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句时,杜光庭疏引《系辞》,注称:
〃义曰:太极者,形质已具也。形质既具,遂分两仪,人生其中,乃为三才也。〃CM金元以后,理学家们的〃太极〃观,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元明清高道的论著中,多以太极与道互为诠释。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的《无一歌》云:〃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无一斯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又有《抱一歌》云:〃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ND意思是〃太极〃由虚无的〃道〃派生出来,将〃道〃放在〃无极〃的意义上,由〃无极〃产生的〃太极〃,〃太极〃就相当于〃道生一〃之〃一〃,故称〃太极布妙始于一〃。李道纯又在〃问答语录〃中,以〃太极〃解释天地、阴阳、人身、金丹等,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地,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NE而一阴一阳,就是太极。以〃太极〃代替〃一〃或者在相同意义上理解〃太极〃和〃一〃。
唐代以后,道教的内养术逐渐成为各种长生方术中的主流。内养理论也上承《周易参同契》,而多采用易理。五代北宋时期,道士陈抟〃明《易》深造玄妙之理,视人之祸福,物之休咎,其应有如蓍龟〃。NF据传他有《先天图》传种放,以《太极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据清代经学家考证,陈抟所传《太极图》本名《无极图》,陈抟曾刻石华山,今已佚。《无极图》是方士之术。因此,陈抟的太极已用于内丹修炼理论。《道藏辑要·玉诠》卷五收有陈抟降坛所述言论五段,降坛事属无稽,所述可录以备考:〃陈真人曰: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NG他将〃太极〃视作未生之面目,修炼的目标就是返归太极。北宋张伯端在《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将人身和天地相比类,认为:〃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构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自形完之后生缕络。〃NH意即太极是天地创造的发端,也是人身的初始。天地有太极,人身之中也有太极。
宋代还有一些道士将〃太极〃实指人身中的某一部位。曾慥编纂的《道枢·太极篇》,其题注称:〃身有横津,太极之根;葆其中黄,形可常存。〃认为〃人受中气以生,与天地同于一禀者也〃,〃人之有黄庭,即天地之有太极,老氏之谷神〃。NI曾慥称为〃太极之根〃的〃横津〃,在〃脐之下三寸〃,也就是一般所称〃下丹田〃。因此,人身之横津、黄庭就是人的太极。俞琰在《易外别传》中则主张邵雍〃心为太极〃的说法,认为〃人之一生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中〃,〃在易为太极,在人为心,人之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NJ但是,南宋末年的雷思齐不以太极实指体内某处,而将太极仅仅称作〃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他从筮法的〃太极〃意义出发,认为〃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因此〃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NK意思是从筮法和象数的角度出发,〃太极〃和〃中〃、〃一〃是一致的。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的内修理论,以折衷南北两派,开创〃中派〃理论著称。他在《玄门宗旨》中将太极等同于金丹,称〃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因此,三教所说〃体同名异〃。三者〃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NL意思是内丹修练就是通过静定、凝炼,返于〃太极〃。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将易理和道教内修完整结合在一起,认为金丹之道就是造化之道,内丹修炼就要法天法地。在《象言破疑》中,刘一明称〃无极〃为〃太空虚无〃,是人的〃未生身面目〃时;
称〃始极〃为〃浑然一气〃,是人的〃婴儿面目〃时;称〃太极〃为〃阴阳混合〃,是人的〃孩儿面目〃时。在《周易阐真》中,又称:〃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NM清末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认为:〃大道非它,不过一太极而已。
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而已。〃又称〃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虚元气,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同时,在谈到修炼之要时,称〃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道〃落于人身,成血肉之躯〃,〃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己耳。初下手时,先要认自家太极,太极即本来人也〃。本来人的意思就是先天之人,先天之人有先天之气,即元气,〃盖此气为太极之气,先乎天地而有者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气。有此气,然后有天地,故曰先天。人得气于天地,实得此先乎天地之气也,有此气则生,无此气是死,是气也即人之命也。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气。〃OD先天之气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因此,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
金元以后,道教吸收易理不仅适应了官方哲学的要求,也将易理同道教教义和内修理论相结合,并且在法衣、法器中广泛采用了太极阴阳的图案,于是太极阴阳图,在民间就成了〃道〃和道教的标志。并且由于道教多有祈禳镇邪的仪式,因此,在民间遂多以太极阴阳图挂于门框积厅堂之中,作为驱邪之用。
注:
①《十三经注疏》第82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④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34页,卷一上第23~24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81年
③《汉书》第4册96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⑤《王弼集校释》第553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⑥《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第3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⑦《周易程氏传》卷三
⑧《丛书集成初编》第644册1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⑨《朱子语类》2371页,中华书局,1986年
CD《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CECFCHCICKCLCMNHNI《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65页,766页,第5册46页,532页,第4册592、594、597页,620、639、684、596、629页,第2册37页,第4册375页,第10册4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G《诸子集成》第6册《吕氏春秋》第47页,中华书局,1954年
CJ《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NDNENFNJNKNL《道藏》第4册509~510页,494页,第5册334页,第20册312页,330页,第4册482、4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NG《道藏辑要》鬼集,卷五
NM《道书十二种》第176~177页、33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OD《乐育堂语录》第140、124、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三十六天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
据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二十一〃天地部〃称,道教构想的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濛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道家著作中虽然已有了关于宇宙创造的论述,但均甚简略。《道德经》述及〃天〃的,大多指的是自然之意,如第九章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之类。第十章有〃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句,〃天门〃一词,也并非实指天有门户,一说其比喻鼻孔,一说为心神出入之所,一说指天地间的自然之理。在道教创立前的中国古代宗教中,天一直是指神所居之处,也是得道成仙者的居所。《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句,并且认为天有九重;《九歌·大司命》就称〃登九天兮抚彗星〃,但是,在《天问》中,屈原又问: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①意思是天有九重,谁来管理它和测量它呢?谁有力量制造它?谁是第一个造天的呢?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以〃气〃的哲学思想,发展了〃一生二〃的道家宇宙论,认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