗有位元晓和尚( 618~ 686)来到中国学禅,后来回到韩国写下著名的《起信论疏》,为一代祖师。当时交通不便,他从福建上岸,到江西一带找师父,夜里在乱山中行走找不到地方,只好在山里就地打坐,口渴没有水喝很难过,手往身边一摸,摸到一个小瓢,再摸有水,端起就喝,啊!好清凉、好舒服,菩萨感应,给我甘露。
早晨睁开眼一看, “我的妈呀!死人的天灵盖。 ”死人头骨烂了翻过来像个小碗,接了雨水。他一看喝的不是甘露,一恶心就呕吐出来。呕吐什么?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一切都是唯心自闹,因此他悟道了。这是中韩文化史上有名的禅宗典故。
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方称普贤所行三业作用及座镜。
所以说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如果我们了解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唯心的,是心理的思想、意境、观念不同所变出来的,所以人的观念一固执太可怕。懂得这个,才谈得上了解普贤菩萨所行三业的作用,普贤身口意三业怎么样?座位境界怎么样?
尽虚空是莲座
如十地菩萨座体,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贤座量,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明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我们看画像,普贤菩萨的座位上有座莲花在大象背上,《华严经》上说普贤菩萨的座位有多大?佛经上说普贤菩萨的座位 “量等虚空 ”,虚空有多大,他的座位就有多大!到今天为止,太空科学、天文学如此发达,不敢说虚空有多大!只了解到宇宙是无限地扩张,现在科学名词称这个宇宙为无限扩张的宇宙,拿佛学道理来说就是无量无边,没有办法摸到它的边际。
那么,普贤菩萨的座位等虚空,周遍法界。我的菩萨!您千万站住,不要坐下,如果坐下,我们没得站的地方,都被他盖住了!所以佛经上说阿弥陀佛的舌头是广长舌相。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舌头又宽又长!多长多宽?阿弥陀佛一讲话,舌头吐出来量等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您千万不要说话,一说话我们衣服都晒不干了!三千大千世界都被他遮住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佛法,你怎么办?
普贤菩萨座位量等虚空,是个大莲花藏。《华严经》看这个宇宙是一朵莲花,不是植物园的莲花,八瓣、六瓣不算数,是一千片花瓣的千叶莲花,且重重无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每一花瓣上生出莲叶,有一千叶。每一叶上又生出一朵莲花,又是一千朵,这个宇宙是那么地层层叠叠,一体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叫 “华藏世界 ”。
所以佛法的宇宙观实在同现在的科学宇宙有关,科学不了解这一点,如果了解应该有新的发现。佛法这个观念属于科学中的什么?学科学的青年注意,不要太落伍,这个属于理论科学,理论科学是科技整合的基础科学,把物理、化学、太空、电子等等学科全部归纳起来,理论科学接近于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科学哲学。
普贤菩萨的座位,量等虚空, “一切法界大莲花藏故 ”,这是讲什么道理呢?刚刚讲若真有这么一个座还真是可怕,我们没有地方坐了!当然我们也很高兴能坐在普贤菩萨的位下。这是要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经典上所谓 “座 ”,是立足点,也可说是一个座标,你要把这个开发智慧的 “大目标 ”认清楚。如何认法?
“明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普贤菩萨的境界、座位那么大!凡夫看不见,即使到达十地菩萨,其智慧也是有限,不能等同普贤菩萨。普贤与文殊二位菩萨在佛学上称 “等妙二觉 ”,文殊是等觉,其智慧与佛一样;普贤是妙觉,他的行,起妙有的作用。天台宗有空假中三观,凡夫境界叫假观。菩萨境界叫幻观;大菩萨境界叫妙观。凡夫是假有;菩萨是幻有;大菩萨境界是妙有,真空生妙有。那么,它的差别在哪里?智慧的成就。所以说普贤菩萨的座位那么大,是因为他的大智慧;反之,心量没普贤之大,也就不可能达到大智慧的成就。
以此来升此位如许乖宜,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普贤菩萨的境界有那么大,因此以普眼菩萨的境界看不见。普眼菩萨想爬到这个境界坐一坐,看看座位放在哪里都找不到!你说座位放在哪里?我们把东西放在哪里最找不到?把钥匙放在口袋里,结果东南西北到处拼命找,啊哈!原来在口袋,我们都有过这个经验,如果连这个经验都没有,这辈子好像白做人了!
世界上最妙的事,东西找不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譬如我们都晓得学佛要明心见性,这有什么难!凡是一个人活着一定有个心,有个性,可是你就是见不到,等于骑牛觅牛。找自己的东西最难!所以普眼菩萨找普贤菩萨的境界,永远找不到。
“如许乖宜 ”, “如许 ”是中国古文的形容词,意即 “无限 ”,等于现代白话 “很多 ”,不要把 “如许 ”解释成 “好像许可 ”。 “乖 ”是错误; “宜 ”是合适,总而言之,不懂自己心量的境界,像普眼菩萨拿眼睛去找,怎么都不对,反正就是不合适。
“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 ”,这样无限量的普贤境界,普眼菩萨为什么出出入入各种三昧都找不到?普眼是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法界是空的,可是 “妙有 ”却看不见, “有 ”的这一面不懂,所以他只晓得寂用。只知 “空 ”的一面,是偏差、有限、有障碍的,没有证得十地果位,因此普眼菩萨比普贤菩萨差了一点。
“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普眼始终跟在普贤后面,普贤站在哪里看不见,因为普眼向外追求。换言之,他讲了半天,经典文字那么细腻的描述,普眼始终找不到普贤,因为他向外驰求,不能回转来找自己。诸位要注意这些不只是理论。现在是讲教理,亦即经教,经教用故事表达也好,用理论表达也好,它的目的是使你了解自己。
梦想成真
故三求普贤,三重升进。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特别注意这一段,尤其是老前辈的朋友!他说这位普眼菩萨找普贤菩萨找了三次没有找到,不但普贤菩萨人在哪里找不到,他的莲花宝座、白象在哪里都不知道,连影子都没有。
“三重升进 ”,一层一层深入去找,找不到,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合掌恳切祈求普贤菩萨慈悲现身。普眼菩萨最后走这个路子。
“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普眼念头一动,佛经和《庄子》一样,多半是寓言故事,可以演电影、电视。昨天有位报馆社长打电话给我,告诉接电话的同学叫我一定要去看 “释迦牟尼佛 ”这部电影,这位同学说老师闭关不想去看,但他自己一定要看。结果他说糟得一蹋糊涂,简直是糟蹋佛教,所以又跑来一定要我去看看。
我说这个东西没什么糟蹋不糟蹋的,拿现有人世间的艺术文化表达形而上的圣贤境界,本来就非常困难,况且一般商业电影还有它生意上的考虑。现在要找一位释迦牟尼佛的演员还真找不到,不是面孔没有,而是面孔那种气质找不到。中国文化讲五百年出一个英雄,三百年出一个戏子,不容易!一个电影明星的成就是有他的气质的,好的电影明星,一身细胞都是戏,只要那么一动,戏就出来了!天生圣人,到哪里找?
我们回转来看普眼菩萨后来为什么找到普贤菩萨?注意一句话: “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老前辈用功的同学注意上面有一句: “犹有寂用有限障 ”,他偏于 “空 ”的那面去了!求普贤呈现都找不到。 “却生想念 ”,由真空中生妙有,性空中生缘起, “方始现身 ”,当下就是。你以为 “当下空 ”才是, “当下有 ”的这一面也是。光认识这一头,这一念过了,当下空了的就是,那只落在空的一边。反过来要当下起念,有用这一念就是它,知道真空妙有。所以他告诉你 “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