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1日,孙中山遂正式解职。今且将袁政府最早的形式和人事架构,条列于下: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53岁。
副总统: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48岁。
国务总理:唐绍仪,字少川,广东香山人,52岁。
外交总长:陆徴祥,字子欣,江苏上海人,41岁。
内务总长:赵秉钧,字智庵,河南临汝人,53岁。
陆军总长: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47岁。
海军总长:刘冠雄,字子英,福建闽侯人,54岁。
财政总长: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42岁。
司法总长:王宠惠,字亮畴,广东东莞人,31岁。
教育总长:蔡元培,字孑民,浙江绍兴人,44岁。
农林总长:宋教仁,字遯初,湖南桃源人,30岁。
工商总长:陈其美,字英士,浙江吴兴人,36岁。
交通总长:施肇基,字植之,浙江钱塘人,35岁。
(原提名梁如浩,参议院未通过,后由施肇基递补。)
南京留守:黄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人,36岁。
这个唐内阁不用说是袁大总统的钦定内阁。其实权如外交、内政、陆海军、财政和交通,都清一色地掌握在袁记人物手中。其他如司法、教育、农林、工商各部,不特在袁世凯统治下,无关痛痒。
[附注]记得1948年笔者某次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农业实验所访友,见一美国进口的全新高级房车,施施而过,车上天光云影共徘徊,气势逼人。好奇而询之,始知是国民党政府新任农林部部长左舜生之座车也。盖当时纵是炙手可热的国民党高干,亦鲜有此高级新车。左氏因系青年党加入国民党政府,为内阁中之新人,始有此新车也。十余年后,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学部访问左公时,曾戏述往事,并以老农林总长宋教仁故事相比拟。左氏亦苦笑欷殻Р灰眩⑺邓垂揽锤槭骷牢摹K缶瓜冉拧W蠊≈厥保难饫や葡壬缬嗥蛟乙苍┣敫缏妆妊谴笱У敝幔胛蠊昵肴舾裳芯坎怪眩╤onorarium),以济眉急,后来据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曾送他三千美金。不知实现否也?这都是国家动乱,知识分子一言难尽的悲哀,也是大时代的小掌故吧!故随笔记之。
袁总统既无心依法行事,放弃实权,实行真正的内阁制,唐总理因此就只是袁总统的一个盾牌,最好是受其命,做其事,代其背黑锅,不但任其劳,还能任其怨,鞠躬尽瘁,和其稀泥,死而后已。若不甘心和稀泥,要挂冠而去,那只有悉听尊便了。所以唐总理就职不过三个月,就真的挂冠而去了。据说唐绍仪在挂冠之后,也曾碰到刺客行刺,所幸此刺客尚有良心,被唐氏说服,掷刀而去。此是后话。
第二部分唐绍仪是怎样一个人?
唐绍仪(1860~1938),广东香山人,是孙中山的同乡,长中山6岁。他二人在近代中国政坛上虽都位至极品,但二人所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前,二人既不相识,亦无往还。民国成立之后,二人始渐成莫逆。绍仪有一叔父曾任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的买办,认识容闳(1828~1912)。因此容闳在清末同光之际主持幼童留学事务时,在香港就读英国学校、年仅14岁的唐绍仪便被选入第三班,于1874年送往美国留学。绍仪在美一住七年(1874~1881)。21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Columbia College)尚未毕业,清廷嫌“幼童”过度西化,乃悉召回国。翌年唐遂奉命随总理衙门洋员,德国人摩伦道夫(PGvon Mollendorff)去朝鲜,为朝王整理财政,颇有成绩。时袁世凯(年23岁,长唐1岁)亦刚随军入朝,是为二人订交之始。后来袁氏在朝一帆风顺,做了小钦差,唐氏则紧跟其后,做了小钦差的二把手,主持最重要的外交与财政。其后袁氏在清朝政坛不断升迁,唐亦随之水涨船高。在外交、金融、铁道各部门,累任要职,终至邮传部尚书、奉天(今辽宁)巡抚等一品大员。迨袁被摄政王开缺,回籍养痾,唐亦不免。至袁氏东山再起,唐亦再度出山,做袁之和议代表,已详志于前一章。如今袁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唐之官拜责任内阁之首相,也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唐绍仪的资历、见识和人际关系,他倒是个很理想的责任内阁的首相人选。他具有现代政治家所应有的国际知识和经验,他和袁的长期友谊,也赢得了袁的高度信任。孙中山对他的尊重和乡情更是难能可贵。同盟会中的高干对唐也表现得极其友好,并竭力邀其加盟。由黄兴与蔡元培介绍,唐也于3月30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宣誓加入同盟会。因此唐内阁也可算是个同盟会(后来扩充改组为国民党)的政党内阁了。有唐内阁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竟然连三个月的寿命都维持不了,则民国政府的问题何在,便不是历史学家三两篇文章就可以说得清的了。容当慢慢深入探讨之。
外交总长是首席总长
另外袁政府还有个特殊现象,虽只是个历史性的承继,与袁本人无关,然亦不妨略述始末。在前任孙文政府里的首席部长,原是陆军总长。那是军事第一,革命时期的革命内阁的组织。如今唐内阁则是国家恢复正常之后,依法(包括对外条约)行事的和平内阁。为赢得列强对民国的承认,则民国政府就不能做违反国际条约之事。在前清,中国中央政府的首席部长,原是外交部长。因为这是那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上明文规定的。那时列强由于不信任以任何方式组建的中国政府,为便于随时可与中国政府交涉,他们要求把外务部提升为首要部门。外务部尚书等于是内阁中的第一副总理。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那个风雨飘摇、变化无穷的中国政府,随起随伏,都无损于他们的利益。洋人既如此要求,中国官僚又何敢说一个不字呢?因此在民国初年的北京政府里,外交总长也是内阁里的首席总长。其后,北京政潮起伏,直如儿戏,而做外交总长的往往都做了署理阁揆,甚或实授阁揆了。像后来的陆徴祥、王宠惠、顾维钧,都做过内阁总理,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那时搞外交的职业官僚(technocrats) 一般都各有其国际背景。他们平时以纯技术本领,徘徊于中国各实力派政团的夹缝之间,干禄公卿,等候雇用。那些横行中国的军阀们,谁都不敢开罪他们,有时还要倚赖他们来寻找通洋之道呢!在那个时代,中国国内的任何政治派系都竭力寻找国际路线,以夺取政权,或巩固政权,有的甚至为此不惜丧权辱国。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时代,知道这项内幕运作的专家,莫过于三朝元老的顾维钧先生了。他腹笥之广,笔者不知有第二人也。可是顾公本人也卷入其中,未便畅所欲言。然笔者每从旁代为点出,顾公亦微笑颔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嘛。笔者当年亦曾把他们的故事尽量加以发掘,并写入《顾维钧回忆录》的英文原稿。不意这些故事后来竟被核稿人通统删除,因为万页原文已嫌太长,容纳不下题外之言,为之奈何哉?
第二部分黄兴留守南京收拾烂摊子
上述袁、唐新内阁的另一特点,便是黄兴所主持的所谓南京留守了。今且谈谈他在南京留守任上的职责,再及其他。
南京留守,事实上是收拾烂摊子。辛亥革命虽然只革命了83天(从1911年10月10日到1912年元旦),也并没有打过几场热仗,但是却把个处处有啼痕的东南弄得遍地皆兵。处处皆自认为对革命有功的开国革命军,自然也包括安徽拿两个“咸鸭蛋”就光复了芜湖的一批革命小将。那时的东南各省是遍地黄花开。你如能聚众两三百人,就可自封都督,有时甚至泛滥到一省九督的程度。清军既不来剿,他们彼此之间为着争地盘,往往就互相砍杀了。在上海,陈其美杀了陶成章;在长沙,谭延辏绷私勾锓澹辉谖浜海柙榧偈衷揽丈绷苏耪裎洹U庑┒际堑笔备锩笥凶韵嗖猩钡睦印
这样有功于革命的大小部队,当时在南京留守管辖之下的总共有30万人之众。黄留守如是个野心家,或生就个军阀胚子,那他大可乘势学学袁世凯的小站前科或蒋介石的黄埔经验,将这30万留守部队,汰弱留强,提炼10万精兵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上与袁氏争半壁河山,下与阎锡山、唐继尧、陆荣廷同步,裂土封疆,做个民国藩镇、一省军阀,又谁曰不可?然字习东坡,文宗韩柳,熟读圣贤之书,高风亮节的大革命家黄秀才,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贤明读者批览拙文,可能嫌在下对黄大元帅过誉了。其实不然。吾人遍读近代中国革命史,对我革命先烈,实有由衷之崇拜。试问黄花岗上七十二先烈(其实不止此数),何一而非黄秀才哉?黄君身在前敌,指断未死,固亦幸存之活烈士也。再看我抗战八年,前仆后继之数百万将士,其死国之惨烈,可胜言哉?朋友,为着民族生存,为着人类公理,我千万先烈,死且不惧,区区裂土封侯之虚荣,美妇醇酒之俗欲,有何足恋?我辈执笔文人,每觉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酱缸,肮脏污染之外,一无可取,果尔,则吾人对上述千千万万之烈士圣贤,又何以交代?正因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黄兴一类的贤人烈士,才能抵制那些民族败类、文化渣滓、昏君独夫、党棍官僚、土豪劣绅和市侩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未至于绝代也。言念及此,每于午夜清晨,试溯旧史,辄至感慨万端,有时且垂涕停笔,不能自已。历史学家也是人嘛!虽尽量压抑人皆有之的情感,仍难期其入至善之境也。读者贤明,当能体验之。
恩饷与外债
长话短说,黄兴那时在南京留守任内,他所真正致力的,便是怎样收拾这个烂摊子,遣散这些烂部队,好让革命后的国家有个喘息的机会,来从事和平建设。吾人要了解,革命就是打天下。革命党如今打了天下,从积极方面来说,他们有建设国家的任务;从消极方面来说,他们也有参加朝政,甚至升官发财的权利。谁知他们打了天下之后,革命果实竟被一个前清老官僚一手揽去。当初的革命者在孙中山解职之后,竟弄得四大皆空,无事可做。如今黄大元帅既然还留守在职,南京应该是失业革命家和相关人士谋取一官半职的帅府。因此求职人士挤满金陵客舍,弄得留守官邸也八行盈尺(旧时代的书信格式是每页八行),黄留守头大如斗。求职者挥之不去,只好登报声明,不能徇私,无职可给。
黄留守官署这时估计,要遣散30万官兵,最低限度的恩饷(遣散费),非250万两不可。留守处哪有这笔巨款呢?依法报请北京国务院索饷,初上任的唐总理也两手空空,除举外债之外,别无财源。但是外债又岂是好借的呢?清末列强为着筑路、开矿、谋取特权和厚利,原有所谓四国银行团(英、美、德、法)和六国银行团(另加日、俄两国)之组织。这些列强对中国原来是要搞领土瓜分的嘛!例如,英国要占西藏,俄国要占新疆、蒙古、满洲,日本要占南满和闽南……但是它们彼此嫉忌,分赃不均,弄得各国势力相持不下(under the balanc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