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Ω媒烁吨钚卸蝗绻⑾肿约合肴タ吹缡樱蛘咦鲂┪抟庖宓氖虑椋亲约鹤詈貌蝗ィ故怯Ω梦戎氐刈诩依铮挥斜匾娣衬斩!�
我们众生的分别念瞬息万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在对你指挥的时候,要看动机善还是不善。动机善的话,则要尽心尽力去做;如果动机不善,立即要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心里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造恶业,如果听从这些念头,后果将会非常可怕。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诸于行,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过患。”因此大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看自己的心念如不如法,不如法的话,尽量不要做这些事情。
尤其这里也讲到了,知道自己的恶念后,应当及时地制止,像一棵树那样安住。树不容易被风撼动,我们的心也不应该随烦恼而转,犹如大树或者山王一样,各种引诱都拿你没办法。有些人就没有控制能力,他人一说“我们到别的地方去”,“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看电视?”“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一些不如法的场合?”“啊,对对对”,这样去完了以后,当时可能迷糊不知道,但后来这种过患会逐渐出现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时,不能要求得特别高,非要在很快时间内成就,修不成的话,马上要到别的地方去。所谓的修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只学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就想考一个大学文凭,那除了假文凭以外,真的文凭可能拿不到。通过各种关系弄个假文凭,虽然也可以,但对自己来讲没有什么利益。你随便找个上师盖一个章,证明你已经开悟了,这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应该稳重如理,不要急功近利,这样才会修有所成。
当然,这并不是我的个人说辞,历史上那么多人依靠佛教的内在修行而获得证悟,他们的现身说法足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佛教里的教言和窍诀,现在西方人特别重视,一年比一年热衷于研究东方文化的心学(佛教)。以前上师去美国的时候,有些博士说:“从外在条件而言,无论城市的规模建筑,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西方国家都有其不共的优越性,但内在的精神领域,我们这里远远不如东方文化。”的确如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东西方文化不平衡,其关键焦点在于没有找到心理与物质之间的平衡点。尤其是东方文化中的佛教,如今正以其不共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识分子所关注,甚至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佛法的真实不虚。就拿中阴境界来说,西方人通过催眠成功地证实了这一点,从而使中阴窍诀风靡西方,无数人拜倒在这一真理之下。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不会轻易相信一件事情,倘若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没有通过智慧的观察得出结论,佛教的理论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这么珍贵的如意宝,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逐字逐句地体会其中义理,不要认为这些道理基本上相同。其实这些教言的内容丰富多彩,每个颂词都有其不同的功德和着眼点,如果你能潜心挖掘,必能找出真正的答案,解除你相续中的各种困惑。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仅满足于懂得字面意思,而应深入领会其内在含义,依靠这些教言甘露的滋润,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非常充实。否则内心一片空虚,充满痛苦、困惑、忧愁,即使外面的建筑再美观,身上的衣服再高档,住的宾馆再豪华,实际上也没有快乐可言。假如你内心通达佛法的真义,纵然没有这些条件,实际上也享受到了天界之乐。所以,佛法的这些精华教言,你们获得时应该充分利用,不要轻易放弃这种因缘福分。如果有一百个人学习《入行论》,有信心、有恭敬心的人,便能从中得到人生的答案,而不精进、有邪见的人不但无法获得利益,反而可能依靠这部论典造下罪业。犹如科学家发明了一样产品,智者依靠它能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而没有智慧的愚者,只能成为毁坏自己的因。
因此,在探索内心方面,任何科学都比不上佛教。有些人可能想:“不会吧,当今科技那么发达,各种仪器如是的先进,佛教怎么会有这些呢?”当然,现在的科学发展迅速,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所谓的科学和现代西方文化,在研究人的心理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不但没有找到合理的科学解释,甚至连系统的假说也没有能力提出。故而,我们佛教徒看到科学的日新月异、林林总总,没有必要担心害怕,也不用在他们面前低头。因为若要深入内心世界,揭开前后世、业因果的神秘面纱,科学必须依靠佛教,否则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今生能够值遇佛法,一方面应该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多生累劫的果报,另一方面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白白失去!
思考题
404、既然正念对我们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生起正念,且永不退失?请从内外缘两个角度回答。
405、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为什么?
406、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407、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408、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以正知观察自己的念头?你平时做到了吗?
第五十四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如何护持正知。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此处强调了学习佛法的修行人,对身体行为也有一些要求。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对在家人、出家人,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当然,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一个人内心的好坏、修行境界的高低,但通过他的身体和语言,也能大概了知他世间上的教养修为,以及出世间的修行境界、慈悲心、出离心等等。因此,佛陀在律藏中,一再要求了对身体和语言应该如理护持。
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但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下面了解一下身体的威仪,也即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在整个过程中,作为观心的人,身体应该怎么做,心应该怎么调整,主要宣讲这方面的问题: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望,要一门心思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应按佛经中所说的那样,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大概一米左右),然后缓缓而行。
这样的威仪实际上有着重大意义。我刚才也讲了,作为修学佛法的人,自己的身体、语言还是要值得注意。怎么样注意呢?做任何一件事情、前往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我今天到那里去,对众生、对自己、对今生来世有没有意义?如果真有一些重大的意义,那么我就开始行动。在行路的时候,威仪应当如法,不能东张西望,而要稳重庄严,徐徐而行。
有些人平时散漫惯了,一点都不要求自己,走路连蹦带跳,通过这种行为也能了知其内心境界。《般若经》中云:“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行、住、坐、卧四威仪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尤其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以一木轭左右的距离为标准,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地东奔西跑。这种行为不要说我们出家人,就连世间稍具修养的人也不会这样。所以平时看一个人的行为如不如法,也可以了知他的内心如何。
在佛教历史上,舍利子的持戒极为清净、威仪相当如法,还有一位达特比丘,也是佛陀在世时威仪方面的佼佼者。像他们那样一举一动完全如理如法,我们做起来也比较困难,不要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就连当时的个别阿罗汉,有时候也大声发笑、奔跑,虽然他们即生中已经断尽了烦恼,但前世的习气仍有复发的现象。
在座的有些修行人,真的像阿罗汉那样行持,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始终应对自己有种观察的勇气,如果有了这种正知,随时都会有一种控制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实际上与闻思也是离不开的。我们学院有时候来一些戒律道场的出家人(如五台山、太姥山),他们的言行举止非常庄重,不管是吃饭也好、说话也好,通过威仪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学过戒律的,肯定上过高等的佛学院。世间上也是如此,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有文化,通过其言行举止也看得出来。因此,我们平时不管到哪个场合,对自己应该有一种观察,如果所作所为都随分别念而行,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疯狂者,人们也会给你起各种恶名。
其实一个人的行为如法,可以感化周围很多人,甚至是不信佛教的人,看到有些佛教徒的慈祥宁静,自然也会生起一种恭敬之心。我们身为出家人,如果威仪不如法,会令许多在家人产生邪见,进而诽谤,最终使自他都堕入恶趣。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认为:“我是在家人,怎么样做都可以。”这种想法也不对。比如你们现在学习《入行论》,彼此之间的水平和人格,大家都一目了然,虽然当面不一定说,但是背后经常议论纷纷。有些人平时跟道友关系融洽,接人待物、处理事情等各方面非常不错,人人交口称赞,对他也恭敬有加。而有个别的人,尽管大家不会当面说些不好听的话,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知道他就像毒蛇一样不能接近,脾气一会儿就爆发了,不如没爆发之前还是远离一点好。因此作为在家人,身体的一些行为也非常重要。
真正有素质的人,不管是佛教中的高僧大德,还是世间中的智者,行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平时他们的威仪穿着让人感觉很舒服,回去以后还一直羡慕。前天中午我家来了两位出家人,当他们进入院子时,行为特别寂静,到了屋里以后,语言也能令人闻而生信。他们说寺院要化缘修建,我马上给了一些钱,算是自己最大方的布施。布施完了以后,他们就回去了,我一直盯着他们的背影看。旁边有个出家人问:“你平时特别喜欢观察,一直问这个、问那个,今天怎么这么轻易就拿出钱布施?”我说:“尽管这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大家只是一面之交,但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肯定不像一个骗子。”虽然现在的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