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人类眼睛是一双“水眼”。眼睛的表面,需要长时间供水,泪液膜随着眨眼不断刷新,而眨眼功能由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双重控制,保障它始终在“眨”,平均每五秒就眨一次,一生里至少眨眼五亿次。这一点,特异于所有灵长类。此外,在眼球的内部,充盈着一种稀薄透明液体,称为“房水”,它就在眼内流动循环。这一双“水眼”构造,比所有的陆生兽类都更“水”,在自然界里,与之相像的是“章鱼眼”。虽然章鱼和人是截然不同的生物,但基于“进化趋同”原理,使两者的视觉器官构造类似。章鱼是软体动物,并非兽类,但肯定是水生物种;相似的环境形成“进化趋同”,我们拥有的究竟是不是一双水兽眼睛?
海牛科的各种海兽,曾被误认为“美人鱼”。每当海牛离开海洋以后,它们就象弱不禁风的小美女一样,不停地哭泣,“眼泪”不断流淌——这是一种含有盐分的液体,作用是保护那一双“水眼”。人类会流泪吗?这个问题不便继续探讨,否则人类不单会与海狮、海豹等为伍,恐怕将被天下众生“一致裁定”归属“海牛科”,并特设一个“有脚亚科”给予安置。
人类眼睛构造趋于完美,但既然有“水兽眼睛”的嫌疑,无奈也兼有其弱点。最典型的是以下两项:“散光眼”与“青光眼”,均是难以解释的医学现象。前者象是为了适应不断潜水和露出水面,从而形成的“进化歧路”,出现“屈光不正”的缺憾基因。后者仿佛是为了应付深潜、上浮造成的眼睛内压变化,演变过程的参差不齐,导致个体遭遇变故。
海洋里的大白鲨,是一种“闻名遐迩”的软骨鱼类,它在海水里的视力与人类近似,但相较而言,大白鲨是属于“远视”一族。假设人类曾经是水兽,那么他“离水登陆”之后,自然需要适应陆地环境对眼睛作出调整,将“默认”的视网膜焦点扯近,从而纠正“远视”。这一种“适应性”修正,也产生了副作用。人类的眼睛在少年时期,在各种诱因之下,眼球形成前后轴过长或屈光力过强——无论是“轴性近视”或“屈率性近视”,均由于不稳定的基因缺憾导致。眼睛在“新时代”进化阶段,暂时未能尽善尽美。人类在中年之后,会重新恢复至“远视”,反而看近处是模糊一片,俗称“老花眼”。
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形成,源于适应与修正时造成的不稳定因素,这足以反证我们的“水眼”来源。眼睛既然是“心灵窗口”,它所带来的“进化谜题”,促使我们对“人类起源”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第三章、一缕秀发千万载追思
前文提及人类应属于“猫头鹰总纲”,导致大量的科学家哑巴吃黄连,无法组织有效的辩驳。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决定不再坚持,而提出一个崭新的分类假说,超越“纲”这一个范畴,达到“门”的高度。该理论以“头发”作为分类基准,将高级动物划分成两大类:现代人均隶属“脊索动物门”之下的“有头发亚门”;除此之外的其它动物,一概属于“无头发亚门”。
“亚门”高于“总纲”,两者均属“门”与“纲”中间的分级。人类如此伟大,是因为他头顶生有头发,勿论何种动物,都无法和人类比拟!
——凭什么人类是万物之灵?曾经诸多生物提出异议。在它们眼中,人类仅仅是凭藉了外力,借助了“工具”,并非以一己之力获得统治地位。人类直立行走?别提这个,这原本是进化倒退;人类拥有脑部?什么动物不拥有脑部?人类这个罪恶的脑袋,思考的全是以“破坏自然、毁灭地球”等极端方式而获得统治权,还好意思再提?
人类不由得反思,芸芸众生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是哪个部位呢?他想起来了,是的,就是头发!
我们俯瞰天下众生,傲然发问:你们哪一个有头发?有头发的请出列,我与你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众生哑然,天地间一片静默。原来人类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脑袋拥有头发;十万根秀发追随终生,这在动物界是仅此孤例,绝无仅有。
漫长的一生当中,人类的头发始终伴随着生长,不离不弃。我们近亲类人猿缺乏此基因,扩大到整个生物界都找不到类似的个案。如果用“进化论”配合基因研究来审视人类头发,会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水生动物爬上陆地,其中一支进化成庞大的陆生动物;另外一支则躲在地球某一角落努力进化,在距今五百万年前旅行至非洲,安顿下来,兴旺繁衍,晋身“人类始祖”。
以上推断不合情理,但符合科学的“法理”。进一步探寻人类头发的高深之处,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雌雄异像”。需要注意“雌雄异像”不同于“雌雄两态”。雌袋鼠拥有育儿袋这类只是低级的“雌雄两态”,我们将视线转向更为高级的猫科动物。
猫科是一类成功的陆生猎食者。猫科的面型,是陆生动物的完美范本,除了耳朵之外,猫科动物也是面部轮廓最接近人类的物种。猫科动物的视野,也与人类最相近(唯一不及猫头鹰)。正正因为长得象,所以,猫科动物也一直得到人们的宠爱。
人类喜欢研究狮子与老虎孰强孰弱。狮虎同属猫科中的佼佼者,是陆地上的顶尖生物。骤眼一看,老虎稍强,体形完美兼肌肉组织合理,单打独斗决不可能输给狮子。但问题是狮子愿意和你单挑吗?狮子是猫科里最领先的动物,它们是有组织地群居,有组织地猎杀(有组织犯罪),而且,狮子还拥有一项超凡的特征:雌雄异像。
雄狮颈部密生漂亮的鬣毛,而雌性狮子则欠奉。请别小看这种分别,这是一个物种在进化历程中是否领先的标记!看到这里,联想到人类的雌雄异像,或者有朋友以为接下去将说人类的胡须吧,错了,论述的依然还是头发。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假如只是男人有异像而女人没有,这无疑低估了人类。我们的女同胞,事实也拥有凌驾于男性的基因,这一点在动物界绝对独一无二。甚至可以说:正是“雌激素”所激活的飘飘秀发,使人类啸傲动物界!
科学家综合评估,头发的寿命是二至四年,每日生长约0.3毫米,那么正常来说,长到50厘米左右,头发也就寿终正寝。这样作出结论,女同胞们绝对不予认同。长头发是女性一种特例,长达几米的秀发比比皆是。而且女同胞偏爱于折磨头发,烫、染等手段无不用其极,换成男同胞?你不怕秃顶即管去尝试。深入研究发现,头发既不是由活细胞组成,也并非死细胞,那是一种在睡眠状态下的干枯细胞。为什么女性的头发强悍,头发的功用究竟是什么呢?
科普作家编造的“童话”,给出自以为是的解释: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夏天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可惜这样的解释相当苍白。增加美感这一“所谓”功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人类祖先是“树栖猿猴”,既有浓密枝叶可遮荫,需要大费周章设计“防晒”?退一步说,头发的防晒散热功能,也不如体毛那般“专业”;同理,防寒功能远不如体毛有效。最后一项“抵挡轻微碰撞”,更使人啼笑皆非。
反驳得这般彻底,部分支持“海猿学说”的科学家决不认同。他们指出:人类祖先在海洋里,自然是“褪毛一族”,既不是“树栖”,没有大树可供遮荫,因此头发防晒功能重中之重!而且坚韧的头发还可以分散水流冲击力,是完美的导力体,避免了水流对赤裸头顶的直接冲击,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海浪冲击,那将会对脑部造成轻微脑震荡,没有头发的保护,日积月累,人就会变成白痴!
——原来头发如此重要!依此而论:神秘莫测的“发旋”,也可以顺理成章得出合理解释。
发旋,又称“头漩”,位于头顶中部。由于头发并非与表皮呈垂直生长,具有四五十度的倾斜角度,而且不同部位的头发倾斜方向也依照几何定式,从而形成脑袋顶部的“头漩”。按照以上观点推断,“头漩”是根据流体动力学而诞生的生物设计,它使海洋中的人类更从容对抗波浪冲击。
现代人的头发仍残留了“触感”,睡眠状态之下的头发,经已具备这样的功能,假如当初“活”的头发,功效恐怕更为强大。既然它是“感觉器官”,又是可以抵抗波浪冲击的“防御器官”,不妨再假设它是分波逐浪的“运动器官”。“三合一装置”在人体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既然女性拥有相对优秀的“头发基因”,在人类进化的历程里,女性是否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头发在雌激素刺激下萌芽,并由雄激素限制其成长,所以女性的头发天生比男性强悍。人类头发的角蛋白含量与组构形式,均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体毛迥异,尽管这两种猩猩在生物学关系上与我们最接近,但它们并不具备人类独树一帜的头发。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人类的“假基因”。“体毛基因”使黑猩猩和大猩猩生成对应的毛发角蛋白,尽管同样的DNA序列也保存在人类身上,但我们的细胞并不使用这种DNA产生蛋白质,科学家因此称之为“假基因”。
人类确实相当偏袒,为头发重新组建了DNA序列,并提供了比“体毛”更为优质的“建材”,头发具有相对复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成分,以现代人的科技,假如要模拟制造出“人造头发”也绝非轻易。我们的头发具有“亲水”、“防水”与“畏水”这几重特性。骤眼看这些属性是一个悖论,但在“科学”与“现实”里均可寻觅到典型的例子。
头发“嗜酸”,会吸收酸性分子使自己飘逸柔顺,同时沾染湿气即产生大量酸性废物,长时间不清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这是一种“亲水嗜酸”特种硬毛。对头发来说,正常的雨雪仍是酸雨。在自然环境里经常被“酸雨”淋湿的猿猴,当然不会进化出这样的毛发,它们既不懂剪也不懂洗。这是头发典型的“畏水”属性,陆地上不可能形成这样的毛发,即使是河流湖泊等“淡水”也不可能——惟有海洋的弱碱性才适合,可以断定人类在海洋才获得这项装置。
海产养殖的渔民,为了避免猎食性杂鱼和水老鼠咬穿网箱,会在编织网绳时混入人类的头发,这已是几千年的传统。有经验的渔民会告诉你,网箱假如编入女性头发,效果更好。这是一种利用人体的“生物防治技术”。海洋鱼类味觉发达,对“人味”相当畏惧;而水老鼠则嗅觉发达,对人类的“酸臭”相当反感。这些水老鼠并非“南美水豚”,它和家鼠形状类似,系出同源。每逢有人居住的地方必定有老鼠,人与鼠就象鳄鱼和牙签鸟,是两种“共生”物种,关系相当密切。直至如今,拥有高超科技的人类,仍无法摆脱这个贴身相随的亲密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