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嗟囊颍炊闪瞬欢涎罢彝纯唷�
比如说,有些人想发财就去抢劫、偷盗,结果不但得不到财物,自己反而被关进监狱,即生痛苦、来世也痛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贫困,就通过一些非法的行为来谋取,但后来也不能如愿以偿;有些人为了暂时的口腹之欲,吃一顿饭就杀害无量的众生,结果身体产生一些病变,得绝症而亡,或纵然即生中没有现前果报,来世却要以自己的生命偿还,感受种种痛苦……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讲:人们心里想获得安乐,但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造作各种痛苦的因;虽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为并没有做遣除痛苦的事情。为了快乐,有些人自杀,有些人吸毒,有些人通过肉体的接触来满足自己,这些表面上的快乐,只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永远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现在的人看起来活得自由自在,但实际上很多行为非常愚痴。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实际上都和我们的行为息息相关。对中国来讲,沙漠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这都是乱砍森林、捕杀动物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破坏生态平衡,这个反作用力自然会出现在我们的身心上。非洲的战争因素,基本上也是其自身的行为所引起的,这是全球许多智者得出的结论。还有一些国家的战乱、阿富汗的灭佛……应该说都是人类在寻找一些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愿意的东西才开始出现的。
所以,世间上的众生相当可怜,他们很想依靠一些手段来遣除痛苦,可不但达不到这种目的,反而造成了各种痛苦;虽然在希求安乐,但因为愚痴蒙蔽,反而像消灭敌人一样,将快乐的因和快乐的果全部摧毁了。现在这样的人多得不可计数,假如观察有些大城市里的人,他们不管吃饭还是言行举止,都不知道什么才对自己的今生来世真正有意义,反而对快乐之因的善法以斜眼看待。至于那些根本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却趋之若鹜,当作是非常稀有、非常胜妙的东西,所以有时候看人类,觉得他们已经愚痴到极点。当然,也许个别人不一定承认,就像疯人群体中谁也不承认自己是疯子一样,这个比喻,我们原来学《四百论》的时候也引用过。
颂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人类在因果取舍方面极其愚痴,在没有开显取舍因果的智慧之前,人类会一直处于这样的痛苦中,无法解脱出来。虽然人类说要创造自己的环境、共创美好家园,有许多好听的口号,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隐含着许许多多不良因素。鉴于此,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来观察:什么才是安乐的因?什么才是痛苦的因?什么能真正给众生带来快乐?什么能给众生带来痛苦?这些问题上面,值得大家好好分析!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菩提心能使无量的众生得到安乐,这一点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
所谓“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通过布施、持戒等满足无量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就像前段时间所讲的,假如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肯定许许多多的人会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利他,并不是图有某种目的才去帮助别人,这与世间上的有些行为不同,比如世间上的领导关心群众,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护下面的群众,只不过外表上特别关心,内心却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别人的恭敬等等。然而,佛教的忘我精神是世人不得不承认的,这种纯洁的心如果不承认的话,你的精神肯定有问题,因为真正的大慈心,能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得以满足,而且让他们获得快乐。
所谓的“大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一种心态。因为众生不知道因果取舍,从而导致了许许多多的身心痛苦,比如苦苦、行苦、变苦等等,这些痛苦依靠大悲心的力量,能够完全得以斩断,完全断除相续中的各种痛苦。
所谓“大智慧”,是指许多众生根本不知道取舍,不要说空性的甚深教言,就连名言中的前世后世、业因果都不懂,非常可怜。对这些众生,我们应以大智慧来遣除他们相续中无明黑暗的愚痴。
既能让众生得到快乐,又能让众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这样的心态,是不是我们世间当中最好的呢?“宁有此等善”!哪有这么好的善业了!将所有的快乐赐给我们、遣除我们所有的痛苦、消除我们相续中的愚痴,这是不是值得向往的?是不是最大的善呢?确实是最大的!因为断除了所有违品、建立所有的顺缘,这就是世间人最喜欢的东西。
“安得似此友”,对每一个人来讲,菩提心是我们最好的亲友。亲友有什么作用呢?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解决困难;快乐的时候,增上你的快乐。但世间上的亲友是有条件、不可靠的,当你有前途、有威望的时候,他们会照顾你、帮助你,但当你沦落到谁也看不惯的地步时,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前段时间我讲的深圳歌手丛飞,后来他得肺癌的时候,很多以前他帮过的人都不理他、不管他,当时的新闻媒体特别生气,专门谴责了这些人:以前他兴旺发达的时候,你们都如何如何,你们现在的快乐大多都来自于他,但当他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却不理睬,没有良心!所以,世间上的亲友大多是贪图你什么、怀有一种目的才来,对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利益。而菩提心却恰恰相反,前段时间有个人跟我讲:他虽然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国土,在西方国家常有一种孤独感,但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就一点都不寂寞、不痛苦了,觉得自己今生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要,是非常有福报的……这个人的确是法融入心了!有了菩提心的陪伴,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就算别人对你不帮助、不在乎,你也有一个最好的亲友了!
“岂有如此福”:这种福德具有一切快乐,能遣除一切痛苦,就连睡眠时功德也是不断增上,哪个善法能有这样的功德呢?我们平时念佛、参禅、转经轮、供佛等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有没有菩提心的功德大呢?从有关经典来看,确实是没有的。所以,利他的功德最大,杀害众生的过失最大,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和困难,永远都不能舍弃利他的菩提心!
大家一定要发这种誓言,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在上师面前发誓,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时也要想:哪怕我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也不舍弃利他的菩提心,绝不杀害任何众生!有些佛教徒在家里发现了蚂蚁、蟑螂,即使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也不杀害,这说明他的相续中真的有了菩提心;有些居士自认为非常了不起,一看到蟑螂马上“啪”地打下去,看见蚂蚁也是一脚踩下去,这样的话,不知道他的菩提心跑到哪里去了!当然,有些行为可能是菩萨示现,作为凡夫,我们也没办法衡量。但总的来讲,利他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讲义是这样说的:〖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现在的人,乃至居士根本不知道杀盗淫妄等自性罪以及佛制罪是痛苦的因,甚至有人认为:“别人天天吃海鲜,身体也越来越好,怎么会有过失呢?肯定没有过失,你看他的工作也顺利,身体越来越健康……”要知道,佛陀并没有说: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马上就成熟果报。不但佛陀没这么说,世间上也不是完全这样认为的,比如有些黑社会的人,暂时看来过得特别快乐,整天住在五星级宾馆,吃的也好,穿的也好,什么都特别顺利,但过一段时间被判死刑时,人们就知道:“哦,这么快乐的人,原来也有今天!”所以,任何业果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今天吃众生肉、造恶业,不一定今天就看得出它的果报,但总有一天,也许是今生、也许是来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取舍善恶,就连基本的因果也不懂,要知道,春天播下的种子不可能马上开花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农民不用等到秋天,春天就可以收割了。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些道理!
〖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乐的方法。〗人们根本不知道依靠什么才能获得快乐,正如前面所讲的,为了快乐他们去抢劫、欺骗别人,用各种狡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但结果呢?〖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像怨敌一样毁灭。〗
〖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由于没有造善业,所以快乐极为缺少,由于造的恶业太多,即生或来世中痛苦不可计数,对于这样的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不管你修什么样的法,都无法与修菩提心相提并论,所以华智仁波切也在教言中说: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如果离开了菩提心的摄持,利益都不大,只不过是形象上的善业而已。〖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所以,《入菩萨行论》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实修法门。有些人认为:“《入菩萨行论》都是理论上的东西,我现在不用学,因为我天天都是闭关,都是以实修为主!”但是我想,如果连《入菩萨行论》都没有修的话,即便你修的法门再高,最后会不会变成外道也不好说。我们凡夫人是比较了解凡夫人的,通过你的一些外在言行,也能看出你相续中存在着粗大的烦恼,如果像你这样的性格不修持利他心,修其他的大法能不能成功也很难说。要知道,高僧大德们所抉择的大法,如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大威德,还有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土宗的一心不乱等等,都需要在对基本法理通达的基础上修持才可以产生它的功德,假如你连最基本的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平白无故会不会获得成就呢?对我们修行人来讲,这应该是个很大的问号。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个最有意义的法来修(指菩提心)。千万不要今天跟这个上师随便学一个法,明天跟那个气功师随便学一个法,觉得这个很殊胜,我的病马上就治好了(现在很多人鼠目寸光,对长远的利益不要说高瞻远瞩,就连一些基本的法理都不想听,只重视眼前的身体健康、发财、心情快乐等等)。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来世负责,对今后的漫长生涯有一定的理想,如果没有这样,我们修行恐怕不一定会成功。因此,大家应该多学习佛经的真正思想,如果这些都没有懂,那我们可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以上菩提心的福德,是百千万劫难以遭遇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面。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