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干部。
1950年9月16日,越军发起边界战役。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相继攻克东溪、高平、七溪等地,至年底解放了整个越东北地区。由此,法国殖民者多年苦心经营的越中边境封锁线被彻底打破。边界战役的胜利使越北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印支人民的抗法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奠定了基础。
边界战役结束后,法军转入防御,固守红河三角洲地区,拼凑兵力,伺机反扑。越军抓住机会,在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协助下相继发起红河中游战役、18号公路战役和宁平战役,夺得全胜。同时,老挝巴特寮解放军和柬埔寨统一阵线解放军也连连获胜。在法军陷入困境时,美国开始援助法军。1950年美国在越南设立军事顾问团,并开始向法军提供大量军火。
在上述背景下,法国政府于1953年秋派纳瓦尔将军任远征军司令官,在美军支持下推行“纳瓦尔计划”,企图进攻越北平原,在18个月内消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11月20日,法军三个伞兵大队以突然袭击方式攻占越西北部战略要地奠边府,随后修筑坚固碉堡群,企图使奠边府成为控制越南西北部和老挝北部(上寮)地区的据点。
针对法军的战略企图,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和中国人民的支援下,在越西北和平原地区实施一系列进攻作战,至1953年年中,解放了西北各省,并同老挝巴特寮解放军和柬埔寨统一阵线解放军相配合,解放了老挝中、南部(中、下寮)和柬埔寨东北地区,打通了纵贯印度支那南、北战场的战略交通线。从1953年秋季开始,越南人民军发动总攻。这次总攻一直延续到1954年7月。在印度支那三国军民的打击下,法军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据点奠边府已处于四面包围之中。
奠边府位于越南西北莱州以南约75公里处。该地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法军扼守此地,随时可向越南中部和北部的越军后方实施突击,并可将越南西北部同老挝的抗法力量分隔开。1953年年底,越军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下制定了奠边府战役作战计划。鉴于当时奠边府法军兵力不到6个营,防御工事尚不完善,计划初期曾决定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后由于法军迅速增加兵力(达16个营),并完善了阵地设置,故又调整计划,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以严密包围、逐点攻占、逐步紧缩、层层剥皮的战法,先扫除外围之敌,最后发起总攻,全歼法军。
1954年3月13日和30日,越南人民军先后发起战役第一和第二阶段作战,将外围屏障基本清除或割裂,使中心区陷于孤立并位于越军炮火的控制之下。此时,雨季来临,部队行动困难。同时,美军加强了对法军的支援,并扬言动用B—29轰炸机轰炸包围奠边府的越军,甚至考虑对越“使用原子弹”。面对于此,中国军事顾问团帮助越南人民军坚定了夺取最终胜利的决心。5月1日午夜,越南人民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奠边府发起总攻。人民军以猛烈的火力和迅猛的攻势,连续攻克中心区各据点。5月7日14时,法军见大势已去,宣布投降。法军指挥官德卡斯特莱少将及法军1.2万人全部被俘。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宣告了法军的彻底失败。1954年7月,越、法两国政府在日内瓦举行谈判。7月20日,两国签订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协议规定,法国政府将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7月22日,越法双方下达停火令,历时8年多的印支人民抗法战争胜利结束。
印支人民抗法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东方舞台发生的重大事件。印度支那三国军民贯彻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配合,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呼应,逐步由游击战发展到运动战和阵地攻坚战,歼敌14万多人,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恢复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胜利,给世界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人民以巨大鼓舞,对战后世界反殖民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88 中东战争
欧、亚、非交汇点上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
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的战争。这个地区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来,战火频繁,40年来共爆发5次较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是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前苏联与美国争夺加剧、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尖锐化的表现。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在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
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在早期历史上是犹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混居的地方。犹太人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后,被大批屠杀和逐出,流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中世纪末期以后,欧洲排犹运动的掀起,犹太人为寻找出路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断组织犹太人返迁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入侵巴勒斯坦,扶植和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使巴境内阿以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但英国在1947年2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通过了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来分治巴勒斯坦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并趁英军撤出之机,抢占划给阿拉伯人的地区。阿拉伯人反对不公正的决议,阿拉伯国没有成立。由此,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15日,6个阿拉伯国家在英国支持下向以色列宣战。战争初期,阿军连战告捷,以军极为被动。美国操纵安理会安排了为期4周的停火。以色列乘机加紧扩充实力和调整部署。
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很快就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停火期限一到,以军首先在中部沿海平原,接着又在北部,向阿军发动反攻。阿拉伯国家各怀异志,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
仅10天时间,阿方就丧失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色列虽然有所得逞,但急需补充兵力和物资。于是,美国又操纵安理会,在7月15日通过了无限期停火方案。10月15日,以色列破坏停火,又大举进攻。战争直到1949年3月,阿拉伯国家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为止。以色列通过这次战争占有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受英法资本控制的而在战略和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为了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伙同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10月29日晚,以军分4路入侵埃及西奈半岛。埃及在西奈半岛只有6个营的兵力,以军在法国海、空军掩护下与埃军展开激战,占领了一些设防较薄弱的地方。10月31日下午,英法空军出动大批轰炸机猛烈轰炸埃及的城市和机场。11月6日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埃及塞得港登陆,但遭到埃及军民的抗击。战争期间,世界人民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斗争的浪潮,侵略战争也使英法的财政经济状况恶化。在埃及人民的抗击下,英法被迫于6日午夜停火,而以色列5日就已宣布停火。英法和以色列军队在12月和次年3月,先后撤出埃及。这次战争宣告了英法在中东殖民统治的崩溃。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又一次蓄谋已久的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战前,以色列为了隐蔽对阿方发动全面进攻且首先对埃军空军实施突然袭击的战略企图,对阿方成功地实施了一连串战略欺骗,麻痹了对方。5日晨,以色列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首先出动空军在不到3小时的时间里突袭了埃空军14个机场,另外还击毁了许多地对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空军遭到覆灭性打击。随后,以军又突袭了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的一些机场,以空军顺利地夺得制空权。以色列地面军队在首次空袭进行半小时后,在空军掩护下占领了加沙地带,然后兵分两路。西线以军朝苏伊士运河地区进发,于8日全歼西奈半岛埃军5个师,占领了运河东岸的全部土地。在西线以军向埃及进攻不久,北线以军即对约旦发动进攻,经过3天战斗,以军歼灭约军4个旅,继而占领了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9日以军将大量兵力转移集结到叙以战线,兵分三路向叙利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戈兰高地进攻。在付出极大代价后,占领了戈兰高地大片地区。埃、约、叙分别于8日到11日同意与以停火。
这次战争虽然只经过了6天,但以军以闪电战使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是它战前的4倍。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叙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达6年的军事准备。苏、美为控制中东国家,都竭力维持阿以之间“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叙军民对此十分不满。埃、叙领导集团为解脱内外困境,并看到战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向以色列开战,从而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叙两军乘以军过赎罪节,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动突然袭击。西线埃军先头部队在地面炮火和空军支援下,强渡运河成功。随后埃军8万人通过运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线,继而收复西奈第二大城市坎塔腊。埃军击退了以军装甲部队的3次反扑,控制了运河以东10至15公里的地区。北线叙军以3个师的兵力于埃军发动进攻的同一时刻,在空军掩护下,在戈兰高地分3路向以军阵地发动全面攻击并突破以军防线,包围了戈兰高地重镇库奈塔腊,最远处向前推进了35公里。以军为了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决定先稳往叙以战线,解除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埃及。10日西线埃军停止进攻。以军抓住这一战机,在北线集中约10万人的兵力对叙军实施猛烈反突击,突破叙军阵地,叙军被迫退出戈兰高地。随即以军越过1967年停火线,进犯到离叙首都约30公里地区,并沉重打击了援叙的伊拉克和约旦的装甲部队,掌握了北线战场主动权。13日埃军又发起进攻后,以军增援西线,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坦克交战,埃军作战失利。15日,以军发现西岸埃军两个军团的结合部防卫薄弱且后方空虚,立即派出一支装甲特遣队偷渡到运河西岸,摧毁了埃军的地空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后续过河部队沿运河向南发展进攻。埃军西岸兵力不足,东岸部队不敢调回,处境十分被动。24日以军完成了对苏伊士城、埃军第三军团的包围。阿拉伯国家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与以色列达成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政治上是一次冲击,打破了阿以关系的僵局。战后双方开始就用土地换和平的可能性举行了谈判。
它在军事上则显示出战争的导弹—电子时代的到来。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趁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处于分裂不和之机,在美国的支持下,以摧毁巴解武装力量为战略目标,发动了对黎巴嫩大规模入侵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先后出动兵力达12万人。战争头二天,以军连续空袭黎境内南部多处巴解组织目标和贝鲁特机场,第三天以军大批地面部队入侵黎巴嫩,在长达53公里的战线上的多处巴解部队据点被以军攻占。不久以军推至距贝鲁特24公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