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汉书》卷六九,第2993 页。
③ 《汉书》卷六九,第2985 页以下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26 页以下)。
④ 《后汉书》卷八七,第2885、 2894 页。
⑤ 《后汉书》卷八七,第2882、 2895—2897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2320 页。
… Page 278…
属国来说,它们至少存在于《后汉书》中所列的十个地区中的五个——即上
郡 (在河套)、张掖(甘肃)、安定(甘肃)、广汉(四川),和犍为(四
川)。
这种形势表明,每一个属国都尉府实际上管理若干属国。例如,在上郡
有归附的匈奴以及龟兹群体。匈奴的一些属国也能在安定和张掖发现。由于
这些单位在后汉时期的扩展,属国都尉的权力也扩大了。都尉已经掌握军事
权力,现在又赋予他们以相当于郡守行使的行政权力。他管辖若干县,因此
也管理边疆的中国人。属国的这种重新组织发生在安帝统治时 (公元106—
125年),这是一个特别以羌人的普遍叛乱为其特征的时代。①
在理论上,属国的居民被允许按他们自己的社会习俗生活,都尉对他们
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监督性质。可是,在凉州地区发展了一个半世纪以后,
对羌人实行的控制的程度已是大大收紧了。都尉的作用对于汉羌关系的稳定
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例如,当公元55年张奂被任命为安定的属国都尉
时,他发现,使他大为沮丧的是,所有他的八个前任都是贪污的,他们为个
人的利益压迫羌人,因此造成了羌人的重大的灾难。由于他是一个有道德的
人,他用拒收先零部落首领贡献的马和黄金的行动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这样他不但改变了羌人心目中的都尉职务的形象,而且实质上改善了羌人和
②
汉朝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个事件有助于证实班彪的上述判断,即:汉朝边境
官员的贪污实际上是“蛮夷寇乱”的原因。
后汉统治下属国体制的扩大,实质上是对于边境羌人创造的新形势的一
种反应。正如以上已经说明的那样,从后汉王朝开始时起,各种羌人部落流
入凉州;有些人甚至渗入到关中地区,这些蛮人不可能立即并入正规的郡县
管理体制,这样,就必须建立更多的属国,以便收容他们。在安帝当政期间
(公元106—125年),为了照管安居在关中地区的羌人,特别设立了两个都
尉府 (一在京兆,一在扶风)。在同一时期,沿西南边境的羌人部落也请求
包括在汉帝国之内。
公元94年,在蜀郡的大牂夷部落50余万人以“内属”的身份向地方政
府投降。然后分别在107年和108年,总共有14个羌人部落55180人步其后
尘。公元108年冬,参狼部落2400名成员也为广汉郡收容作为“内属”。很
清楚,在后汉时期,特别是在公元2世纪,发生了一场从沿西部边境所有地
点进入中国本部的大规模羌族人口移动。这种移动可能是由人口压力驱使
的。①
为了获得汉代中国“内属”的地位,羌人象许多其他蛮人一样,承担了
为汉朝政府服役的责任,或是作劳工,或是参加军队。来自羌人属国的军人
在汉朝对付边境蛮人的战役中表现突出。诸部落也可能纳某种赋税,虽则中
国资料中关于这一点是不很清楚的。如果他们被安置在边境地区,那末他们
有责任作为中国政府的“耳目”守卫汉的边境。为了执行汉朝的纳贡要求,
① 《汉书》卷八,第262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 卷,第243 页);《后汉书》卷四,第170
页;《后汉书》卷五,第206、211、237 页;《后汉书》(志)卷二三,第3514—3515、3521 页。关于属
国都尉,见镰田重雄:《秦汉政治制度的研究》(东京,1962),第329 页以下。鲁惟一:《汉代的行政
记录》第1 卷,第61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六五,第2138 页。
① 《后汉书》卷八七,第2887、 2897 页。
… Page 279…
羌人首领们还带着贡品到汉朝宫廷中表示效忠之意。可是,自从羌人被分割
成大批部落群以后,这种做法限于比较强有力的首领。例如,著名的烧当部
落的首领们据报道在公元59、98和170年分别前往首都表示敬意。作为回报,
汉朝授予他们以官职名号和印章,就象对待西域诸国的统治者那样。②
收缩政策
在公元2世纪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任凭属国重新调整和扩展,对于汉朝
管理机构来说,羌人的压力是变得太大以致于难于承受了。当一次大规模的
羌人叛乱在公元110年于凉州爆发时,汉朝的直接反应是将全部西北边境地
区让给羌人。在一次由当时执政的大将军邓骘主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朝廷会
议上,大多数官员以财政和后勤困难为理由赞成让出凉州。邓骘本人强烈地
倾向于这种观点。这种政策的主要鼓吹者是庞参,他是一个对边境事务非常
熟悉的人,新近承担过监督关中地区军屯的任务。在给邓骘的报告中,他令
人信服地指出,过去对付羌人的出征不但使国库空虚,而且耗尽了凉州人民
的财富。事实上,政府以借贷为名已强迫凉州人民捐出几百万钱。如果朝廷
继续奉行现时的守卫凉州的政策,那末关中无疑将是同样毁灭的下一个地
区。因此他主张中国完全从凉州撤出,并将边境的全部中国人移到人口稀少
而可耕地广阔的关中。①
虽然庞参的建议是以对局势的客观估价为基础进行严密论征的,但朝廷
中支持建议的那些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从收缩建议中受益最大的是凉州的
郡守和县令们。因为根据汉朝的回避法,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利益集团的纠
纷,官员都不能被指派到他的家乡郡县去任职。这种法律在后汉时期比在前
汉时期得到更加严格的执行。结果,事实上所有朝廷指派的凉州地方官员都
是内地诸郡的人,他们考虑自己的安全,力主撤退。这个集团的观点在朝廷
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尽管全部撤退的建议在110年并未正式采纳,但在下
一年至少西北四郡(陇西、安定、北地和上郡)已放弃它们的边境地区而撤
向内地。这样一种移动证明了凉州已受到羌人压力的程度。①
收缩的建议遇到凉州的地方领导人的普遍反对,指出这一点是同样重要
的。正如庞参所透露那样,较早的几次他关于放弃西域的建议受到了西部地
区文人学士的批评。很自然,从凉州本地居民的观点看来,他于110年提出
的建议是更加要不得的。这些文人学士之一是来自安定的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王符。王符对边境形势的一般估计与庞参基本相同。然而,作为来自凉州的
人,他坚决主张采取军事行动:②
前羌始反,公卿师尹,咸欲捐弃凉州,却保三辅。朝廷不听。后羌遂侵,而论者多恨不从
惑议,余窃笑之。所谓媾亦悔,不媾亦有侮者尔。……地无边,无边亡国。是故失凉州则三辅
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
① 《后汉书》卷五一,第1686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五,第216 页。
② 《潜夫论》 5 (22),第258 页。
… Page 280…
王符也倾向于凉州人民的立场: ③
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祸朝夕切急如边民者,则竞言当诛羌矣。
事实上,凉州的普通百姓更是厌恶收缩的主意。在公元111年四个边境
地区撤退时,平民全都不愿离开他们的居地。地方政府最后被迫采用激烈的
手段,诸如焚烧他们的房屋,毁坏他们的庄稼,破坏他们的储藏,为的是强
迫他们离开。这样做的结果,一大群边境中国人起来反对汉朝,并且投向羌
人。④
由于害怕放弃地区会引起全体中国居民反对汉朝,朝廷才决定在公元
110年不把收缩作为一种政策来采纳,正如在朝廷中雄辩地反对撤退的虞诩
所指出的那样,羌人之所以不敢进入关中地区,正是因为高度军事化的凉州
中国居民仍然保持对汉帝国的忠诚。但是,如果汉朝放弃他们生活的疆域并
且企图迫使他们离乡背井的话,他们确实会产生异志。如果凉州强有力的领
袖们组织起他们的人民发动反抗汉朝的公开叛乱,帝国中没有一个人有可能
阻止他们向东挺进。①
在安帝当政 (公元107—118年)的第一个10年,为了保卫凉州进行的
②
众多的战役耗费了汉朝天文数字的经费,总计达240亿五铢钱,但是在这些
战役中获得的胜利仍是有限的和暂时的。公元129年,朝廷下令在放弃了的
疆域上重建三个边境郡,即安定、北地和上郡,但是恰好在10年以后它们再
③
次撤消了。从公元140年起,羌人向东推进到中国内地。时时有大规模羌人
袭击京畿地区的报告送到朝廷。更多的边境郡不得不或部分或全部放弃给羌
人和其他蛮人。安定和北地完全由凉州撤退到关中地区特别足以表示羌人威
胁的严重性。正如王符曾经担心的那样,京畿地区成了边界。根据段颎在公
元168年的上书,从河套地区的云中、五原到甘肃的汉阳这一西北边境地区
(超过800公里或500英里)已落入羌人和匈奴之手。④
凉州叛乱,184—221年
公元2世纪汉朝从西部和西北边境撤退的格局,暗示一种具有更基本更
复杂性质的历史力量一定在起作用。当时的调查分析把所有羌人的纠纷归咎
于汉朝边境官员的管理不当和剥削,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正确的,但
可能是误把表面现象当成了原因。就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而论,对两个潜在的
历史动向可作简略的讨论。首先是如上所述的羌族人口的迅速增长。范晔在
他关于羌人的历史记事中写道:①
③ 《潜夫论》5 (22),第262 页。
④ 《后汉书》卷八七,第2887—2888 页。
① 《后汉书》卷五八,第1866 页:《后汉书》卷八七,第2893 页;关于虞诩,见前面第4 章《和帝、殇
帝与安帝统治时期》和《顺帝统治时期》。
② 《后汉书》卷八七,第2891 页。
③ 《后汉书》卷六,第256、269 页;《后汉书》卷八七,第2893、2896 页。
④ 《后汉书》卷六五,第2148 页。
① 《后汉书》卷八七,第2869 页。
… Page 281…
其俗……父没则妻后母,兄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