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刷盘子还是读书(1)-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在简单训练后胜任这些工作。上述两种职业基本包括了我们日常接触的职业,既然这些工作和农业社会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比祖先更勤勉。那么,为了解释今天巨大的物质进步,我们必须要在这些工作之外寻找解释。
  解释显而易见,拥有电动木工机器和化学处理过的硬木的木匠肯定能比古代的同行做出更多更好的家具,开汽车或许并不比驾马车更复杂,但载重量和速度都上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固定工序的工人或许只是在重复简单劳动,但整个流水线的生产能力会超出任何古代人的想象力,即便是最传统的农夫,在农药、化肥、优选的种子、现代水利设施支援下也可以轻松获得超过祖先数倍的收获庞大的钢铁厂、化工设备、机器、万吨轮船看似和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工业社会不可缺少的保证,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重工业体系。
  重工业体系建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煤铁复合体的出现。蒸汽机和机床加工的工具可以显著提高矿井的效率(煤、铁的采掘),廉价的煤炭和钢铁通过冶炼工序,又可以反过来提高蒸汽机与机床的产量。另外,机床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机床和精密的蒸汽机,蒸汽机也可以提高机床进行金属加工的加工能力。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通过如此之多的相关工序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加工能力和能源采集的正反馈系统,煤铁复合体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行业自行发展,持续的投资可以使这个复合体的规模和精密程度指数化扩大,直到自然发展的界限,类似于生物一般的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并能够为第一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体系提供更多而且也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来使得这些产业的进化成为可能。
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以CPU为例,从8086、80286、80386、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IV,在技术指标上来看,一直都在按照Moore's Law而迅速进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Intel公司的实验室只有依靠重工业体系所提供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设备,仅仅有轻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如何都也是不能做到这种技术进步的…即便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廉价抛售自己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产品或轻工业产品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让我们暂时撇开国界而继续追根到底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实现技术进步并开发出先进技术的西方巨型公司最终也都还是依靠重工业部门所制造的设备。
重工业体系不仅具有在质量和技术上不断加速的进步能力,在数量上呈现指数型发展的惊人能力。当我上小学时,曾经在历史课上听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是:〃Stalin饿死了乌克兰的农民,将他们的粮食拿到欧洲去换到了一座钢铁厂,然后用这座钢铁厂所生产出来的钢铁又建造了一座钢铁厂,这样Stalin就有了两座钢铁厂,然后又用这两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两座钢铁厂,于是Stalin就有了四座钢铁厂,接着再用四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四座钢铁厂,Stalin就有了八座钢铁厂,最后Stalin又用这八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八座钢铁厂。这时,Stalin就有了十六座钢铁厂,然后Stalin就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坦克打Hitler去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地幼稚,但是仔细地考察Stalin时代的苏联历史与相关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30年代的苏联经济的确是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的。这也正是1914…1918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艰苦而在俄国却相当轻松,可是1941…1945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轻松而在苏联却相当艰苦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如果让我们观察一下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的中国钢铁产量,比如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不到100万吨。1958年是1070万吨,1980年是3700万吨,1996年则是1亿吨,2003年则是2。1亿吨,2004年则是2。7亿吨;我们马上就能够发现这种指数型增长。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1980年以来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但是这种增长的真实原因其实在于重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数量的指数型增长这一关键特性。至少对于一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或一个有潜力成为这种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而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无法如此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和质量,除非同比例的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出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相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拜个名师或许可以让你迅速的变成熟练工人,但和农业一样,想持续的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你最好的结果是让效率停留在与你的师傅不相上下的水平上。当然,农业与手工业中也存在技术进步,但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对比,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的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2个世纪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象的。
  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指数化扩张提供人类社会各个传统经济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代重工业体系在扩张自身的同时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物资,比如给农业提供了优良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给建筑业提供了吊车、水泥、钢筋,给医学提供了医疗器械、药剂、无菌手术室,运输业则得到了飞机、轮船、卡车,军队得到了坦克、轰炸机、导弹。。。。。。各行各业都因为工业产品的注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连在传统社会中一贯与经济发展不太相关的军事力量也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富饶的国家被贫穷的野蛮人征服的往事,在工业时代再也不会发生了。急剧扩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能力和伴随而来的文化、政治变革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出现。
  上面的观点与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看法是不同的,在现在的经济学看来,由蒸汽机和机床所代表的工业革命固然重要,但也不过是在合适的制度下必然发生的技术进步,虽然步子相对大一些,但和其他技术进步,比如发明了更省力的拔羊毛工具没有本质区别,至于后面的一系列技术进步,也被现代经济学解释为制度的结果。制度能创造一切奇迹吗?作者是工程师,更愿意从纯粹的工程思维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把整个经济体系看做一个系统,其实这个系统可以看做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取负熵流、利用负熵流的一个工具,而重工业体系的两项核心技术能源采集技术和加工技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体现为采煤业和使用机床金属加工业)正好与这两项要求相对应;因此,当这两项技术能够互相促进、不依赖于其他产业的进步而发展时,能够自增殖的煤铁复合体就彻底的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假设,假如地球上从来不曾存在煤炭、石油等矿石资源,或金属的特性与现在略微不同,无法被精密加工到毫米级别。在这样的世界上,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不会受到任何实质影响,但无论制度或社会条件多么优秀,这样的世界上也不会爆发工业革命。不可否认,人类有一天会发展出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电厂,核聚变)和可再生资源(资源回收、生物工程)的工业体系,但这种工业体系绝对不是手工加工和肌肉力量可以构筑的。应该说,工业革命是自然的礼物,如果没有足量的矿石能源和可加工物质,再神奇的经济理论和制度也不能带来持续的增长。
  虽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分歧,但本书作者并不试图否认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相反,作者承认现有的经济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甚至告诉我们如何让资源的分配达到最优化。但是,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持续增长是超出任何投资者理性预期的事件,在工业革命依然在进行的时代,在工业技术的扩张和进步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世界上,与其努力让包括人力在内的所有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达到最优配置,远不如建立一个能推进重工业体系扩张和进步的制度。因为经济制度本身只能刺激一般劳动的效率,进行可预期的优化,存在上限,而不断推进的工业革命可以在大部分劳动力积极性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任何长期国家战略必须将如何建立和利用重工业体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道路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道路
  
工业革命使地球变得狭小,竞争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国家只能服从这种宿命的安排。即便在西方已经建立了稳固霸权的20世纪,至少还有三个国家作出了突破历史规律的尝试。虽然最终只有日本获得了成功,中国和俄罗斯都被重新推回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的位置,但这毕竟证明了另一种历史选择是可能的。重工业体系的特性和自由资本主义规律相结合阻止了落后国家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的阻断其他重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可能的。同时,由于有西方崛起的历史可借鉴,后发国家还有机会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更快的步伐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当然,所有读者都会想到,在一个地球上同时建立多个重工业体系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重工业体系是对人类智力和地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世界远没有大同,国界没有消失,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落后民族无奈的选择。
  虽然重工业体系是无限财富的来源。一个不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做到用技术来生产技术,用设备来生产设备,用教育和实际操作来培养人才。这种无法自行升级的工业体系对效率的改善甚为有限。那么,从开始工业化到重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期间需要对重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对较少的回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工业化的关键问题。根据取得和利用工业化资源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工业化道路:
  第一条道路当然是西欧…美国的工业化道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