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软体动物壳体化石标本,其要求基本上与腕足动物相似,不再赘述。
三叶虫及其他甲壳类化石标本,欲采获“立体标本”是极困难的。当然,采获连头带尾的整体标本也很不容易,况且三叶虫化石多是头、胸、尾部分开保存的,这时候,应该注意采集头部及尾部标本,因为化石的主要特征就集中在这里,遇有完整的胸部标本,当然也不能放弃。
昆虫化石,重点是翅膀标本,应择其脉翅清楚者采之,因为鉴定特征时主要是靠它。
特殊的牙形刺标本,除少数用放大镜能看到的按一般微体化石标本的要求采集外,相当多的牙形刺是无法用肉眼观察的,于是只好试探性地选择关键层位采取几块,带回经室内处理以后,发现有化石存在时,再根据要求进行系统采集,然而这已不是地质旅行的任务了。
植物化石的最重要部位是叶片化石,尤其是高等植物,因此采集时选择叶缘完整、叶脉清晰的标本带回。采掘必须顺层面细心劈裂,切忌垂直或斜交层面硬挖,这样做,会使完整的叶部化石割裂得不成样子。植物叶片化石多保存在泥岩或页岩中,此类岩石受水湿润以后极为柔软易碎,所以采掘时竭宜选择地势高、干燥、岩性稍硬的部位发掘。有时,采出的标本极精美,但因岩性软弱不宜包装运输,于是要用盒子盛装,避免损坏。
蕨类植物化石的石松和芦木之类,茎部乃至根部的特征均极重要,采集时应予注意。
至于植物化石中的孢子和花粉,在若干未见“大化石”的“哑层”中极为重要,当然是采集的对象。可是野外无法用肉眼观察,于是只好选择一些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挖取岩石标本带回室内处理以后再看,如有发现,下一步再作道理了。
脊椎动物化石,最重要的是头骨化石,所以在地质旅行过程中发现有脊椎动物出露时,应千方百计去寻觅头骨化石,发掘时要特别细心,不致损坏。哺乳类的牙齿化石又是头骨化石中的最重要部位,更宜谨慎发掘。
最理想的脊椎动物化石莫过于完整的骨架。一般地质旅行时,来去匆匆,不可能久留发掘。不过,当现场观察研究以后,如能判断有希望挖到完整的骨架时,就应详细记录、素描或摄影,以待来日再进一步工作,并尽可能向有关方面或当地群众提出保护要求,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四川的马门溪龙(目前我国第二大的恐龙化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即已发现其“苗头”,直到解放以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其整体挖掘出来。
话得说回来,在地质旅行时采集化石,不可能要求像专题研究那样把发现的化石尽量采集,以至“扫光”。实际上,重点应放在如何善于发现化石方面,能采到若干关键性的能解决地质问题的化石也就足够了。所以,要求参加地质旅行的人能像高明的新闻记者一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和一双善于做记录的“能手”,随时随地捕捉到化石的“踪影”,待来日再行挖掘也未尝不可。
这里,就有个“群众路线”问题,即要向群众做科普工作,宣传化石的基本知识,发动群众一起找寻化石,获悉化石产地等等。许多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尝到过许多“甜头”,经历过有趣的遭遇。总之,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至于采得化石以后,必须写好标签,用棉花垫上化石。包装运输之类是人们都熟悉的,这里不必烦琐,恕我从略了。
八、研究有用矿产的层位
不少有用矿产是以地展形式出露于剖面上,因此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剖面时竭宜注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类:①石灰岩。作为工业原料用的石灰岩,要求成分纯净,含氧化钙的量较高。因此,具有开采价值的石灰岩一般均呈灰白色或稍带微红色,具微晶结构,层厚且延伸稳定。例如华南与长江流域一带所见的中、上石炭统的石灰岩就可作为水泥、化工原料的上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过,作水泥原料的,略带一些泥质的石灰岩,呈灰色者也可用。
②白云岩。大量的用于冶金炼钢工业。要求质地纯净,含碳酸钙镁的量较高,层厚而分布稳定。如华南及长江流域震旦纪晚期的白云岩,宁镇山脉地区寒武纪的白云岩均是目前开采的白云石矿。
③石英砂岩。为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亦可作耐火材料之用。要求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杂质很少,即其他矿物含量甚少,颜色纯白,有一定厚度,延伸稳定。如华北地区一些晚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层,华南及长江流域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岩层均有开采价值。
④铝土页岩。为含三氧化二铝成分较高的页岩,作为耐火材料、陶瓷原料之用,如含量特高者,则可作为铝土矿开采。通常呈红褐色、红色、暗灰色、绿灰色等,手摸有滑腻感。最常见的铝土页岩与煤系地层有密切关系,或者与富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有关。如华北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煤系地层中即富产铝土页岩,故煤矿附近均有名瓷出产,如唐山、淄博均有瓷器问世,并闻名海外。
⑤煤层。在野外自然露头上很少看到巨厚的煤层,这是由于煤层极易风化剥蚀的缘故,所以常见的只是一些“煤线”,我们在野外旅行或踏勘时要注意这样的有希望找到煤层的“蛛丝马迹”,适当追索它的延伸方向,是否比较稳定,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特点,判断其有无经济价值。
⑥油气层。在自然界露头上是很难见到出露油气的地层,而能见到的多是含有沥青质的岩层,如臭灰岩、油页岩之类,有时也能在裂隙间看到一些渗透出来的油迹,用纤维吸油,甚至可燃。又一种情况,裂隙间充填“沥青脉”,可闻沥青气味。
这些,都不能算找到油气层,只能算发现“油苗”。真正的含油气的岩层,均深埋于地下,需要运用构造地质原理去勘探。只不过,“油苗”为我们提供了有希望的油气层的根据。
⑦盐类地层。即含有食盐、钾盐、硫酸钠和苏打等的地层。在天然露头上常以盐霜、溶蚀洞穴,盐碱土之类出现为标志,如附近有水洼地,则水溶液中含有某种盐类,会发出异常的气味,根据这些迹象再作地质特征的观察。
⑧铁矿层。暴露于地表的铁矿层,因风化剥蚀而成为铁矿石碎块、碎屑,或经氧化以后而成为褐铁矿的团块、赤色的土层,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如遇磁铁矿,则有磁性异常反应,可进一步追寻。
⑨含铜砂岩或含铜页岩。它们多见于杂色的碎屑沉积岩系中,常在红色岩层间显示出浅绿色、灰绿色或灰色的岩层。甚至在局部地段出现翠绿色、深蓝色的如孔雀石、铜蓝等矿物。个别情况还可见自然铜胶结的砾岩。
⑩锰矿层。沉积的锰矿层多见于铁质岩石、硅质岩石和碳酸盐类岩石间。它们的风化露头,尤其在潮湿而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锰会形成大量薄膜状和结核状的聚集体。在强烈氧化情况下,则形成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氧化物——锰帽。锰帽为黑色,常为粉末状,易污手,所以在地质旅行时极易识别此类含矿层。
⑾磷矿层。地层中最主要的含磷岩层是浅海相的磷块岩,往往含在石灰岩、钙质砂岩、燧石、燧石质泥岩内,有时则形成结核状、胶膜状而出现。野外的鉴定方法极为简便,先滴一点硝酸,然后再滴一点钼酸铵,出现黄色(磷酸铵)粉末状溶液者即显现磷灰石存在,色浓者示含磷量高。磷矿是制造农业肥料的主要原料,地质旅行时应十分注意。我国西南地区及中南、华东各地寒武纪早期,震旦纪及早二叠纪地层中均有发现,前者规模极大。这些磷矿层的附近,往往出现密集的小壳动物群,特别是软舌螺类化石最多,它们就成为找矿的标志。
⑿硅藻土层。主要由化石硅藻组成,硅藻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石。岩层呈白色、浅黄色,质轻而软,孔隙度大,吸收性强,具薄层理。硅藻土在制糖、食品、石油工业中作漂白剂之用,还可作绝热、隔音材料。我国的硅藻土矿多见于第三纪及第四纪的湖泊相地层中,如吉林延边、山东临朐等地均有出产。
中国读书网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五章 火成岩区的地质旅行
一、岩浆和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
在地壳表面出露的岩石中,除了沉积岩占据最大的面积以外,火成岩要数得上第二位了。因此,在地质旅行中仍有较多的机会跟火成岩打交道,对它们的容貌、内在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诸方面,不能不做一些基本了解,特别是许多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还是火成岩的“亲家”呢!
什么是火成岩?可以用一句最简单而明确的话语概括——火成岩是地下的岩浆或火山喷溢的熔岩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
那么,什么是岩浆呢?地质学家研究大量资料以后认为:岩浆是自然形成于地球深处一种炽热的、黏度较大的硅酸盐质的熔融体。只有极少数情况,出现过碳酸盐质的熔融体。例如本世纪60年代初,曾在坦桑尼亚奥多依尼伦盖火山口发现了喷出的具有碳酸盐成分的岩浆;在智利,还见到过喷溢出铁流的火山。
当地壳一旦有所变动,产生一些破裂时,这些位于地壳深处的岩浆熔融体就沿着裂缝上升,在地壳的某个地段冷凝并结晶为岩石,如在深部成岩,称为深成岩;如在地壳的浅部成岩,则称为浅成岩。深成岩和浅成岩合称为侵入岩。如果岩浆继续沿着裂隙上升,顺火山通道而喷溢出地面,冷凝而成为岩石,则称为喷出岩。而实际上,岩浆在地下深处有自行物质分异作用,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重的、难熔的组分留在深部;而轻的、易熔的组分则迁移到地球的外层来。前者是侵入岩,后者就是喷出岩(图5。1 )。
我们把岩浆的分异、运移、喷溢、冷凝等全过程概括起来,可将其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一部分岩浆活动只将岩浆侵入到地壳中而未暴露出来(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后来的风化剥蚀作用而暴露出来的)的,叫做岩浆的侵入作用;而另一部分的岩浆活动喷出于地表,则称火山作用,或喷出作用。岩浆的侵入作用在地下进行,人们无法直接观察;而火山作用,是人们能直接看到的地质现象(图5。2 )。对于火山喷发,许多史书上也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于公元79年爆发,使庞贝和赫古拉农姆两座城镇被埋没于火山灰之下。美国圣海伦斯火山,休眠了123 年以后,于1980年3 月27日连续大爆发,喷出的火山灰达40多亿吨。我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群,于1719、1720年喷发,熔岩流溢地面。由火山喷发物堆成现今的高达516 米的老黑山和高达393 米的火烧山,同时形成五个堰塞湖。
当我们了解岩浆和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以后,应该进一步认识由这种作用而产生的火成岩了。关于火成岩的具体名称,迄今已达1000余种,而实际上,叫出1000余种的名称是很困难的,也没有这个必要。通常在野外地质旅行时,只能把这千余种的名称归纳为几大类,然后掌握若干类就可以了。
怎样归纳呢?其基本条件,无非是考虑岩石中所含的矿物成分、化�