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启超却心有忧虑,对孙文说:“两派联合了,你我做会长副会长,却将吾师置于何地?” 孙文大笑,说:“弟子做了会长,为师的地位当然更加尊荣,会中之人谁不对之优礼有加!” 梁启超想了想觉得也对,于是和孙文将新会的章程、宣言等商量了个大概眉目,交由陈少白与徐勤起草初稿。梁启超却在考虑该如何对康有为提说这件事情,为慎重起见,他又与国内的唐才常、林圭联系,希望一同行动,说服康有为。但此时康有为忽从加拿大写信来,命徐勤、欧榘甲等一大帮弟子离日,分赴北美南洋香港等地去办保皇会。
梁启超惊愕不已,但师命难违,只好先让徐勤、欧榘甲等上路。 原来康有为在英国满怀激情地游说了一段时间,见权贵人物提起光绪皇帝时多有同情之意,便以为游说有效,大功将成,却不料英国下院表决时,轻易就将救助中国皇帝的议案否决了。康有为气恼交加,苦闷伤心不已,忽想起加拿大热情好义的华侨华人,遂打消了去德、法等国游说的念头,便辞了百丽斯子爵,又乘船横越大西洋,在加拿大的西海岸登陆。
康有为的去而复还,喜坏了华侨的几位领袖人物如冯秀石等人。冯秀石、李复基、徐为经等这时正商量着要组织一个叫“保商会”的组织,因为加拿大的华人华侨多以经商为生,“保商”二字易于号召。如今康圣人回来了,如让他担任保商会的会长,那号召力可有多大呀!冯秀石便带了十多位华人领袖来找康有为商量。
康有为说:“要保华商,必得中华国力富强,所以保国为先;国要富强,就必须救助皇帝脱困出牢笼,因此,保皇才是第一。”
冯秀石等人对圣人的话自是言听计从,一番商量后,便将会名定为“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又名“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既是一个政治组织,又是一个经济组织。会长及公司的经理自然非康有为莫属。大家议定:凡入会之人,最少交保皇费两元,多交不限,作为保皇会的活动经费。康有为于是向众华人华侨演讲,称:“保救皇上就是爱国,圣上光绪至仁至圣,即使俄国的大彼得、美国的华盛顿也不能望其项背,如今我爱国侨胞踊跃捐款,或以此款组织勤王军,或以此款策反国内大臣、将军,有朝一日救得圣上复出、重摄朝柄,那时参与保皇的同胞皆是功臣,尔等捐款者或作尚书、或作侍郎、或作总督、或作巡抚,到时皆由我提请圣上敕封,甚或封公封侯也易如反掌。圣主复出之后,以君权而再行变法,雷厉风行,不出十年时间,我中国可自立自强于世界,与各大国并列,有此一日,我海外华人华侨同披荣光,受所在国政府与人民的尊敬。”
康有为的宣传吸引了加拿大千千万万的华人侨胞,一时间华人入保皇会者络绎于道路,不到一月时间,加拿大就有十多万侨胞入了会。康有为喜慰无限,见华人如此热衷保皇事业,雄心壮志顿起,遂令弟子分赴北美,南洋、香港澳门等地,仿效加拿大的办法筹办保皇会。
梁启超办的《清议报》及原澳门办的《致新报》便作为保皇会的机关报,令这两报多多宣传保皇救国的主张。
看看转眼就到一八九九年的农历新年了,麦孟华、徐勤等人在各地筹办的保皇会纷纷开张,保皇之说在海外兴隆一时,会费也收得不少,康有为大喜之下,给在国内组织勤王军的唐才常汇去了一笔款子,嘱他多方联络豪杰志士,待时而起。唐才常自然是没口子的答应。
此时唐才常与秦力山、林圭等人在国内已联络了一大批会党,并筹建“自立会”以吸纳各方人才。秦力山、吴陆贞帮他训练会党人物,以便将会党力量整编为“自立军”,毕永年等人也帮忙往来联络,两湖、安徽、江西各省入自立会的人士与日俱增。康有为因之兴奋不已,掀髯大笑,说:“诸弟子海外奔走建保皇会以筹款,唐才常在国内为勤王而练兵,圣上复出的日子,不会远了!”
便在此时,日本的梁启超忽寄信给康有为,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弟子等以为今日保皇之说已难以救国,中国欲强,便当以雷霆万钧的革命,除腐朽、醒愚顽、震撼激励民众踊跃以赴。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信后有梁启超、唐才常、欧榘甲、林圭、梁炳光、韩文举、张学璟、罗普等十三名弟子的签名。
康有为猛然间见到此信,气得大叫一声,脸色铁青、呼吸急促,身子摇晃着几欲跌到。
当时弟子叶觉迈在侧,忙伸手扶住,问:“怎么了老师,卓如师兄的信里说什么了?”
康有为盛怒下暴跳如雷,喊道:“他要赶我去养老,由他领导你们去革圣上的命!” 叶觉迈大惊,说:“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康有为怒不可竭,说:“我定要将他们一个一个收伏,决不许康门的弟子革命!”
第十三章 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康有为见到梁启超的信,先是大惊,继而大怒,心中知道事态严重至极,康门内乱一起,保皇大业便将中途夭折,于是气冲冲带了弟子叶觉迈,由加拿大一路南下,要一个一个收复叛师的弟子。
康有为第一站到了美国的旧金山,招在美国各城市办保皇会的弟子齐来见面,怒冲冲问他们:“卓如劝我退隐,他要领导你们革命,你等可知此事,可曾参与此事?”
众弟子见老师震怒,都十分害怕,便一齐大摇其头,说:“不知此事,更不曾参与。”只有欧榘甲一人低头不语。
康有为就指天划地,痛斥梁启超忘了圣上的恩义,欲行大逆不道之事,祸乱中华。众弟子也就随了老师一起斥责梁启超,说他辜负了老师的期许,走入邪道,并将信中列名的十三人称作“十三太保”,请康有为采取断然措施挽救他们。
康有为说:“今后你们之中谁再倡言革命,便不是我的弟子,师徒之情从此一刀两断!” 众弟子俯伏而拜,说:“我等只知保皇勤王,视革命为洪水猛兽,不但自己决不革命,师兄弟中任谁倡言革命,他就是我们的仇敌。”
欧榘甲料不倒老师对此事震怒如斯、决绝如斯,如今见众怒汹汹,自己若不认错,便将难容于师门,于是“咚咚”叩头,向康有为认错,请求师尊原谅。康有为坐在椅中,脸色铁青,半响不语。
众弟子就纷纷为欧榘甲求情,说:“老师,知错能改,欧师兄就还是你的好学生,您便宽恕了他吧。”
康有为叹了口气,挥手让欧榘甲起身,说:“一切的帐,我自和卓如去算。你在美国,好好给我办保皇会吧。”
欧榘甲却跪着不起身,问:“老师,为何不能革命,弟子愚鲁,请师尊开导。” 康有为怒将起来,起身大喝道:“我身怀圣上的密诏却倡言革命,我不是背义弃信的小人是什么?你受我忠君爱国的教诲却倡言革命,你不是叛师反门的逆徒是什么?我知道你们的心思,你与卓如只盼我尽快死了,我不死你们不能畅意,立刻逼死我你们心有不忍,所以便用了‘革命’二字来气我,盼我慢慢气死。告诉你们,圣上在世之日,我只说保皇勤王,决不许你们革命,你要革命,便明告天下出我康门,从此你我恩断义绝再无瓜葛!”
欧榘甲忙叩头说:“弟子明白了,弟子明白了,今后决不再提革命二字。” 康有为第二站到了香港,徐勤此时正在香港办保皇会,见老师脸如严霜,来意不善,立刻便猜到了康有为生气的原因。徐勤本来对孙文有看法、有成见,不大愿意梁启超和孙文搅和在一起,但梁启超是师兄,名声也大,康有为离开后,师门事务就由他主持着,有些话徐勤不便多说。如今老师亲至,徐勤马上就说:“老师你来得正好,我正有事情要向你禀报。”
康有为冷着脸,问:“你要禀报我什么?”
徐勤说:“卓如让你退隐林下,从此不问世事,这全是受了孙文孙猴子的蛊惑。卓如本来聪明绝顶,但这个孙猴子开口革命,闭口共和,口若悬河,歪理甚多,唐才常又在一边不断撺掇,卓如不慎就掉入他们的圈套了。”
康有为怒道:“这个孙文,十分可恼,像猴子一般在我的弟子中间跳窜,舌尖嘴利,到处劝人造反,挖我的墙角,我康有为与孙文势不两立,早晚要寻他的晦气。”
徐勤说:“老师,和孙文算账的事不急,你先挽救卓如要紧,不能让他再上孙文的当了。” 康有为沉吟说道:“要救卓如,便不能让他呆在日本,不然,受猴子的调撺,他早晚要出事。”
徐勤说:“是啊,绝不能让他和孙文呆在一起。” 康有为便道:“你与觉迈到日本去传我话,命卓如到檀香山办会,《清议报》交给麦孟华办。交接了报纸,务必叫他到香港先来见我。”
徐勤即与叶觉迈一同到了日本东京往见梁启超,说:“老师命你到檀香山办保皇会,报纸交给麦孟华负责。”
梁启超说:“我已和孙文说好了,要联合搞革命,却怎能再去办保皇会!” 徐勤冷笑说:“老师如今人已在香港等你,对你倡言革命之事伤心欲死,恼怒如狂,你的那些道理,到了香港去给老师讲吧。”
梁启超一惊。徐勤又说:“老师说你若不去见他,他便将亲到东京来,一头碰死在你的面前。”
梁启超左思右想,知道非得要去见康有为了,按徐勤的说法,今后要和孙文一同革命恐也难以实现,心中诚惶诚恐,但还想着见到了老师或许可以据理力争,于是往找孙文告别,说:“弊师命兄弟我去檀香山办保皇会,我心中不愿,但师命难违,心中实感有愧于孙兄,你我合作的事待后再议吧。”
孙文见事情成了这个样子,虽也颇觉遗憾,但他是个雄才大志的人,心胸宽阔,很少悲观伤怀,就反笑着安慰梁启超,说:“梁兄只要心中想着革命,你我就迟早都能携手合作。兄弟我相信你革命的诚意。”
梁启超心中感动,说:“我绝不负孙兄的这番信任,待我将敝师先应付住,咱们再来协商合作。”
孙文笑道:“你那个老顽固老师也真难缠,我恐你不好应付他。这样吧,檀香山有我兴中会的分会,我大哥孙眉也在哪儿,我给他们写一封信,你在哪儿遇到困难之事,便找我大哥或兴中会的人帮忙相助。”
于是分别写了给孙眉及檀香山分会两封信,又把檀香山的各种情况详尽介绍了一番。梁启超对孙文的豪侠仗义十分感激,说:“孙兄,不管以后情况怎样变化,兄弟对你的为人永远钦佩,对你的相助也永不相忘。”
梁启超随了徐勤、叶觉迈乘船赶往香港,下船上岸,来到康有为下榻的旅馆。徐勤叶觉迈领他到了康有为的房间门口,说:“师尊就在里面,你自个儿进去吧。”
梁启超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不知康有为见到了他,将是何等的情景,怎样雷霆大怒式的发作。他小心翼翼的推开门,却见康有为在房间的最里面,背门而立,负手望着窗外,一动不动。
梁启超叫一声:“老师。”康有为不应,卓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